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3-0153-01
通过对幼儿交往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幼儿的社会交往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年龄越小的幼儿的交往能力就越弱,不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在活动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而大部分幼儿需在大人提醒后与他人打招呼,一些幼儿不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主动与他人交流,在成人帮助下解决交往中的矛盾等。从调查表中反馈家长们普遍认为,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态、大胆参与、积极、乐观和热情就是孩子们人际交往的良好状态。家长们希望在幼儿园,老师能多组织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多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多鼓励幼儿大胆地交往。
面对以上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提高本本园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力求解决幼儿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从主题活动开展环节培养幼儿的自主交往能力
1.让幼儿自主确立主题活动的主题。
孩子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只是因为一些来自外部的压力从而没有把它明确提出。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自主交往的时候,首先是让孩子学会创造自己的想法,并有把它提出的勇气。尊重幼儿是发展幼儿的自主交往的前提条件。如果幼儿每天都要听命于大人的分配甚至遭到指责,这样幼儿就无法培养自主交往。家长或老师要与孩子搞好关系,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告诉孩子可以一起学习或者玩游戏,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主交往。在设计主题活动中,不可以先决定老师可以做什么,孩子应该学什么方面的东西,而要仔细观察孩子有什么关心,有什么兴趣。
2.让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进行自主探索。
幼儿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依靠于其他的人。老师对不自信,总是喜欢帮助的幼儿进行选择或实施。对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不确定,这就会增加幼儿的依赖心理,这样就好让幼儿更加无助,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事实上,幼儿都有了一定的能力,比如在运动、操作、智力方面都达到了一种水平。所以,让幼儿学会独立是必要的,是可以达到的。老师和家长要一起努力,更好的才能培养幼儿自主交往。
3.让幼儿在主题活动结束时自主表达结果。
在主题活动中,要让幼儿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表达结果。幼儿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善于提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意见。在传统教育中,幼儿只听从于老师的意见,孩子的幼儿想法和意见通常被否定了。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了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就只听命于老师。所以,培养幼儿自主性是使孩子懂得思考,考虑其他的人的意见,而不要一味的接受,要敢于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与观点。
二、通過主题活动环境培养幼儿交往的自主性
在主题活动中,可以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幼儿往往对富有新奇、生动的环境表现特别敏感而且更加的感兴趣,幼儿会运用身上的各种感官参与进来,幼儿会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手触摸等方式,来更好的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老师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等,来不断的创设新奇地环境,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孩子在主题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性,更好的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题活动中,在选择和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我们要依据幼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和水平来进行发放。让幼儿可以更好地依据自己的想法,独立自主地进行相关活动。
《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行为问题才会逐渐减少。环境对于幼儿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一直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孩子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发展。本学期,我们根据教育主题,和孩子一同建立了“扮家家”、“动物朋友”、“大大和小小”等主题墙饰。我们用展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及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丰富作品有序地布置环境。
三、在主题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
1.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言语交往水平。
语言交往行为取决于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幼儿语言交往行为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语交往能力不仅与交往双方对同一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程度有关,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交往的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如言语交往还受双方性别、兴趣、相互关系、交往动机、愿望等因素影响,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语言较多,社会性语言发展较弱,并且极容易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转变话题。因此,我们重视培养幼儿对同一话题的坚持能力和对有关交往内容的组织能力。同时,丰富幼儿的各方面知识、经验使他们用更多的语言交流更多的信息。如:经常向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启发幼儿的思考,较快反映等。教师努力给幼儿提供与不同的人的机会,使幼儿能根据交往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双方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让幼儿在交往中尝试成功与失败,从而能学到有关的技能。
2.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
幼儿需要交往,哪怕是一个内向、孤独的孩子也需要交往,愿意交往,然而仅仅拥有一个美好的交往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这就涉及到有关交往技能的问题,如小中班幼儿的思想单纯,在进行主动交往时没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这样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种行为刚刚发生时,就可组织幼儿讨论,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
3.在主题活动中,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在中,大班,我们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为了将培养目标真正转化为幼儿行为,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发展特点,创设了不同的区域,让幼儿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从而掌握交往技能。
4.加强观察,提高交往实效。
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技能的掌握评价上以及对特殊儿童保育的养护,忽略了融合教育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和心理变化,这些削弱了幼儿交往的实效性。因此,完善科学的融合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反思要做到三点:首先,观察前要带有一定的目标和问题意识。如:幼儿的情况分析;幼儿交往的观察重点;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对策等。其次,观察中抓住细节,注重过程。如:在幼儿交往中,教师可以注重记录幼儿的过程性表现和心理活动,减少对结果的预期和暗示。最后,及时反思,调整策略。如:在教师观察到幼儿交往中特殊幼儿存在攻击性时,要马上找到原因,进行调整。
