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课程的不断改革,让我深刻感悟到: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正确引导孩子探索和研究。每次课临近尾声时,要带领学生“回头看”,总结是如何经历这一过程的。只有这样坚持,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的是碰到问题如何去解决,而不仅仅是会解题。
一、故事回放
在实际上课活动中,我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移多补少》。以下是几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在简单的情境导入后,我出示了下面的例题1,三(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8人,男女生分别站一排,怎样调整使两排人数同样多?并提问:“调整”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家可以想一想学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班级一片沉寂……我一下子无措起来。
忽然一个小男孩举手了,我顿时轻松了不少。他说:“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把多的6人中的3人给女生,他们就一样多了。”
我倒吸口冷气,好家伙,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学生的表现和我的预想分歧很大。片刻之后,我镇定的夸奖他:“你不仅说了调整的方法,还把调整的人数也说出来了。”然后我便让全班同学自己试着解决。
片段二:
在同学们尝试自己独立解决时,我巡视着,看到好多同学的画图都是无效的(如图1),因为有自己的预设,我没有多想,就放过去了,直接找我想好的图或算式。
图1
片段三:
在交流方法的教学环节,一个学生用画图和算式结合的方式展示(如图2)。算式是这样:18+3=21 24-3=21 我问他“3哪来的?”他讲的很清楚。我继续问道:“咱们要求的是什么?”学生说怎样调整。于是我接到:“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怎样列式?”于是差额等分方法出现。
图2
片段四:差额等分方法出现后,学生的算式如下:24-18=6 6-3=3 我没有否定,只是建议应该用除法,结果练习时学生有的还是用减法求差额的一半。
片段五:第二次班级展示课后,刘月艳老师让简单的说课。我站在全班面前,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说出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成功与不足。对于教学目标,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二、案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课堂上会产生与预设中的不同想法?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的错误资源?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中怎样把握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
(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回顾片段一,一开始没有人举手,我想是我的问题目的不明确,孩子不理解怎样回答。我想要的是能说出“多的给少的一些,就同样多了”。可学生要么冷场,要么答案都脱口而出。 课后和指导教师交流,我感受到,要在第一个环节把题意分析透彻,引导孩子理解数量关系:“这道题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调整?还是同样多?”经过这样的调整,我自己的目的明确了,学生也有了回答的方向。在班级展示课时,果然效果显著。现在看来在片段二中,多好的错误资源啊!如果把它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帮他提出优点和不足,同学之间往往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明白,这样给其他同学明确:遇到困难想办法——画图是个好办法。但我们不是为了画图而画图,一定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而画图,所以画图时要一一对应。
(二)要真正理解学生的想法
片段三中出现的问题,在3次改进课中都出现过。我想会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一个是受学生本身的思维发展水平限制。三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在9-10岁,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三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也能得到迅速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转折,从此踏上成功之路。另一个是问题问的指向性不明确。课后和学生访谈,学生说“您问的是怎样调整。我从24人里减去3人就变成21人,再用18人加上3人也是21人。”如果把问题改成男生给女生几人,两队就同样多了?应该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列式了。
片段四中出现的问题,我没有及时处理,所以在后续的做题上,就再次出现,我再解释,既耽误时间,又没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清醒的认识。现在想来,应该从平均分的意义上给孩子说清楚。除法的意义就是平均分,现在是把差额平均分成2份,所以除法和减法都可以,但是如果是平均分成3份,就不能用减法代替了。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知识点,只有讲透,才能真的理解并运用。
(三)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
片段五让我领悟到,教学目标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要记在心里的。回顾整个过程,第一次讲课,拼凑目标。第二次讲课,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可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第三次,再修改,能把目标与教学环节联系起来。现在我已十分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题意,会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自己的方式解释清楚自己的做法。能沟通两种方法以及和画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会解决这类问题 。
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想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会怎么学?只有这样思考问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的有变化,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受益。教学就要像大树生长一样,把目标记在心里就像把根深深的扎在土里,然后才能茁壮的向上生长!
一、故事回放
在实际上课活动中,我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移多补少》。以下是几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在简单的情境导入后,我出示了下面的例题1,三(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8人,男女生分别站一排,怎样调整使两排人数同样多?并提问:“调整”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家可以想一想学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班级一片沉寂……我一下子无措起来。
忽然一个小男孩举手了,我顿时轻松了不少。他说:“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把多的6人中的3人给女生,他们就一样多了。”
我倒吸口冷气,好家伙,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学生的表现和我的预想分歧很大。片刻之后,我镇定的夸奖他:“你不仅说了调整的方法,还把调整的人数也说出来了。”然后我便让全班同学自己试着解决。
片段二:
在同学们尝试自己独立解决时,我巡视着,看到好多同学的画图都是无效的(如图1),因为有自己的预设,我没有多想,就放过去了,直接找我想好的图或算式。
图1
片段三:
在交流方法的教学环节,一个学生用画图和算式结合的方式展示(如图2)。算式是这样:18+3=21 24-3=21 我问他“3哪来的?”他讲的很清楚。我继续问道:“咱们要求的是什么?”学生说怎样调整。于是我接到:“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怎样列式?”于是差额等分方法出现。
图2
片段四:差额等分方法出现后,学生的算式如下:24-18=6 6-3=3 我没有否定,只是建议应该用除法,结果练习时学生有的还是用减法求差额的一半。
片段五:第二次班级展示课后,刘月艳老师让简单的说课。我站在全班面前,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说出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成功与不足。对于教学目标,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二、案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课堂上会产生与预设中的不同想法?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的错误资源?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中怎样把握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
(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回顾片段一,一开始没有人举手,我想是我的问题目的不明确,孩子不理解怎样回答。我想要的是能说出“多的给少的一些,就同样多了”。可学生要么冷场,要么答案都脱口而出。 课后和指导教师交流,我感受到,要在第一个环节把题意分析透彻,引导孩子理解数量关系:“这道题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调整?还是同样多?”经过这样的调整,我自己的目的明确了,学生也有了回答的方向。在班级展示课时,果然效果显著。现在看来在片段二中,多好的错误资源啊!如果把它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帮他提出优点和不足,同学之间往往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明白,这样给其他同学明确:遇到困难想办法——画图是个好办法。但我们不是为了画图而画图,一定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而画图,所以画图时要一一对应。
(二)要真正理解学生的想法
片段三中出现的问题,在3次改进课中都出现过。我想会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一个是受学生本身的思维发展水平限制。三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在9-10岁,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三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也能得到迅速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转折,从此踏上成功之路。另一个是问题问的指向性不明确。课后和学生访谈,学生说“您问的是怎样调整。我从24人里减去3人就变成21人,再用18人加上3人也是21人。”如果把问题改成男生给女生几人,两队就同样多了?应该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列式了。
片段四中出现的问题,我没有及时处理,所以在后续的做题上,就再次出现,我再解释,既耽误时间,又没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清醒的认识。现在想来,应该从平均分的意义上给孩子说清楚。除法的意义就是平均分,现在是把差额平均分成2份,所以除法和减法都可以,但是如果是平均分成3份,就不能用减法代替了。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知识点,只有讲透,才能真的理解并运用。
(三)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
片段五让我领悟到,教学目标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要记在心里的。回顾整个过程,第一次讲课,拼凑目标。第二次讲课,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可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第三次,再修改,能把目标与教学环节联系起来。现在我已十分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题意,会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自己的方式解释清楚自己的做法。能沟通两种方法以及和画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会解决这类问题 。
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想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会怎么学?只有这样思考问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的有变化,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受益。教学就要像大树生长一样,把目标记在心里就像把根深深的扎在土里,然后才能茁壮的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