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小米加步枪”这个说法。 步枪好理解。但,为什么是小米呢?为什么不是大米、白面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年八路军,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在山西的山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一些北方省份的山区。这些北方的山区缺水,种不了大米,只能种小米。因为小米耐旱,其他的,都种不了,或者收成还不如小米。所以,当时的八路军,以小米为主食。以小米为主食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日本投降,到了东北以后,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小米加步枪”这个说法。
步枪好理解。但,为什么是小米呢?为什么不是大米、白面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年八路军,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在山西的山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一些北方省份的山区。这些北方的山区缺水,种不了大米,只能种小米。因为小米耐旱,其他的,都种不了,或者收成还不如小米。所以,当时的八路军,以小米为主食。以小米为主食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日本投降,到了东北以后,伙食就变好了,逐渐地有大米和白面吃了,就不需要每顿饭都吃小米了。
明朝末年,国内大旱,人相食,流民起,关外女真叫板,朝廷内外交困。眼看亡国在即。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皇帝和朝臣,基本上没有人敢主张和女真和谈。为什么?因为,皇帝和朝臣,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他们深深知道宋朝时期秦桧的故事。秦檜因为主张宋朝和金朝议和,被后人骂汉奸。骂了几百年。以史为鉴。谁也不想做秦桧。所以明朝直至灭亡之日,都很少有人主张和女真议和。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二战后期的日本。当时的日本,也没有人敢议和。明明大家都知道,打不过美国,可是,就是没有人敢提出和美国议和。为什么?之前,已经有鸽派被杀了,例如犬养毅、原敬等,都是先例。谁敢步他们后尘。当时的日本,已经举国疯狂。极端民族主义。谁谈议和,谁就是国贼。
在古代,广东是“瘴疬之地”,古时的广东,是用来流放当官的。例如说,朝中的高官犯错了,或者惹得皇帝不高兴了,就会被调到广东去,当时叫做“贬”。韩愈就是一个例子。他当年惹皇帝不高兴了,被“贬”到广东潮州了。为什么调到广东不好呢?答案是:北方人被贬到广东,分分钟,是要死人的。为什么?因为古时候广东的蚊子特别多,北方人来到广东,被蚊子叮一下,动不动就登革热、疟疾什么的,随时都会死人的。当时的古人不知道蚊子是病源,以为是广东的空气“湿毒”,所以当时广东叫做“瘴疬之地”。当年,北方人都怕来广东的。那么,三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广东,为什么就不是“瘴疬之地”了呢?答案是:现在广东的蚊子,确实变少了。为什么今天广东的蚊子变少了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1、森林被砍伐了,蚊子的生存空间,遭到人类活动的排挤。2、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今天的卫生状况,都比古代好太多,最典型的一个,例如粪便的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卫生管理的水平,大大超过古代。3、城镇有意识的灭蚊活动。现在城市里,政府普遍都会组织喷雾灭蚊。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更不必说什么蚊香、电子灭蚊器之类的家庭日常工具的使用。所以,今天广东的蚊子,比起古代来说,真的已经少太多了。可是,尽管如此,广东的蚊子,仍然比北方多,直至今天,仍然是如此,所以一个人在广东得登革热的机会,仍然高于北方。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广东,“瘴疬之地”的帽子,并未完全摘掉。
选自“读书人冯学荣”
其他文献
我跟朱新建其实不熟,大部分印象也是通过朋友聊天听来的。早先是南方一些作家朋友认识他,说有一个南京画家叫朱新建的,很能聊,话头起来都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一聊能聊好几顿饭。叶兆言、苏童、陈村和陈丹青都认识他,说他画儿画的好,水墨有人画过,春宫有人画过,合在一起还从来没人这么画过。我看的春宫也少,也不懂画,其实也不喜欢国画,画得都跟午觉做的半截梦似的,不明不白的,说是文人气,其实是退休官僚气,老奸巨猾,
