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这些独一无二的新识别技术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0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腔共鸣声具备唯一性
  每个人软骨外耳耳廓隆起和凹陷的复杂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20世纪50年代,法医科学家开始对嫌疑人耳朵形状大小的数据进行测量,然后与他们留在犯罪现场的痕迹进行比对。1998年,研究人员表示电脑已经能够准确区分耳廓形状的不同。
  如今,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起耳朵的模型。人们提取耳廓的几何特性,然后将这些特性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比如从耳垂到耳朵上缘两点间的距离上进行识别,甚至可以通过耳朵的模糊图像,在0.02毫秒的时间里识别出某个人,准确率可达99.6%。
  我们耳朵的“个性”还不止这些,显微镜下可见的耳蜗毛细胞是用来检测声波并转化为传入大脑的电信号的,但耳蜗毛细胞的振动也能产生人类耳朵听不到的微弱声音,但这个声音可以通过敏感的麦克风检测到。这种被称为“耳声发射”的现象已被医生利用,他们可以通过播放点击声观察耳蜗毛细胞的反应,以此测试孩子的听力。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耳蜗毛细胞对声音的反应有着微妙的不同,会产生略有不同的声音。当声音穿过内耳、耳膜和耳道的骨骼时,还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未来解锁手机也许只要将它放到耳边,或将一副耳机塞进耳朵里就可以了。事实上,NEC公司已开发了一种带有内置麦克风的耳机,通过耳腔内产生的共鸣声音,可以识别独特的个体,准确率大于99%。
  气味原子成生物识别“护照”
  从人体散发出来的化学物质会挥发形成一层环绕着我们的“热卷流”。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的研究显示,通过对身体分泌产生的44种化合物组合的观察分析,可以辨别出不同个人的身份。
  犬类动物正是因为能够感应到这种独特的气味踪迹而拥有搜索和跟踪的能力,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可嗅出气味化学成分的“电子鼻”来做与它们类似的事情。
  西班牙一家公司已开发出一种能够根据体味识别个体成员的技术,准确性达85%。不久前,马其顿科学信息与技术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利用仪器设备产生气味原子的“指纹”,然后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上运行,个人身份识别准确率可达100%。
  步態隐含个人秘密
  每个人抬脚和摆腿的方式都有微妙的不同,这种差别源自于我们骨骼结构、肌肉和平衡感的细微差别。电脑可将人体运动分解成一系列的点,最终构建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可将某个人行走的视频与数据库数据进行比对,准确性相当惊人。
  手机制造商正在研究一种可以从人们走动方式探测发现手机用户身份的技术。2016年在伦敦举行的生物测定会议演示中,他们要求用户在手机上书写,而手机的内置传感器就可通过检测他们独特的动作来辨别其身份。未来也许只要将手机放在口袋里,就能通过检测人们行走的方式来识别注册用户的身份。
  压力敏感坐垫认证用户身份
  臀部形状的差异也可以成为辨别身份的明显标志。日本有研究发现,单从臀部形状就可辨认出你是谁。他们开发出的一种压力敏感型坐垫,可以安装在汽车座位或椅子上,坐垫上的360 个传感器可检测到座位上人的臀部轮廓,以及坐垫各部分受力的差异。例如一侧受力多于另一侧,或身体与座位接触面多少的差异等。
  来自传感器的信息可以用来与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该系统可用于汽车防盗装置,人们也可用它来解锁计算机,不再需要费心思记住复杂的密码,他们只要往电脑前一坐就可解锁电脑了。
  颅骨成个人专属“音叉”
  将手肘支在桌上或椅子扶手上后,将手指放进两耳,这时你可能会听到低沉的嗡嗡声,那是通过你手臂传过来的房间里周围环境的噪声。你刚体验的感觉,是通过头骨直接传导进入了你内耳的周围环境的声音振动。
  骨骼擅长以这种方式传导声音,不过由于颅骨大小、周围软组织数量以及颅骨空腔大小的不同,每个人的振动方式都是不同的。研究发现,播放一段白噪声短片,然后检测声音经过人的颅骨后发生的改变,就可以辨认一个人身份,准确率达97%。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随身携带有个人专属的“音叉”。
  研究人员开发的“颅骨声音传导”系统未来可用于解锁手机或其它设备(如谷歌眼镜),只要播放一段声音,然后对传入颅骨的声音进行检测认证就可以了。
  人体一些特征神秘而引人入胜,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这些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使用电脑、手机和在线服务等都需要密码进入,记住多种多样的密码是令多数人大感烦恼的一件事。何况在黑客入侵时,这些密码也有可能不堪一击,显然我们需要其它更方便更安全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身份。
  因此专家们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混合了多种不同生物特征的技术来帮助我们验证自己的身份。
  (摘自《科学24小时》2017.12)
其他文献
