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重量之谜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科学证明人的灵魂是否存在,这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怪,看起来原本对立的两个概念,现在却要为人们最想要解开的谜而联系到一起。
  灵魂重量21克,“灵魂出窍见天堂”
   在对人是否有灵魂这样的研究中,我们在各种资料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寻找灵魂的恐怖实验。比如给灵魂测体重,医生亲自做濒死体验感受灵魂出窍。一名叫做邓肯·麦克杜尔的美国医生,据说在1907年做了一个听起来就让人竖汗毛的实验。他将6个濒死的病人安放在有灵敏计量装置的床上,以记录患者死亡前后的重量。在确认患者死亡的瞬间,麦克杜尔记下了病人体重的变化。第一名病人死去的一刻,麦克杜尔记录到病人的体重减轻了21.3克,由此他认为这就是灵魂的重量,因为灵魂离开了躯体,所以重量减轻了。由此推之,灵魂是可以离开人体而存在的。一些科学家认为麦克杜尔的实验明显存在缺陷。灵魂的重量是不是21.3克且不说,失去的这21.3克一定就是灵魂的重量吗?是不是身体其他部分的重量呢?有关这一点,麦克杜尔并没有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当麦克杜尔的实验受到严峻的挑战时,其他的理论也受到关注,似乎更加受到科学界的青睐。那就是诺贝尔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实验。
   灵魂“住”在你的神经细胞里
   1962年,因为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976年后,开始将他的研究方向正式转向脑科学和意识。通过他一系列的研究,他坚信,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意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生命就没有了灵魂。克里克的研究是通过对大脑神经细胞(神经元)突触之间信息之间的传递而得出结论的。他在1994年出版的《惊人的假说:对灵魂的科学研究》一书中说:“你的快乐和你的痛苦,你的记忆和你的雄心,你的个人身份和自由愿意的感受,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人的灵魂(意识)是大脑特定神经细胞的活动。
   大脑存在“灵魂细胞”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的计算及神经系教授克里斯托弗·科克从上世纪90年代与克里克开始合作发展大脑意识的研究。2003年,他们将克里克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在当年2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由大脑的特定细胞产生的,即人的“灵魂细胞”,灵魂或意识就是由这些细胞所产生的。克里克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体大脑中某一部分神经元产生并控制了人的灵魂。而这些产生和控制灵魂的神经细胞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到前缘的一小块区域。所以,当人死后,没有神经元的相互活动和产生并传递的神经递质(许多化学物质),意识和灵魂就没有了,那么,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当然就不存在。根据克里克的研究,灵魂只能存在于有生命的躯体中。
   科克所用的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和电波探测仪以及痕迹调节仪对大腦的意识进行监测。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老鼠、猴子、健康人和病人,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视力和视觉意识进行了监测,同时还研究了人和鼠的条件反射过程。他们一方面寻找正常人的意识神经元的特征,一方面用电波探测仪监测病人和老鼠单一的神经元电波活动。科克和他的研究组发现,在研究中大脑皮层的前扣带回是一个关键区域。如果把小鼠大脑的这个区域去除,小鼠便不能产生痕迹调节,所以科克认为这个区域对意识的产生至为重要。另外,磁共振成像可以让人们看到大脑中的某一部分在人的“感觉”期间产生活动,比如在看到一幅画或一张脸孔的时候,大脑中的某个部分会产生明显的活动。
   怀疑:“灵魂细胞”如何定位
   克里克的灵魂就是“灵魂细胞”产生并控制的论点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嘲讽。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克里克他们并没有真正有根据的事实来证明特定细胞产生意识,而一些神经生物学家也不认为人大脑的约500亿个神经元中可能只有几万个甚至几千个神经元会产生意识或意识行的感觉。多数科学家现在的看法是,意识(灵魂)可能只是大脑的一种综合功能,而不是克里克和科克所认定的是一些少数神经元的活动和化学物质的交换与反应。灵魂(意识)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有生命的活体中,主要是大脑。但他们都认定的一点是:当生命停止后灵魂也消失了,因为神经的活动和新陈代谢如同其他组织器官的活动一样也都停止了。虽然克里克已经去世,但是科克还承接着克里克的理想,坚持着他们的研究观点。当然,科克和他的研究小组也承认,现在还不能解释意识(灵魂)是什么,甚至还不可以量化。但是他们认为可以设计比如意识测量仪一样的仪器来测量意识。
其他文献
Affection Toward “Our Mother - Yellow River”   by Yan Shi  一次与观众对话的城雕维修     1986年4月30日建于兰州黄河之滨的花岗岩城雕《黄河母亲》,于1987年获得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至2006年已度过了20周年。  20年来,她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炎黄子孙和台湾同胞、海外华侨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达二百万余人次。    《黄河母亲
