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而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哺而山,苗语音译,意为泉水很冷的山。其海拔约1427米,不算高,方圆雄阔,若凤若龙,埋伏在苗岭深处。
  读书时,这座大山是我从独南苗寨到县城读书必须翻越的遐岳。哺而山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莽莽苍苍,一条小路蜿蜒其间,时隐时现,行走半天不见一个人影,虽然到处鸟鸣虫叫,却更加觉得山的空寂诡异,难免害怕虎狼出没。那时的冬天,有乡亲在雪地里看见老虎的脚印;小时候,我放牛时,也亲眼见梅花鹿出没林间。所以,我相信这片土地一定有猛兽。夜里独自行走在哺而山,没有火把也没有电筒,摸黑前行,嘴里只能叽里呱啦不停地自言自语,图个壮胆。这片土地应该被敬畏,它在科学的外围,无边无际。
  哺而山的泉水很冷,临巅有井,四时漫溢,水凉若冰,且甘,觐岳之人或过客俯身捧饮,虽牙根发疼而不能自已,酣畅淋漓,哺而山因此得名。炎热盛夏,我去上学经过哺而山时,一定在山顶上的井池喝水。这井的水凛冽甘甜,大概与山上的草木有关。我总认为,草木丰厚,必然是土石肥沃干净,遂而有草药矿物,泉水因此冰凉甘洌。记忆里,中学时代有几次生病,要么喝这口井的水或者吃一碗放较多的葱和芫荽的米粉就没事了。
  井是古井,自哺而山的山麓有人居住开始就被凿开,存在至少五六百年的时间了。有人生活,便有人死亡。当地巫师唱《引路歌》,歌词有指引死者走向哺而山的内容:“走啊就走啊,走向哺而山。”
  苗族是蚩尤后裔,是从东边沿海地区迁徙而来的,世世代代都有一个悲壮的愿望,就是总有一天要回到故乡去。其实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了,他们只有让亡灵回归故乡,回到祖居之地。生者担心死者忘记了回家的路,于是唱诵《引路歌》指引亡灵沿着迁徙之路回去。哺而山这个地名在指路经中的出现,大概是哺而山周边的苗人在迁徙的过程中路过此地。那么,死者回归故土时当然要经过哺而山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指引死者归去的巫事在苗语的语境里是“送冷水”,即送冷水给死者(鬼)喝,这是哺而山得名更深一层的意思。
  苗族作家李顺骅先生将这口井说是阴阳井。同是一口井,白天人饮,黑夜鬼喝,阴阳井的命名未尝不可,我也姑且沿用。此处有上下两口井或上中下三口井而称阴阳井的说法。其实自古只有一口井,即最上方那口。中间这口是独南苗寨三十年前搞茶叶基地时特意挖的池,储存水。下方的那口不是井,是小水塘,特殊日子祭祀时杀鸡杀鸭清洗内脏之用。
  让哺而山弥漫着神秘气息的,还有一处圣地。在山的北面,有一块祖母石。祖母石苗语称巫岩,直译为奶奶的岩石。苗族将这种石头视作孕育、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我的名字南往耶的“耶”,是石头的意思。苗人的名字是子父连名所致,譬如南往耶,南是我的名字,往是父亲的名字,耶是祖父的名字。但是,耶不是我祖父的本名。我的家族素来苦难深重,待我满月之时族人为我取名,为使我茁壮成长,让我的名字连接祖母石的名字,将我当作石头之子。他们相信祖母石德行深广,能护我周全。如是这般,哺而山的祖母石泽被一方,十里八乡的苗人都来供奉。
  哺而山不仅水冷,风也冷。其冷,源于风大,而最大处在大风坳。大风坳苗语名为上将鸠,意为刮大风的垭口。垭口处是十字路口,呈x形,南北两面有山,南面山脚路口处栽立几块指路碑。绕过指路碑往上边坡面小路爬,就到山顶。巅上的风大到能把人吹倒,有风的坡面草木难生。恰是草木难生,山巅的草坪没有什么挡住视线,人们喜歡攀爬这个草坪岭,去远眺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星罗棋布的苗寨。我曾爬到山顶上,写有一诗《卧上将鸠》。卧上将鸠,指的就是这座草坪岭。诗中有句如是:卧上将鸠,多少年了,你依然站在这里,以神的姿势站在这里,成为水和草木的向往。
  这些年,人们在哺而山上举办爬坡节,周边村庄的苗人为赶这个盛会,穿金戴银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其间,上万人在山里或踏青觐岳,或说爱谈情,熙熙攘攘。那位从芦笙场出来的姑娘,一步三回头,突然消失在草丛中,刹那间芬芳扑鼻,原以为是杜鹃在怒放,不小心看见那树枝摇晃,才发现漫山遍野都是栗子花在开。
  现在政府在哺而山上建立风力发电站,各个山头立满了高大的风车。每次登上山巅,看见那些山因开发而留下一道道伤疤,悲从中来,我想哭,却哭不出声。
其他文献
那年,我在二炮某通信团线路维护一连当排长,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外架电话线和挖电缆沟。  一次,连长找到我说:“三排长,有条国防通信电缆要通过辖区,其中1500米的暗线需要走村挖沟,你作为线路维护排长,这块‘硬骨头’还得你啃。”记得当时,我初来乍到,想出成绩的愿望迫切而又强烈,便当即表态:“困难面前有三排,三排面前无困难!”  面对我的回答,连长很满意,嘴角一扬,笑眯眯地走了。没想到,当我弄清情况之
期刊
曾经有过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那晚我梦见与她在学校外的水坝边游玩。  清风徐徐,水波不兴。原野安静如画,连一声虫鸣都听不到。我和她手牵手,依靠在水库边的栏杆上。那情形,正如宋词中写的“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第二天一醒来,我就急不可待地想告诉她。在她楼下等了许久,只等来她一句“早上好”。她的语气淡得如初夏的天空,落在我的心里变成了寒冬飞雪。  我已很久不曾梦见她,也已很久没有她的消息了。时光