在我国科学界,两院院士一直是最高荣誉。两院院士评选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仅仅选出一百多人,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也不过数千人。然而,在我国科学界中,依然存在为数不多的夫妻都是两院院士的事例。这些科学家伉俪大都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融合一体的理想。  钱三强、何泽慧: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三强是著名国学大家钱玄同之子,居里夫妇的学生,也
期刊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大量雷同,抄袭成风。所谓“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频频出现。  “所谓‘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甚至干部常用的套路。说白了其实就是生搬硬抄。”一些基层干部坦言,有的地方公文照搬照抄,甚至连地名、人名、数据都不加修改,出现各种令人瞠目的文件材料和干部发言。  安徽省委巡视组上半年在一个县巡视时,发现县里一些领导干部发言
期刊
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自播出以来,收视火爆。这档节目集结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院),每家博物馆(院)挑选出3件国宝,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它们的故事。其实,在讲述每一件国宝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最真实的历史。  石鼓:见证中华民族的兴亡盛衰  石鼓被称作“中国第一古物”,不在于其外在的花岗岩材质和鼓形特征,而是因为十面石鼓辗转迁移的传奇遭遇和镌刻其上谜
期刊
陕西省友谊医院国医馆医师张倍源介绍,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患有頸肩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治疗颈肩疾病首选推拿和按摩。这两种方法对时间和金钱的要求都不低,最好有一种办法,不用花钱,不用自己动手就能达到,缓解颈肩疾病的功效,黄豆枕完全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把适量的黄豆装入枕头内,睡觉的时候躺在上面就可以达到缓解颈肩疾病的疗效。黄豆的软硬跟人体骨骼的软硬程度相似,对颈椎有很好的支持作用,枕头内的黄豆可以对颈肩
期刊
江西读者魏先生:我心脏病好多年了,最近一个月老是心悸、胸闷,严重影響了日常生活。有时还失眠多梦、头晕,蹲久了起身时就会头晕、站不稳,想请专家推荐一个能缓解心悸、胸闷的方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嵩解答:心悸、胸闷是心内科常见病症,多见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这里推荐一个方子:黄芪、茯苓、葶苈子各30克,丹参、漂白术各15克,白参、麦冬、五味子、桂枝
期刊
输液时,输液器中的小气泡会引起有些患者的恐慌,他们认为只要空气进入到血管中,就会引起身體不适甚至死亡,于是要求护士来排除气泡。那么,输液滴管内有空气,一定会进入体内致命吗?  一次性输液器工作的原理为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较细的输液软管流入滴斗,当滴斗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顺着软管流入静脉。  输液时,滴斗内液面一般需保持在滴管类1/3-2/3液面,液面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观察输液
期刊
我有个瑞典朋友,是沃尔沃的高级工程师,有私家船只,最大的爱好竟是逛二手店。二手店在欧美国家遍地都是,大多是由慈善机构诸如红十字会等兴办,这是一项长期的救助工作,旨在救助非常贫困国家的儿童及提供医疗服务。  细究起来,欧美人对“旧物”的概念,和我们“敝帚自珍”的观念确实不一样。欧美人看待东西更讲究流动性,东西不管新旧,合适不合适才是使用标准。所以经常看到很多人把家具、家电、礼服、儿童服装和玩具等八成
期刊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东西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比如水果界的凤梨和菠萝、猕猴桃与奇异果。食品界其实还有很多东西你可能还搞不清楚,比如椰枣是椰子还是枣?西米是不是米?桄榔、槟榔是不是一种东西?  椰枣是椰子还是枣?  其实,椰枣既不是椰子也不是枣,而是一种棕榈科植物。椰枣的果实成熟后会自然脱水,变成跟蜜枣类似的食物。椰枣的含糖量较高,其干燥果实的含糖量能超过80%。椰枣是中东地区重要的食物来源,椰枣树的形
期刊
在距泰国清迈50公里的郊区,有一片叫 Pun Pun 有机农场,每天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朝圣般来到这里。  当农场的主人,一个晒得黝黑的土包子农民登上全球最大演讲台TED,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向大家问好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Jon出生在泰国北部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庄。本来,他的生活是很简单快乐的。后来电视机来到了村庄,告诉了他:你很穷,你需要成功,成功就是要去大的城市有大的房子。  于是,十几岁的Jo
期刊
近日,正式通车的山东济南绕城高速南线成为全球首条承载光伏路面研发与铺设的高速公路。也就是说,这条高速公路可以自己发电。具体来讲,就是该路面使用一种被称为承载式光伏路面的技术,符合车辆通行条件的光伏发电组件直接铺设在道路路面上。此高速路面可分三层,表面与车辆行人接觸的是保护层,用的是“透明混凝土”,不仅能承载小型电动汽车的行驶,还能承载中型货车的行驶,其技术指标和通行安全系数均超过当前普遍使用的沥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