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让物理课堂“完美生成”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且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精心预设好每一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与教案,或者说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那么课堂的生成也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如何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地理解预设是完美生成的首要目标
  1. 把“备教材”理解为“预设教材”
  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对教材的把握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但教材呈现的内容是静态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把这些静态的东西化成动态的。例如在《机械效率》的教学中,我是这样预设的:我家最近买了新房,在二楼,想要装修一下,需要把沙石之类的东西运到二楼,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择器械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小组讨论,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好?学生经过讨论后,很轻松地得出了结论。传统的“备教材“给定了机械,计算出有用功和总功,进而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而新课程下把机械效率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结合起来,这样的“预设教材”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知识和新知识建立了联系,搭起了桥梁,把知识固着点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生成点,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2. 把“备学生”理解为“预设学生”
  课改要求教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预设,了解学生的学科认知程度和特点,了解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最后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陈旧的备课方式虽完成了课堂教学,但并未达到“有效”,新型的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力,学生要努力。例如在探究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提出假设:重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一定会想到体积、密度、质量、位置等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预设好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否则无法科学地进行回答。同时,有的学生会提出更符合情理的问题:把一个塑料块换成不是铁块更重了吗?所以重力和密度有关啊!所以教师预设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这样才能促进课堂多项交流活动的展开。
  3. 把“备教案”理解为“预设弹性的教学设计”
  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适应活跃的学生、开放的课堂。因此,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新课展开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掌握不够,也可再次铺垫,也可复习旧知蕴涵在一个情境中。
  二、在生成中寻找契机,让预设和生成完美统一
  1. 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新课程认为,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而预设是教师根据学生对课程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它所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想学生所想。例如,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在预设时提供许多器材(如蚊香、水、矿泉水瓶、粉笔灰,激光手电筒等)来探究光是怎样进行传播的,学生很难想到利用蚊香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列举“将灰尘从地上扫起”等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就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所以,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进行预设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它具有过程性、超越性、互动性等基本特性。“生成性”教学赋予了教学中的冲突和偶发事件以正面意义,于是这些冲突和偶发事件中蕴藏的创造因素得以发挥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探究水沸腾实验时,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都是得到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然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却得到了水沸腾后温度不断升高的结论,这个时候,我如果按照教学设计那么本节课就完不成,也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3.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1)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能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学习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如课堂上“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想说什么?”“说说你的想法。”“你们有不同想法吗?”等简单问题的设计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畅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暴露独特的思维过程。
  (2)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教师的思维有其局限性,我们经常讲的学生存在思维定式,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往往用自己固定的思维进行下去,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创造性,要想突破这个局限,就要随时捕捉学生的灵机一动,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就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就能把一节课推向高潮。
  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应该以课程精心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一方面,通过课程的预设来突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动态生成,促进教师在预设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关注人的整个生命,能使教学充满学生成长的生命气息。教师应该在新课程下潜心专研,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灵活善变的头脑,才能使物理课堂更加精彩。
  (溧阳市后周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交互式电子白板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教学。新基础教育指出:要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追求师生共同发展。要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