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集团的大量产生,集团成员具有复杂性、松散性等特点,大大影响了集团的融合与作用发挥。本文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的普遍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提出了职业教育集团深度融合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 合作关系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起,联合办学、产教结合,构建职业教育集团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各行业、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应运而生。尤其近年来,部分省市职业教育集团开始有组织大批量的形成。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倡导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1 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一般是由政府指导协调,以一所学校为核心,联合相关行业、区域的学校、企业、教育机构等,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的,通过集团章程或相关协议等方式形成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工学结合”、“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是职业教育集团合作的主要形式。
1.1 规模性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规模普遍偏小,教育成本相对较高,而职业教育集团一般都联合了行业或区域内十几家、几十家成员单位。1922年国内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包括8所学校及105家星级宾馆饭店。近年成立的如青岛市的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由27所职业学校和21家企业组成;陕西省的机电、电子、化工、经贸、现代服务5个职教集团的组成院校88所,企业105个,科研及中介机构21个;西安市的轨道交通、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旅游4个职教集团共包括104所学校、108家企业和6家行业协会。
当集团成员同心协力、目标一致时,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人员和智力成果;企业的市场信息和实训场所;还有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资源就能够充分利用,形成合力,发挥出集团的良性功能,推动集团发展,带动各成员单位进步。然而在实践中,众多的成员单位由于目标各异或心怀顾虑,很难做到步调一致、协同发展,难以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
1.2 复杂性 从职教集团的组成来看,主要包括各级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教育协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介公司等,各自隶属关系和所属区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按类型可以分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按层次可分为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合作等;按区域可分为跨区合作、跨市合作、跨省合作等。虽然成员单位的多样性可以推进集团多元化发展,但复杂的联合方式使集团成员各自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与矛盾。如集团学校希望通过集团能够扩大学校影响,增强办学实力,拓展实训场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而集团企业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智力和教育资源以实现其经济目的;再加上层次差异、区域差异等因素,增加了集团的沟通和协调难度,成员单位为各自利益诉求相互博弈,导致集团始终是一盘散沙,难以发展。
1.3 松散性 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以集团章程或相关协议为纽带开展合作,其各自人、财、物及原法人资格独立不变,隶属关系也不改变。集团成员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按照集团分工把某一方面的教育资源配置做强、做精、做优,使之达到领先水平,有利于提升集团的整体层次。但是这种契约式组合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成员单位参加与退出集团自由,相互之间没有制约,没有直接的资本关系,作为纽带的章程和协议,也易流于形式,除了偶尔召集理事会,很少能聚在一起研究工作,难以实现集团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2 对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关系的思考
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一般意义上的联合办学要更加紧密一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平台更为广阔,但由于自身特点的影响,成员单位之间的融合程度制约了集团的整体发展,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实现集团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融合互动,仍是每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1 实体融合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办学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2001年成立的松江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事业股份制教育集团,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变行政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国有制转变为股份制;由国家投资办职教转变为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办学,由政府独立办学转变为社会实体办学。2003年成立的浙江舟山职业教育集团则是股份制民办教育集团,由舟山市教育局、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舟山市大型造船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职业教育联合体,以民营方式方式运作,股东利益共享,风险共但。
2.2 体系融合 对于没有实体、松散组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统筹,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监控、招生与学籍管理、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后勤管理、学生就业、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专业开发、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实践技术力量、科研开发、新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通过体系融合,集团办学层次机动,可以实现初级与中级连读、中级与高级连读、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连读等;办学形式多样,可以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体系;办学机制灵活,按照学分制,集团内学分互通,学生来源不限,进出自由,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河南省和重庆市的多个职业教育集团,采用“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将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城乡之间相融合。即学生第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第二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但使学生享受到城市职业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也通过师资培训,设备援助等方式,提升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2.3 项目融合 集团化办学不仅是为企业输送人才,同时还要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发发新项目和新产业,以推动生产。集团成员在自愿、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建设为纽带,可以找到有效合作的切入点。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从成立起,就着力寻找项目作为支撑点,与京阳物流公司签订协议,京阳物流公司为集团提供100万元“京阳物流奖学金”,并签订“京阳班”订单培养协议;与北京易通公司、一力物流联合申报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与安徽合力公司签订协议,由合力公司捐建合力叉车实训室,签订“合力叉车班”订单培养协议;与湘通物流开展联合培养在职员工的合作项目。
2.4 建设融合 将集团内学校建设与企业的建设发展相结合,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企业集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进行建设。建设中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把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融入企业或园区的价值链,双方在人、财、物方面合作,以实现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和实践、作品和产品、招生和招工、毕业和就业、育人和增效等全方位的互动融合。重庆黔江区在舟白城市组团规划3平方公里投资建设职业教育工业园区,将职业教育建设与企业发展建设相融合,成功吸引了奥林巴斯、澳门万国等知名企业入驻联合办学,并在学生勤工俭学、带薪实习、就业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了职业教育和工业园区的协同发展。
从以上几种融合方式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集团要实现深度融合互动,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不同的角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雨德.构建高职教育战略联盟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江平.创建产教结合的职教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
[3]俞建伟.教育集团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01.