通过对幼儿交往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幼儿的社会交往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年龄越小的幼儿的交往能力就越弱,不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在活动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而大部分幼儿需在大人提醒后与他人打招呼,一些幼儿不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主动与他人交流,在成人帮助下解决交往中的矛盾等。从调查表中反馈家长们普遍认为,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态、大胆参与、积极、乐观和热情就是孩子们人际交往的良好状态。家长们希望在幼儿园,老师能多组织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多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多鼓励幼儿大胆地交往。
面对以上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提高本本园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力求解决幼儿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从主题活动开展环节培养幼儿的自主交往能力
1.让幼儿自主确立主题活动的主题。
孩子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只是因为一些来自外部的压力从而没有把它明确提出。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自主交往的时候,首先是让孩子学会创造自己的想法,并有把它提出的勇气。尊重幼儿是发展幼儿的自主交往的前提条件。如果幼儿每天都要听命于大人的分配甚至遭到指责,这样幼儿就无法培养自主交往。家长或老师要与孩子搞好关系,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告诉孩子可以一起学习或者玩游戏,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主交往。在设计主题活动中,不可以先决定老师可以做什么,孩子应该学什么方面的东西,而要仔细观察孩子有什么关心,有什么兴趣。
2.让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进行自主探索。
幼儿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依靠于其他的人。老师对不自信,总是喜欢帮助的幼儿进行选择或实施。对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不确定,这就会增加幼儿的依赖心理,这样就好让幼儿更加无助,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事实上,幼儿都有了一定的能力,比如在运动、操作、智力方面都达到了一种水平。所以,让幼儿学会独立是必要的,是可以达到的。老师和家长要一起努力,更好的才能培养幼儿自主交往。
3.让幼儿在主题活动结束时自主表达结果。
在主题活动中,要让幼儿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表达结果。幼儿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善于提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意见。在传统教育中,幼儿只听从于老师的意见,孩子的幼儿想法和意见通常被否定了。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了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就只听命于老师。所以,培养幼儿自主性是使孩子懂得思考,考虑其他的人的意见,而不要一味的接受,要敢于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与观点。
二、通過主题活动环境培养幼儿交往的自主性
在主题活动中,可以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幼儿往往对富有新奇、生动的环境表现特别敏感而且更加的感兴趣,幼儿会运用身上的各种感官参与进来,幼儿会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手触摸等方式,来更好的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老师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等,来不断的创设新奇地环境,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孩子在主题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性,更好的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题活动中,在选择和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我们要依据幼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和水平来进行发放。让幼儿可以更好地依据自己的想法,独立自主地进行相关活动。
《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行为问题才会逐渐减少。环境对于幼儿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一直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孩子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发展。本学期,我们根据教育主题,和孩子一同建立了“扮家家”、“动物朋友”、“大大和小小”等主题墙饰。我们用展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及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丰富作品有序地布置环境。
三、在主题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
1.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言语交往水平。
语言交往行为取决于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幼儿语言交往行为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语交往能力不仅与交往双方对同一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程度有关,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交往的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如言语交往还受双方性别、兴趣、相互关系、交往动机、愿望等因素影响,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语言较多,社会性语言发展较弱,并且极容易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转变话题。因此,我们重视培养幼儿对同一话题的坚持能力和对有关交往内容的组织能力。同时,丰富幼儿的各方面知识、经验使他们用更多的语言交流更多的信息。如:经常向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启发幼儿的思考,较快反映等。教师努力给幼儿提供与不同的人的机会,使幼儿能根据交往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双方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让幼儿在交往中尝试成功与失败,从而能学到有关的技能。
2.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
幼儿需要交往,哪怕是一个内向、孤独的孩子也需要交往,愿意交往,然而仅仅拥有一个美好的交往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这就涉及到有关交往技能的问题,如小中班幼儿的思想单纯,在进行主动交往时没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这样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种行为刚刚发生时,就可组织幼儿讨论,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
3.在主题活动中,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在中,大班,我们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为了将培养目标真正转化为幼儿行为,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发展特点,创设了不同的区域,让幼儿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从而掌握交往技能。
4.加强观察,提高交往实效。
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技能的掌握评价上以及对特殊儿童保育的养护,忽略了融合教育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和心理变化,这些削弱了幼儿交往的实效性。因此,完善科学的融合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反思要做到三点:首先,观察前要带有一定的目标和问题意识。如:幼儿的情况分析;幼儿交往的观察重点;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对策等。其次,观察中抓住细节,注重过程。如:在幼儿交往中,教师可以注重记录幼儿的过程性表现和心理活动,减少对结果的预期和暗示。最后,及时反思,调整策略。如:在教师观察到幼儿交往中特殊幼儿存在攻击性时,要马上找到原因,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