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朋友是皮肤科医生,经常和我说起这样一个笑话:老有人来找他看脚气,还说自己天天洗脚、换袜子,怎么还是得了脚气?朋友就和患者说:你一脱鞋我就知道你多久没有换鞋子了,鞋子又脏又臭,你天天洗脚、换袜子也没用啊!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可朋友为什么还是经常和我说起?因为这不是个案,很多人都容易犯这种毛病。联系到家庭教育,这个“鞋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如果一个家庭的氛围不好,那么,即使孩子学习很努力,父母对孩子也很用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会不理想,孩子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父母就要反思:我们的家庭氛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现在很多年轻小夫妻,把孩子丢给父母带,自己依然过着潇洒的“二人世界”。这样看似轻松,其实暗藏风险,问题在后面会一一爆发,层出不穷
  中国的家庭观和家庭结构其实有点奇怪,两个人恋爱结婚,一旦生了孩子,家庭重心就完全向孩子倾斜。夫妻双方,加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六个人的精力全部放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孩子受到过多关注,压力太大、无所适从不说,夫妻之间缺乏日常交流和必要的独立空间,長此以往,一定会出现问题。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不论什么时候,夫妻都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人物,夫妻关系都是家庭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关系,夫妻双方要担负起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主要责任。如何营造呢?首先,夫妻要有责任意识,孩子生下来不能扔给老人带,要亲力亲为,陪伴孩子成长。现在很多年轻夫妻,把孩子丢给父母带,自己依然过着潇洒的“二人世界”。这样看似轻松,其实暗藏风险。孩子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问题在后面会一一爆发,层出不穷。其次,老人帮忙带孩子要有边界感,明确自己只是辅助子女照顾孩子,不能插手太多。当自己和子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时,要听从子女的,不然就是越界了。
  家庭中,夫妻共同承担育儿、养家的责任,在共同奋斗、相濡以沫的过程中,感情也会不断加深。孩子看到父母在家庭中关系和谐,负责任有担当,为了这个家努力奋斗,遇到事情相互商量,会很有安全感。同时,孩子看到父母认真、合作、努力,也会越来越喜欢、敬佩和体谅父母,越来越喜欢这个家。这时候,家庭的凝聚力就出来了。这个凝聚力对孩子而言太重要了,它让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样的孩子,内心充满阳光,生活开心,学习努力,遇到问题愿意和父母商量,冲动行事的概率就大大减少。
  最怕这类家长,自己毫无进取心,从来不学习,就知道打麻将、玩手机,却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学校、老师身上,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咨询师身上
  做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十多年,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最怕遇到的是这类家长:自己毫无进取心,从来不学习,就知道打麻将、玩手机,却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学校、老师身上,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咨询师身上,自己还一脸无辜。对这样的家长,我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怕孩子学习差,就怕父母不学习。”
  想要孩子爱学习,家长首先要有上进心,要自己爱学习、勤学习,孩子才能以父母为榜样,好好学习。
  家长的上进心表现在哪里?一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自己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孩子看到你的敬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要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尽到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小到学习厨艺,为家人做好饮食搭配;大到装修房子,给家人一个安居环境,这些都需要学习。别小看这些生活琐事,我们每个人一辈子能干的大事本就不多,如果能把身边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漂亮亮的,孩子自然会看到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家长。三是要学习育儿知识,和孩子一起成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教育孩子更复杂、更艰深、更曲折,更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件事中都保持学习的姿态,这样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进取心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会是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热爱探索的。这样的孩子以后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太差。
  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才愿意听你说,才愿意和你说真心话。有了这个基础,家庭教育才会有效
  很多找我咨询的家长,一说到孩子的问题就义愤填膺:“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问题?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这又让我想起了文章开头说的笑话:你一脱鞋我就知道你多久没有换鞋子了,鞋子又脏又臭,你天天洗脚、换袜子也没用啊。你一开口骂孩子我就知道你家亲子关系有多差了,关系没搞好,你硬逼着孩子学习也没用啊。
  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先处理好关系,再来谈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才愿意听你说,才愿意和你说真心话。有了这个基础,家庭教育才会有效。
  要想与孩子关系和谐,父母至少要做到:一、对孩子少嘲笑多尊重;二、对孩子少急躁多等待;三、对孩子少评判多理解。
  少嘲笑多尊重,是指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做法,尽可能地不要嘲笑、讥讽孩子。家长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信任你,才会和你交心。而讽刺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少急躁多等待,是指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和时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节律,家长不要操之过急,要耐下心来静待花开。当我们愿意等待,孩子自会给我们惊喜。