[4]余秀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和发展历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 合作关系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起,联合办学、产教结合,构建职业教育集团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各行业、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应运而生。尤其近年来,部分省市职业教育集团开始有组织大批量的形成。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倡导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1 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一般是由政府指导协调,以一所学校为核心,联合相关行业、区域的学校、企业、教育机构等,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的,通过集团章程或相关协议等方式形成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工学结合”、“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是职业教育集团合作的主要形式。
1.1 规模性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规模普遍偏小,教育成本相对较高,而职业教育集团一般都联合了行业或区域内十几家、几十家成员单位。1922年国内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包括8所学校及105家星级宾馆饭店。近年成立的如青岛市的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由27所职业学校和21家企业组成;陕西省的机电、电子、化工、经贸、现代服务5个职教集团的组成院校88所,企业105个,科研及中介机构21个;西安市的轨道交通、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旅游4个职教集团共包括104所学校、108家企业和6家行业协会。
当集团成员同心协力、目标一致时,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人员和智力成果;企业的市场信息和实训场所;还有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资源就能够充分利用,形成合力,发挥出集团的良性功能,推动集团发展,带动各成员单位进步。然而在实践中,众多的成员单位由于目标各异或心怀顾虑,很难做到步调一致、协同发展,难以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
1.2 复杂性 从职教集团的组成来看,主要包括各级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教育协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介公司等,各自隶属关系和所属区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按类型可以分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按层次可分为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合作等;按区域可分为跨区合作、跨市合作、跨省合作等。虽然成员单位的多样性可以推进集团多元化发展,但复杂的联合方式使集团成员各自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与矛盾。如集团学校希望通过集团能够扩大学校影响,增强办学实力,拓展实训场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而集团企业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智力和教育资源以实现其经济目的;再加上层次差异、区域差异等因素,增加了集团的沟通和协调难度,成员单位为各自利益诉求相互博弈,导致集团始终是一盘散沙,难以发展。
1.3 松散性 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以集团章程或相关协议为纽带开展合作,其各自人、财、物及原法人资格独立不变,隶属关系也不改变。集团成员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按照集团分工把某一方面的教育资源配置做强、做精、做优,使之达到领先水平,有利于提升集团的整体层次。但是这种契约式组合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成员单位参加与退出集团自由,相互之间没有制约,没有直接的资本关系,作为纽带的章程和协议,也易流于形式,除了偶尔召集理事会,很少能聚在一起研究工作,难以实现集团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2 对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关系的思考
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一般意义上的联合办学要更加紧密一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平台更为广阔,但由于自身特点的影响,成员单位之间的融合程度制约了集团的整体发展,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实现集团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融合互动,仍是每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1 实体融合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办学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2001年成立的松江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事业股份制教育集团,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变行政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国有制转变为股份制;由国家投资办职教转变为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办学,由政府独立办学转变为社会实体办学。2003年成立的浙江舟山职业教育集团则是股份制民办教育集团,由舟山市教育局、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舟山市大型造船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职业教育联合体,以民营方式方式运作,股东利益共享,风险共但。
2.2 体系融合 对于没有实体、松散组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统筹,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监控、招生与学籍管理、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后勤管理、学生就业、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专业开发、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实践技术力量、科研开发、新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通过体系融合,集团办学层次机动,可以实现初级与中级连读、中级与高级连读、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连读等;办学形式多样,可以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体系;办学机制灵活,按照学分制,集团内学分互通,学生来源不限,进出自由,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河南省和重庆市的多个职业教育集团,采用“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将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城乡之间相融合。即学生第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第二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但使学生享受到城市职业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也通过师资培训,设备援助等方式,提升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2.3 项目融合 集团化办学不仅是为企业输送人才,同时还要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发发新项目和新产业,以推动生产。集团成员在自愿、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建设为纽带,可以找到有效合作的切入点。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从成立起,就着力寻找项目作为支撑点,与京阳物流公司签订协议,京阳物流公司为集团提供100万元“京阳物流奖学金”,并签订“京阳班”订单培养协议;与北京易通公司、一力物流联合申报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与安徽合力公司签订协议,由合力公司捐建合力叉车实训室,签订“合力叉车班”订单培养协议;与湘通物流开展联合培养在职员工的合作项目。
2.4 建设融合 将集团内学校建设与企业的建设发展相结合,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企业集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进行建设。建设中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把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融入企业或园区的价值链,双方在人、财、物方面合作,以实现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和实践、作品和产品、招生和招工、毕业和就业、育人和增效等全方位的互动融合。重庆黔江区在舟白城市组团规划3平方公里投资建设职业教育工业园区,将职业教育建设与企业发展建设相融合,成功吸引了奥林巴斯、澳门万国等知名企业入驻联合办学,并在学生勤工俭学、带薪实习、就业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了职业教育和工业园区的协同发展。
从以上几种融合方式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集团要实现深度融合互动,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不同的角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雨德.构建高职教育战略联盟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江平.创建产教结合的职教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
[3]俞建伟.教育集团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01.
[4]余秀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和发展历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