殷小烽教授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在2008年4、5月间他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邀请赴澳洲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殷小烽带领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学生创作雕塑《嬷嬷人》,并采访了澳大利亚公共艺术家Anton hart。本期刊发访谈录,以飨读者。  2008年4月26日~5月31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殷小烽教授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之邀,赴澳州学术交流考察一个月。  在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深夜,难以入睡的我,突然想起了意大利艺术家迪奥尼西奥·契马莱利和他的雕塑。我本早该动笔写他:一个来自意大利安科纳省杰西城,有着栗色卷发、高鼻深目、精致整洁的男人。他曾四处游历,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成功且富足。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故事,可以让我大书特书。然而,在阅读了形形色色的媒体对他的报道之后,我把这篇文章放下了近一个月。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这些被故事化了、通俗化了的艺术颂歌中,究
1966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闽候县,1989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师,福建省雕刻大师。现为福建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会员。
公元一九八六年,艺术大师李可染教授有感于科学巨匠李政道博士相对论离子碰撞之原理,挥毫创作《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之力作,是为科学艺术融合的美好佳话和巨擘友谊的历史见证。李可染夫人、雕塑家邹佩珠女士化墨宝为雕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鼎力制作而成。清华科技园立此雕塑,以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相融合,创建科学与艺术之伟业。欣以谨记。  2007年4月 清华科技园  ——“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题记     
纵观历史,发明壁炉、改良烟道、更换能源……人类真是为采暖操碎了心。   自古以来,我们的住房就是围绕着能够提供热源的炉子建造起来的,那时候,烟雾都是直接从开在房顶上的窟窿里排出。古罗马时期,人们用里面烧着木炭的金属火盆取暖,但在特别富有的家庭中,取暖设备是类似我们现在的地热。房顶上立起的烟囱是中世纪一项最重要的发明,在12世纪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资料显示,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采用的嵌入式火
内容摘要:木作技艺起源甚早,是我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种艺术装饰手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木质器件易腐朽而不易保存,使传流下来的物件很少,因此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对保护和传承这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木作、雕艺、保护、传承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建筑就是以木构房屋为主,因此木作技艺起源甚早,并且极早就有了对木作技艺的分工甚为详尽明了的史料记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书中将木作进行
197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沉香协会理事,莆田市工艺雕刻商会历理事。  擅长人物造型和寺院大型佛像设计制作仿古建筑设计等领域,从事雕刻艺术20年中,多次为国内名山寺院佛像制作雕塑,雕塑艺术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奖4项、银奖2项、铜奖1项。
适逢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逝世28周年之际,重温他的教育教学模式、艺术理念,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他在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与作用。郑可先生在欧洲系统地学习了绘画、雕塑以及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设计类课程,他最早接受了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借鉴、汲取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先进理念,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观念与教育模式,探索出了一
维拉和玛蒂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对恋人,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后,选择到北美西部的大草原上去旅行,以期好好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奇丽风光。然而就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这对富有爱心的夫妇冒着危险,从偷猎者的枪口下救了一头北美灰熊幼崽,从而演绎出人与灰熊之间知恩图报的感人故事。  草原偶遇   维拉和玛蒂整整相识相恋了五年后,才正式结为伉俪。两个人为了能度过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新婚蜜月,2017年携手来到了北美西部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