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多半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因此高职专业的建设必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以浙江温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为例,探讨了专业建设的途径,与企业结合的形式,对其他的专业建设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 地方经济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应该更能符合生产的需要,更具有市场化的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如何才能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这在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早有体现。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工业。在发展高职教育过程中,德国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重要性。如数控加工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等高新技术专业已在职业教育中广泛体现出来。法国是著名的奢侈品大国。同时法国非常重视奢侈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也设有奢侈品管理的教学。荷兰是欧洲物流强国,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澳大利亚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大国和矿产资源开采国。它的专业设定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商业行政管理、电脑、园艺、观光及酒店管理到美容美发, 甚至到剪羊毛无所不有。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我国著名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发展基地昌吉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当地种子行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将这些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内容改革上。根据义乌经济发展的特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电子商务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鼓励学生在淘宝上开店,并且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同时学生开店的成绩可以转换成学分。浙江横店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表演,摄影摄像和旅游管理专业都是省级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和本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
三、温州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温州地区物流公司大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由于用地受制约,经营成本高,很多企业无暇考虑长期发展,做大做强的问题,只能提供单一的货运或者仓储服务。同时由于物流行业准入门槛低,造成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价格战难以避免。目前,温州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因此就不能很好地整合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另外,温州市物流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人工作业,企业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都很低。物流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非常稀缺。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也不完善,导致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都不具备专业知识,对物流活动的管理也是力不从心。
四、温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实操性很强,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而高职教育又以实践教育作为最大的特色。因此温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时,必须紧紧围绕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具体来说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如何去制定,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实践教育应如何完成?
温州的物流人才就业主要面向两个方向。一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例如:温州本地知名的大型企业正太集团,森马集团,海派集团,一鸣集团等都有自己的物流管理部门,而且规模不小,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二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顺丰,百世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层次不齐,对人员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专业进行建设前就应该考虑到培养的学生以后会在什么样的企业就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理论和实操兼备,不能纯粹干苦力,那样和初中生、中职生没区别,但也不太可能完成像研发之类的技术含量过高的工作。所以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大型的生产和零售企业以及规模比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基层管理者。因此我们的课程建设上必须把这两个方向所需具备的能力都考虑到。我们的通识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现代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针对企业物流部门的岗位所需,我们有《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课程;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所需,我们有《第三方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课程。同时我们还会根据温州本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例如,温州市冷链物流中心于2014年底建成,该冷链物流中心是面向浙南地区提供农产品、水果、海鲜等的集散服务。那么我们就在选修课程里加入《冷链物流技术》这门课程。
实践教学既是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又是非常难以开展的。因为很多企业实际上是没有动力接纳学生过去实习,一是安全问题比较难以保证,二是学生过去实习势必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经济制度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所以很多企业对于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都没有积极性,有少数企业因为高峰期用工量大,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更多的是抱着“用人”的心态,而不是“育人”的心态。这就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
根据温州本地的情况,我们对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调整了培养思路。我们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基于两个前提,一是顶岗实习的这种实践教学基本安排在下半年,因为那会是物流行业的用人高峰期,比较容易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再加上这段时间物流量超大,工作频率高,学生也确实能学到很多实用知识。而参观教学,企业一线员工来校培训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就安排在上半年,企业业务相对不多,各方面都好操作。二是一次的顶岗实习最多只能安排一次轮岗机会。所以为了让我们学生对企业主要岗位都有了解,我们一般在大二和大三安排两次去企业顶岗,这样就可以接触到至少四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再加上平时的校内学习使学生基本对物流的基础工作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们和合作企业还有约定,企业的一线工人必须来我校担任兼职教师,实在不能长期上课的,开几次专题讲座也可以。企业同时还要提供给我们专职老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以便我们随时掌握企业经营动态,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贯彻到我们平常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为了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我们还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发力。例如,我们利用和市发改委合作的机会,向发改委建议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机构,由发改委联合教育局、工商局、税务局、商会、物流学会来推动相关事宜。由政府来组织校企合作事宜,往往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五、结语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难题之一。企业对参与人才培养往往不是很热心,它们更关注的是学校如何在忙时能为其提供劳动力。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然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那么人才培养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跟着经济发展的节奏调整。这对老师对学校都是挑战。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高职院校是三年一个轮回。因此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
综上所述,高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很多工作要做,很多难点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金雁,邱吉.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
[2]潘慶祥.国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
[3]戴晓震.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
作者简介:殷洁(1980—)安徽枞阳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物流教研室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中国物流学会课题“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研究----以温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15CSLKT3---052).