  少评判多理解,是指不要急于评判孩子的观点和做法,而是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给孩子多些理解和共情。遇到事情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分析孩子的做法,慢慢地我们就会知道问题的原因。当我们理解了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理解我们。
  家庭和睦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障,父母上进是孩子积极好学的前提,亲子和谐是家庭教育有效的基础。家长朋友们,现在,你知道你家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编辑:潘金瑞】
其他文献
小学霸人设崩塌  果果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男生。他学习成绩优异,长期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重要考试没有出过年级前10名,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小学霸。可是谁也没想到,在重点中学保送生选拔考试中,他居然作弊,被當场取消选拔资格。  老师和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  “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作弊?不会是冤案吧?”  “自己都承认了,还冤什么冤!”  “他以前取得的好成绩,莫非都是作弊的结果?”  “
不敢入睡的宝宝:怪兽会来咱家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女士一家三口在家自我隔离了两个月。能每天24小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那种温馨感基本抵消了对疫情的恐惧。但是没过多久,叶女士就发现4岁的女儿晴晴是个胆小鬼,而且胆小得离谱。  在家闲着没事,只好天天看电视里循环播放有关疫情的新闻。晴晴虽然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但是她看爸爸妈妈皱眉叹息,她也跟着紧张。  一天,电视里报道各地支援武汉的新闻,其中一个
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多少家长能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欠佳,又有多少家长能给孩子切实的帮助?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习问题专家张鸣雁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高分固然可喜,切莫盲目乐观  主持人:请问各位家长,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剑华(13岁男孩的爸爸):當然是兑现诺言。每次重要考试前,我都会跟儿子谈好奖惩标准,比如考进班级前10名
她从不主动与人说话,被男生看一眼就浑身发抖  小君今年17岁,是一名高二女生。她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在校园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说她善良,低调;有的说她清高,不爱搭理人;有的说她自私,不愿分享学习方法;有的说她有心机,一见男生就脸红,却从不与女生一起议论男生,明显心口不一……小君并不知道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因为她在班里没有知心朋友,但她知道自己不招人喜欢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通俗地理解为“管孩子”,认为管得越多越严格,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控制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失控。那么,家长还要不要管孩子?分寸如何拿捏?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孙文涛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适得其反的控制  岳晓秋(8岁男孩的妈妈):我和丈夫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儿子出生前我就辞了职,准备在家做全职妈妈。我
孩子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严重影响情绪。这天,女儿对我说——  周日,女儿没睡懒觉,早早跑到我和她爸爸的卧室,情绪低落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学跳舞了。”我问为什么。她说:“老师总让玲玲到前面给大家做示范,其实我跳得不比玲玲差,可老师就是不叫我,我觉得她不喜欢我。”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的要复杂。他们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
当今社会,复杂而充满竞争,一个人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是要获得自制自理的能力,自己能照顾自己,不依赖别人。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和人友好相处。而现今的大多数孩子,在亲人的万般宠爱中成长,他们的独立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一:胡小乐最近很烦恼。他是家里的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他当成宝贝疙
韩乔生是中国体育赛事解说的标志性人物,他在解说中爆出的口误常被人津津乐道,人送绰号“韩大嘴”。生活中,韩乔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专制老爸,儿子学习不专注,被他用皮带一顿毒打;儿子不守时,他罚儿子跟着汽车后面跑。儿子曾形容和他的关系是“铜哥们儿”,关系并不铁。韩乔生反思做父亲的失误后,努力做个开明有爱的老爸。如今,他和儿子已处得像兄弟般亲密自然……  儿子不守时罚他跟车跑  1987年春节刚过,被借调到中
大家都知道吃粗粮有益健康。对此,宝妈们会有疑惑:小朋友消化系统还没发育完全,也能吃粗粮吗?对此,营养学专家的答案是:儿童吃粗粮,不但有利于平衡营养,预防“三高”和某些癌症,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50~150克全谷物(包括粗杂粮、全麦、糙米和杂豆等),这一建议量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即使2岁以下婴幼儿(纯母乳喂养6月龄内
今年暑假,一种叫“全脑开发”的教育培训班在各地非常流行,似乎孩子们上了这个培训班,就真的可以变成“神童”。据媒体报道,一些在居民区宣传“全脑开发”的培训机构声称:“课程基于量子力学理论,能让孩子蒙眼识字、过目不忘。”这些课程的收费不菲,动辄上万元,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乐此不疲,对课程的宣传效果深信不疑。  所谓“科学盛宴”仅是骗子们的狂欢  也许有人会问,“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