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姿态下的多元个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学界对鲁迅之“笑”的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未对“笑”的价值及其背后的博爱精神进行完全辨析。本文以《野草》为例,从“笑”与“人生苦”的共生关系中探讨鲁迅的辩证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展示鲁迅内心的赤诚与“大爱”态度。同时,本文揭示了鲁迅的“笑”在形式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意义与面对历史事实的主动姿态,对已有的鲁迅形象认知加以补充。
  关键词:《野草》 笑 人生苦 爱 反叛与自觉
  一、承认与理解鲁迅的“笑”
  鲁迅的文学工作始终是以“抗争”为核心的,其目光凛冽,笔锋尖刻,总显出一副“战斗的愤怒相”。他留给公众的印象,往往如其笔下的“过客”般,“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又如“佛教上所显现的降魔的佛像”,看上去“严厉可畏”。这固然是魯迅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他战士精神的直接外化,也符合社会对其“民族脊梁”形象的期待视域,但鲁迅的另一种更隐秘、更冷静的生存方式——笑,却长期被人们忽视,甚至是刻意绕避,这影射出大众对鲁迅的某种潜在的误解。即使是在最压抑时分创作而成的《野草》,也装下了他形形色色的“笑”,而只有正视、理解这一面的鲁迅,才能更完整、多元地领会其精神内涵。
  许广平在回忆鲁迅生活时,提及他们常坐汽车去看电影,而当时人们对鲁迅仅有的这项娱乐也总感到“失望”,往往“以为鲁迅的生活应该更苦些才是”,只“希望他最好像老僧入定般不眠不食,光是做工才觉满意”,许广平由此体悟到“社会对他的残酷冷遇”。这种“残酷”实际上来自于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虚构期待和维护心态,中华历来讲究大雅正声,要求英杰们把拯物济世的重担全写在脸上、行为上,好似抱负越大就越该不苟言笑、苦大仇深;若一旦承认了鲁迅的幽默和嬉笑,便仿佛减损了他的力量和威严。实际上,这恰恰落入了鲁迅所憎恶的“为尊者讳”传统思想,无形中将他神化、架空化,以至于当代青年一说起鲁迅,总有些不痛不痒的尴尬,仿佛在谈一个活在传说里的远古战神。近代学界已经开始更多地从平等的视角去认识鲁迅,关注他作为“人”的那一面,对他的生活和个性怀有更强的包容度。但这种转变也可能导致人们滑入另一极端:一是对其生活经历探究得过度细致,导致这类研究陷入无谓的琐碎,甚至同化成纯粹的史料学究,鲁迅的精神本质反而被置之一旁,以至于“浮滑,稀薄”;二是因长期习惯了仰视姿态,一朝变为平视,便不免生出些预期落空后的失望,对其所谓的“凡人面貌”感到不满甚至是不屑,形成逆反的嘲贬心理。我们应该看到,鲁迅身上的“自然人性”既是个人发展的主观产物,更是时代背景所造就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典型状态,它集中了中国转型期人们的情感波动与心理诉求,并通过“冷处理”加以升华,从而超越一般性情绪,凝练为独一无二的“鲁迅精神”。它的重要性绝不应停留在简单的批判臧否上,而应是对“性格形成”背后的过程性研究,将鲁迅这一个体与民族的、世界的人类个体对比观照,才能真正挖掘其社会意义,延续鲁迅精神中的现实主义与实践性。
  另一方面,鲁迅的“笑”常被看作是刻薄的讽刺,予人以“尖刻”“无情”的印象。事实上,在鲁迅眼里,“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他在面对那些真正值得被“无情”对待的事物时,总是连嘲讽的笑都不屑于发出,连那“疲劳与可笑的胜利”也无意从中获得。鲁迅“笑”的对象,往往正是他热切关心、汲汲于拯救的对象,其中蕴含着的依然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悲悯精神和牺牲态度。但他作为一位前卫的先觉者,与落后的庸众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深刻的隔阂,以至于长久得不到理解和认可,反而屡屡遭受“杀戮”般的残害;这种不对等关系所带来的失望、孤独、愤怒,迫使鲁迅从“哀其不幸”走向“怒其不争”,从退让的容忍态度升至主动的鞭策行为,以狠狠的“笑”变相地抒发内心喷薄的热情。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面对无知民众时,往往只会表露出同情,到近代革命时期,则发展为训导式的所谓“启蒙”,始终停留在“我主你客”的牵引关系上,不免反映出其内心的自傲与空浮;鲁迅的“笑”,在这种传统眼光看来似乎是扭曲的、冷酷的,但它实际上是以唤醒民众对自我主体性的认识为内在目标的,只是外裹了一层曲折的自我保护手段,这种“笑里藏针”的怒叹,体现出他对大众所抱有的平等态度,和对其潜力所赋予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期待,以及自身“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的深刻奉献意识。而且,他的“笑”并没有抵消或替代他对愚众的深沉挚爱,反而是在两种情感的相互作用中推向了各自的极致,形成了“爱憎并存”的复杂统一体,并由此反向深化了自身的牺牲精神。
  二、“笑”与“人生苦”的共生关系
  谈起旧社会的情绪,鲁迅最憎恶的便是“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充满中规中矩的端持和小心翼翼的防备,明明只剩下无情的麻木,却还要为迎合他人而作一番表面文章。这种“笑”不但空虚,还帮衬了自我欺骗的心理,为社会矛盾掩上了一张虚假的华布。至于革命时期再谈起“笑”,人们就容易回忆起曾经在“笑”面具之下的荒芜,于是便联想到空泛的理想主义,进而把所有“笑”都归入逃避现实的那一派里,不作区分地一律加以排斥。其实鲁迅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一向排斥“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头文学家”,反对传统知识分子那种思辨与实践相脱离的陈习,他最赞赏的始终是“埋头苦干的人”和“拼命硬干的人”,以及他们身上积极探索的行动力;鲁迅本身的行事风格,与他所推崇的生存方式也是一致的,即“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姑且走走”,从不停滞于苍白的理论。面对拥有强大实践品格的鲁迅的“笑”,我们是要对其可能存在的“超脱思想”进行慎重评判的。
  鲁迅是敢于承认与直面“人生苦”的。他清晰地认识到“苦痛是总与人生联带的,但也有离开的时候,就是当熟睡之际”,这表明他是将人生苦难常态化看待的,并摒弃了现实中任何可能逃避苦难的退路。在《风筝》中,鲁迅想象中的哥弟二人“嚷着,跑着,笑着”放风筝的情景,便超离了现实苦痛,获得了纯粹的安宁与轻松,“笑”在此处是温情脉脉、毫不带杂质的;但他终究选择“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宁可让“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也不愿沉沦在“故乡的春天”里。这种对往事、故土的回望和诀别,体现了鲁迅在历经挣扎后抛却幻想,坚决正面审视和抗争“人生苦”的态度,而一边“惊异地笑着”,一边“说谎”的周作人,选择的终是另一条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之路。