三十多岁的时候,发愁最多的是什么?毫无疑问,钱。 所谓“刚性兑付”,最具体、最迫切的体现也是在钱上。被一笔需要到期支付的钱追得喘不上气,搜寻亲友圈合适的人去借钱再发愁怎么张嘴;因为钱不够而忍痛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灰溜溜缩回来的手有着莫大的委屈和无奈;用钱的地方远超可用的钱,不得不拿出精密算术来运筹帷幄拆东墙补西墙;任何一笔计划外的开支,都可能让你狼狈不堪……壮志难酬,困窘难堪,屈辱难忍,基本都跟
素好 只一個素字,就喜欢上了。我说,素——好。 素,是你的名字,也是我追求的境界。 素总是美好的,随手写下:素白,素淡,素洁,素净,素雅;素颜,素纱,素裹,素绢,素华;素雪,素荷,素月,素韵;素文,素笺,素卷,素简,素描;素意,素心,素爱,素德,素养;素食,素人,素室,素尘…… 在素常的日子里,存有一颗素心,怀抱一身素爱,寒冬便会渐渐远,春暖气息自然香,日子也就缓缓过。 有人说,日子就是
言说与沉默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主题,但在诗歌与现实生活中,它仍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问题。坦白而言,这个主题让我思考了一阵子。从几年前开始,我只在想写诗的时候才去写诗。为何我不“努力”地去写一些我没法写的作品呢?我不想那样逼迫自己。我并非语言的苦行者,也不是无法言说之事实的探求者。至于诗歌,有灵感时,我才去写。假如灵感没有到来,那也是件好事。除了写诗,还有许多可做之事,比如洗碗、倒垃圾、处理邮件等等。有一天
有几个小老爷们,经常在一起喝酒、泡吧,然后呢,就玩着命地想着掏钱,然后自个感觉豪迈无比,啊,一说谁谁谁,是我过命的哥们,这是朋友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为毕竟没有经过威压和利诱的考验。我今天说的朋友,这个不在其内。一壶清茶,或者是一壶薄酒,几个人,在一块聊天,前八百年,后八百载,天文地理,从大战起源到男欢女爱什么都谈,当然,这肯定不会泄露出去,不聊就会想的慌,这是朋友吗?这当然是,这是真正的君子
宁王朱权。最早注意到他,是因为一句话。散茶到了明代开始普及,标志性事件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停止造龙凤团茶,命令从此进贡芽茶。这时候有人淡淡地评说了一番:“(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不是诏书和律令,但对团茶同样是历史性的判决。“真味”,“自然之性”,说得多好,多透彻!说这话的,就是朱权。由这样一个皇子中难得的雅人来给团茶敲
中国真正的读书人不会超过两万人,这些你看书籍的销量就知道。学术类的书籍能卖几千册就很不错了,诗集则只有几百册。一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半个月读一本书,已经是效率很高的事。如果坚持不缀,一年读24本书已经是高手。我常常在想,这两万人才是中国的知识精英。我的书为他们而写。我时常能想到他们的状态。他们大多是囊中羞涩的人,精神上也羞涩,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那种笨手笨脚,不大会打理世俗事务。说话也吞吞吐吐,不甚
柳青,影响了一代人对文学的认知,也就是要做真实的时代记录者,做语言风格的创新者,做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创业史》提供了乡土的来龙去脉的思路,也就是着眼于农民传统的道德理想,分久必合的生产关系及城镇化道路的警示。 我到皇甫村去過多次,和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做过彻夜的长谈。有一次我和朱鸿结伴,和王家斌一块住在牛棚里面的炕上。王家斌说,分田到户后他老婆在哭,年轻时给集体干,到老了给自己干,干不动了,吃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文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心灵要用音乐来教育;身體要用体育来教育。音乐陶冶人的性情,体育强健人的体魄,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品格上完善,体格上健全。我这一生,心灵没有受过音乐专门的教育,身体没有受过体育专门的教育,品格体格可谓不健全不完善,多么可悲啊!我贫瘠的少年时代,从未接触过体操、游泳等体育运动。十年的义务教育,也没很好地接受到体育老师的教育,课程中的跑
载记失实是怎么产生的?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古代,经常出现而无法避开的一个问题,是义理正确与事实正确在辨别、处理中的矛盾。经过前人编辑、修订的古代经书,经常会碰到事实正确与义理正确的矛盾冲突,这就必然导致史官不可能如实记述的倾向。最典型的事例是《春秋经》。 《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天子狩于河阳”。乍一看,是周天子去河阳这个地方考察地方官员的工作。实际上,哪里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