期刊
父亲出生于民国初年,从小饱读诗书,长大教书育人,深谙礼节。  从我记事起,他就给我讲孔子教育他儿子孔鲤学习《诗》和礼的故事,还引用至圣的话来开导我:“不学《诗》,怎么能讲出有文采的话呢?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身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父亲咳了声说:“你还小,先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开始学礼数。”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讲的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一次三舅来我家做客,父亲忙着让座端茶,三
期刊
一  李连长是东北人,当年转业时是正营职走的,他在部队的时候特别有名,原因是他能喝酒,也爱喝酒。我之所以一直叫他连长,是因为我在他的连队当过新兵,他带过我。  据说他是由于喝酒,因祸得福当上连长的。他在司令部任副连职参谋时,他的科长在库房里存放了两箱酒,时间一长,就忘记了。李连长有一次值班,偶然发现了库房里的两箱酒,一时酒瘾上来,就从里面掏出了一瓶,喝完没啥事,也没听说谁要找。如此,只要轮到他值班
期刊
我的姥爺身高1.85米,叫聂宗禹,裹着小脚的姥姥叫魏宗华,他们都是沂蒙山区人,共产党员,育有两男三女。因为姥爷解放前参军入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当时身为军属的姥姥做着地下党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用孱弱的双肩养活着公公、婆婆、自己的父母、一个小叔子、三个小姑子、两个孩子等十多口人,历尽了艰辛。  后来,为躲避国民党和土匪的追剿,姥姥是有家不能回,抱着孩子跋山涉水到处逃难,食不果腹,有时只能吃草根
期刊
在藏族同胞的心中,西藏的山是神山,西藏的湖是圣湖。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距拉薩不到100公里,自拉萨出发,走过一段公路,就开进了省道,从山底到山顶,“之”字形的公路沿着山脊一会儿盘旋而上,一会儿又盘旋而下,连续的陡坡急弯,悬崖与峭壁相随。  羊卓雍措的最佳观景点要翻过位于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海拔4998米的岗巴拉山口。  高原反应引起的乏氧让人晕晕乎乎的,反倒不在意危险了。恍惚中,突然有一抹蓝猝
期刊
我蹲下身拿着沐浴球沿着儿子的背划拉下来,散发着牛奶香味的泡沫从儿子细嫩的皮肤上滑落,如一幅绘着童真的挂画轻轻展落。  我的思绪飞到三十多年前,那是一个海滨乡镇的老式澡堂。  澡堂里雾气弥漫,雾气中夹杂的是哗哗的水声,隐隐约约的说话声,噼里啪啦的敲背声,还有那厚重的木门沉闷的开关声。在这群人当中有一对父子在无声地搓着澡,那便是三十多年前的父亲和我。那时父亲也才四十多岁,他在那个临海乡镇的一个农场里包
期刊
关于母亲王桂英的故事,要从这面朴素的红旗说起。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设在距下良10公里的王家峪,下良成为抗日战争的敌后根据地和八路军总部的前沿哨所。在抗战期间,下良人民经历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敌人的残暴激起了百姓的强烈反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下良大批热血青年,仁人志士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李俊先的父亲、年轻的共产党员李体成便是其中之一。新婚之际,他将18
期刊
冬日,我又一次走进吴堡县的寺沟村。在陕北,冬天的黄土地上,那些夏日里疯长的树木草丛都变成了褐墨色,时常飞过一群鸽子或麻雀,偶尔还有些不知名的小鸟在草丛里跳跃、欢呼,就像一幅浓墨的国画,气势磅礴。沟壑丘陵、山川河流将个性大开大放地张扬。太阳升起来,将一层薄雾推开,所有的村子露出祥和与温暖,天蓝、土厚,人在其间。  寺沟村亦如此,神秘而内敛,让人不胜其烦地走来,静听、静观。  我就这样走进了柳青文化园
期刊
重庆号称山城,黄桷树(又称黄葛树)是重庆市的市树。  黄桷树的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树叶繁茂,枝杈密集。或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或依附于河坎水岸之边,或高耸于桥头渡口之侧,或兀立于乱石嶙峋之间,哪怕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光溜溜的滚石之上,它都能安之若泰,迎风昂首,蓬蓬勃勃,茁壮成荫。自古以来,重庆城与黄桷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黄桷峡”即如今的朝天门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