关键词: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 地方经济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应该更能符合生产的需要,更具有市场化的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如何才能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这在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早有体现。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工业。在发展高职教育过程中,德国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重要性。如数控加工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等高新技术专业已在职业教育中广泛体现出来。法国是著名的奢侈品大国。同时法国非常重视奢侈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也设有奢侈品管理的教学。荷兰是欧洲物流强国,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澳大利亚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大国和矿产资源开采国。它的专业设定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商业行政管理、电脑、园艺、观光及酒店管理到美容美发, 甚至到剪羊毛无所不有。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我国著名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发展基地昌吉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当地种子行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将这些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内容改革上。根据义乌经济发展的特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电子商务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鼓励学生在淘宝上开店,并且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同时学生开店的成绩可以转换成学分。浙江横店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表演,摄影摄像和旅游管理专业都是省级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和本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
三、温州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温州地区物流公司大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由于用地受制约,经营成本高,很多企业无暇考虑长期发展,做大做强的问题,只能提供单一的货运或者仓储服务。同时由于物流行业准入门槛低,造成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价格战难以避免。目前,温州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因此就不能很好地整合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另外,温州市物流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人工作业,企业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都很低。物流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非常稀缺。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也不完善,导致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都不具备专业知识,对物流活动的管理也是力不从心。
四、温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实操性很强,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而高职教育又以实践教育作为最大的特色。因此温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时,必须紧紧围绕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具体来说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如何去制定,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实践教育应如何完成?
温州的物流人才就业主要面向两个方向。一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例如:温州本地知名的大型企业正太集团,森马集团,海派集团,一鸣集团等都有自己的物流管理部门,而且规模不小,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二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顺丰,百世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层次不齐,对人员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专业进行建设前就应该考虑到培养的学生以后会在什么样的企业就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理论和实操兼备,不能纯粹干苦力,那样和初中生、中职生没区别,但也不太可能完成像研发之类的技术含量过高的工作。所以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大型的生产和零售企业以及规模比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基层管理者。因此我们的课程建设上必须把这两个方向所需具备的能力都考虑到。我们的通识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现代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针对企业物流部门的岗位所需,我们有《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课程;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所需,我们有《第三方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课程。同时我们还会根据温州本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例如,温州市冷链物流中心于2014年底建成,该冷链物流中心是面向浙南地区提供农产品、水果、海鲜等的集散服务。那么我们就在选修课程里加入《冷链物流技术》这门课程。
实践教学既是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又是非常难以开展的。因为很多企业实际上是没有动力接纳学生过去实习,一是安全问题比较难以保证,二是学生过去实习势必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经济制度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所以很多企业对于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都没有积极性,有少数企业因为高峰期用工量大,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更多的是抱着“用人”的心态,而不是“育人”的心态。这就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
根据温州本地的情况,我们对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调整了培养思路。我们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基于两个前提,一是顶岗实习的这种实践教学基本安排在下半年,因为那会是物流行业的用人高峰期,比较容易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再加上这段时间物流量超大,工作频率高,学生也确实能学到很多实用知识。而参观教学,企业一线员工来校培训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就安排在上半年,企业业务相对不多,各方面都好操作。二是一次的顶岗实习最多只能安排一次轮岗机会。所以为了让我们学生对企业主要岗位都有了解,我们一般在大二和大三安排两次去企业顶岗,这样就可以接触到至少四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再加上平时的校内学习使学生基本对物流的基础工作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们和合作企业还有约定,企业的一线工人必须来我校担任兼职教师,实在不能长期上课的,开几次专题讲座也可以。企业同时还要提供给我们专职老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以便我们随时掌握企业经营动态,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贯彻到我们平常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为了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我们还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发力。例如,我们利用和市发改委合作的机会,向发改委建议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机构,由发改委联合教育局、工商局、税务局、商会、物流学会来推动相关事宜。由政府来组织校企合作事宜,往往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五、结语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难题之一。企业对参与人才培养往往不是很热心,它们更关注的是学校如何在忙时能为其提供劳动力。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然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那么人才培养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跟着经济发展的节奏调整。这对老师对学校都是挑战。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高职院校是三年一个轮回。因此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
综上所述,高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很多工作要做,很多难点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金雁,邱吉.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
[2]潘慶祥.国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
[3]戴晓震.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
作者简介:殷洁(1980—)安徽枞阳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物流教研室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中国物流学会课题“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研究----以温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15CSLKT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