其他文献
摘 要:卡夫卡在《城堡》中通过对女性头发、体型、服装、首饰等装饰性细节描写,展示了女性的卑微处境,她们既是K.追寻路上的同伴,也是引诱K.堕落的诱惑者,她们具有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性,承载着卡夫卡的多重思考。  关键词:卡夫卡 《城堡》 女性观  《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主人公虽然是男性,但是其中大量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却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据笔者统计,《城堡》共写
李尚朝和我同乡,都是巫山人。对,就是“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个巫山,也是昔日“朝云暮雨”如今“高峡平湖”的巫山!他生长在大溪,我老家在横石溪,都在长江边,相隔数十里。他先做教师,后当警察,从家乡经万州再上重庆。我一直做教师,也从家乡到重庆。人生轨迹同中有异,没有交集,也未能交往。但他写诗,我在诗歌研究所工作,彼此互相关注。不久前,接到他的电话,然后见面,都是外表朴质、性格内向的同类人,感觉相识好多年
摘 要:《局外人》常常被看作是加缪描写荒诞的代表性作品。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小说主人公默而索在被判死刑之前,是一个疏离于当下社会的局外人,在无意识地向人开枪之后,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被以荒诞的理由判处死刑后,默而索进行了一次决绝的精神行动,世界的荒诞似乎被消解,默而索的悲剧也上升为西西弗斯神话意义上的真正的悲剧。
摘 要:本文结合中外美学理论,旨在从动感、光影和虚实三种写作手法上对比分析拜伦的《她走来,风姿优美》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两首诗歌都着意于动感的营造、光影的对比和虚实的转换,然而由于两位作者自身迥异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诉求,两首诗歌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美学 爱情 《她走来,风姿优美》 《青玉案·元夕》  中西诗歌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女性形象,从《卫风·硕人》中咏叹的美女庄姜到《陌上
摘 要:叙事上,《尺八》采用意识流式跳跃和蒙太奇式剪切方式,不断转换叙事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实现现实和历史、真实和想象之间的来回切换。意象上,“尺八”成为像“镜”一样的连接物,既体现了古代日本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对照,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和现代日本的对照。而将“尺八”作为“镜”,更本质上来说是出于诗人的一种宇宙意识。抒情上,《尺八》一方面是借由客观对应物作为象征,另一方面采取了戏剧化处境的形式。这种非个
摘 要:李佩甫在“平原三部曲”中着力塑造了理想型的女性形象、诱惑者的形象、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和作为工具存在的女性形象,她们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女性观。这些女性形象都缺乏独立的自我,沦为男性的附庸,成为男性眼中的“他者”。她们是男性作家所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蕴含的男权中心意识的文学呈现,体现了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想象和价值判断,因而并非真实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平原三部曲” 女性形象 男性中心意识  李佩
摘 要:施蛰存创作的小说《石秀》是以《水浒传》中的石秀形象为原型,解构了传统的英雄形象,而重新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中心理不断扭曲以致变态的全新的石秀形象。本文试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来剖析石秀的心理流程,探讨其变态心理的成因。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反英雄叙事  施蛰存善于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石秀》
摘 要:本文以中国“西游故事”为例,通过探讨其审美接受历程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指出《民间文学》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民间文学作品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引导。  关键词:民间文学 民族文化素养 西游故事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式,演绎着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民间文学
摘 要:《生人妻》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是收获女作家短篇小说的一面旗帜,自问世以来,在不同时期众多研究者、评论家以及各种文学史著作,不仅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分析,而且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立足于女性主义的立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生人妻》,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再分析,并对自己的看法加以阐释。  关键词:女性 物化 存在  罗淑(1903—1938)在现代
摘 要:该文从经典化培育角度,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本科教学问题及相宜对策。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开放性、延展性与现场化等特点,以及意识形态与美学特质争议性,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没有形成稳定经典化秩序。这也导致具体教学标准不统一,即匮乏标准相对统一的教材,学科教学内部不平衡以及对异质性作品遮蔽的问题。针对于此,该文提出,将史料研究为基础的文学史教学与经典作家作品细读相结合,将开放式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结合,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