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作业价值的认识发生偏差,产生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既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题海战术固然能让学生熟能生巧,但“熟能生厌”“熟能生笨”则是存在的事实。那么,在新课程中该怎样设计与评判数学作业,以实现数学课程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独具匠心,精心设计每次作业
好的数学题好比磨刀石,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教师要力求避免“拿来主义”和“题海战”,精心设计每次作业。
趣味性作业——体验快乐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可布置“帮小乐完成日记”的作业:
今天早上7( ),我从2(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脸,吃了大约200( )的早饭。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见体重55( )的小胖子方方,我和他一起去学校。
放学后,我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长的钢笔和1()厚的练习本做起作业。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半( )。吃完晚饭后,复习了一会功课,就上床睡觉了。
这样的练习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的“日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充满情境,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批改,通过改错练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实践性作业——形成能力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要求学生用木条制成一个长方形框,长l 8厘米,宽1 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捏住它的一组对角,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请简单说明道理。
这种作业要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可以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使知识学习充满着内在的“活力”。
探索性作业——大胆超越
学生厌学的原因,常常是其对学习的过程和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并感到是被迫在做一些事情。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不难,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
如: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和复习“圆柱和圆锥”这单元的知识后,笔者出示这样的作业:如果把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如果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会求它的体积吗?削成的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
探索性作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比较,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作业——求异创新
作业设计应当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体现多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增强探索性,注重思考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求异与创新。
如:在学习“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小聪准备“五一”放假到北京去玩,但他不知道泰州和北京相距多远。联系最近学习的比例知识后,他找来一张地图,但不巧的是地图中比例尺的一角不小心被撕掉了,用这张地图小聪能知道泰州到北京有多远吗?
小聪头脑灵活,他记得乘车去南京时,在车站看到泰州到南京是120千米,于是他想出了办法。你能说出小聪想出了什么办法吗?
小聪在这幅地图上测量出泰州和南京之间相距3厘米,又测量出泰州和北京相距26厘米,现在你能算出泰州和北京相距多远吗?
这样设计,体现了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多种能力的评价和考查,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
百家争鸣,全面评判学生的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评判权是教师的 “专利”,学生只是“作业机器”。新课程倡导民主,我们要还学生以主动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判。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评判学生的作业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作业情况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哪些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哪些知识属于薄弱环节,自己的作业有哪些优势,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
同学互评。学生对取得评判别人作业的资格很自豪,能够激起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会很认真地对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负责态度和比较鉴别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同学作业的长处,寻找、吸收别人好的解题方法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时诚恳地指出同学作业的不足,以利于同学改进。
教师评判。教师评判要注意:
指导性。教师批改作业时必须认真负责,要做到准确无误,字迹工整,使用规范的批改符号,成为学生的表率。要避免走马观花,不仅要看学生的答案,更应看学生的解题过程,明辨是非。
点拨性。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以一个“×”了事,可对学生的错题写上适量批注,巧妙地进行点拨。如:“先看一看课本第几页再解这道题,好吗?”“验算了吗?”学生看到这类批注后,往往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就像老师在自己耳旁循循善诱一样,从而更乐于更正或按老师的提示去做。当发现学生的解法虽然正确,但比较复杂时,教师不妨提示“还有更好的解法吗?”
激励性。对学生的巧解可用简短的词语进行充分肯定,如:“解法真妙!”,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对学生的失误也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如:“加油,离正确答案还差一步”加以鼓励,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作业质量。
锦上添花,为后继学习加油鼓劲
一般情况下,错题改正后,本次作业就可以宣告结束。有时,不妨让学生写一些作业心得,让他们真切地写出本次或最近几次作业的收获与感受,这些心得可长可短,如:“这次作业我全做对了,我很高兴,说明我也能行。”“这次作业我虽然只漏写一个单位名称,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没有好好检查,我今后要注意。”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写一些“教师评语”,或语重心长地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或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上进,给他们提出通过努力近期可达到的目标,或让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这样做和空洞的说教相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独具匠心,精心设计每次作业
好的数学题好比磨刀石,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教师要力求避免“拿来主义”和“题海战”,精心设计每次作业。
趣味性作业——体验快乐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可布置“帮小乐完成日记”的作业:
今天早上7( ),我从2(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脸,吃了大约200( )的早饭。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见体重55( )的小胖子方方,我和他一起去学校。
放学后,我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长的钢笔和1()厚的练习本做起作业。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半( )。吃完晚饭后,复习了一会功课,就上床睡觉了。
这样的练习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的“日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充满情境,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批改,通过改错练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实践性作业——形成能力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要求学生用木条制成一个长方形框,长l 8厘米,宽1 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捏住它的一组对角,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请简单说明道理。
这种作业要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可以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使知识学习充满着内在的“活力”。
探索性作业——大胆超越
学生厌学的原因,常常是其对学习的过程和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并感到是被迫在做一些事情。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不难,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
如: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和复习“圆柱和圆锥”这单元的知识后,笔者出示这样的作业:如果把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如果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会求它的体积吗?削成的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
探索性作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比较,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作业——求异创新
作业设计应当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体现多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增强探索性,注重思考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求异与创新。
如:在学习“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小聪准备“五一”放假到北京去玩,但他不知道泰州和北京相距多远。联系最近学习的比例知识后,他找来一张地图,但不巧的是地图中比例尺的一角不小心被撕掉了,用这张地图小聪能知道泰州到北京有多远吗?
小聪头脑灵活,他记得乘车去南京时,在车站看到泰州到南京是120千米,于是他想出了办法。你能说出小聪想出了什么办法吗?
小聪在这幅地图上测量出泰州和南京之间相距3厘米,又测量出泰州和北京相距26厘米,现在你能算出泰州和北京相距多远吗?
这样设计,体现了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多种能力的评价和考查,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
百家争鸣,全面评判学生的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评判权是教师的 “专利”,学生只是“作业机器”。新课程倡导民主,我们要还学生以主动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判。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评判学生的作业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作业情况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哪些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哪些知识属于薄弱环节,自己的作业有哪些优势,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
同学互评。学生对取得评判别人作业的资格很自豪,能够激起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会很认真地对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负责态度和比较鉴别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同学作业的长处,寻找、吸收别人好的解题方法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时诚恳地指出同学作业的不足,以利于同学改进。
教师评判。教师评判要注意:
指导性。教师批改作业时必须认真负责,要做到准确无误,字迹工整,使用规范的批改符号,成为学生的表率。要避免走马观花,不仅要看学生的答案,更应看学生的解题过程,明辨是非。
点拨性。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以一个“×”了事,可对学生的错题写上适量批注,巧妙地进行点拨。如:“先看一看课本第几页再解这道题,好吗?”“验算了吗?”学生看到这类批注后,往往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就像老师在自己耳旁循循善诱一样,从而更乐于更正或按老师的提示去做。当发现学生的解法虽然正确,但比较复杂时,教师不妨提示“还有更好的解法吗?”
激励性。对学生的巧解可用简短的词语进行充分肯定,如:“解法真妙!”,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对学生的失误也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如:“加油,离正确答案还差一步”加以鼓励,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作业质量。
锦上添花,为后继学习加油鼓劲
一般情况下,错题改正后,本次作业就可以宣告结束。有时,不妨让学生写一些作业心得,让他们真切地写出本次或最近几次作业的收获与感受,这些心得可长可短,如:“这次作业我全做对了,我很高兴,说明我也能行。”“这次作业我虽然只漏写一个单位名称,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没有好好检查,我今后要注意。”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写一些“教师评语”,或语重心长地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或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上进,给他们提出通过努力近期可达到的目标,或让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这样做和空洞的说教相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