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道德素质、育人能力、成就动机等方面。探究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探究,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现代胜任特征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岗位胜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胜任特征概念的诠释,不同的时段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研究者多在斯宾塞1993年定义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中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也多从教师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讨的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即能区分初中历史教师岗位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个体特征,该特征应具有可测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动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
1.知识素养
广阔的知识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也是胜任教学岗位的基础。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杂,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诸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系统掌握中外通史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熟悉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结构框架,了解史学研究的成果动向,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为公众认可;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师提升知识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如断代史、国别史、专业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信息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涵养。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因科制宜讲授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与育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一位历史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历史教的生动有趣,就要不断地读书,通过否则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史学原著的阅读与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师扩大史学知识面的捷径之一,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技能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统整合统筹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同时注意结合热点讲授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预设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知识的自身特点优化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生成,活化课堂管理,课后进一步深化教学反思,结合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细化知识储备。一名历史教师如果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上课前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推演一遍,在上课之前就将自己的备课打磨一遍;上完一节课后马上进行反思与总结,删掉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冗余环节,积极尝试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在高效课堂的诸多环节中,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堂的高效教学。
初中阶段历史属于考查科目,难以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足够关注。在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下,一些历史教师就产生了消极懈怠心理,反映在课程教学方面,即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历史课变成了“念书课”,老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讲台下面的学生要么埋头睡觉,要么应付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厌恶历史课的心理,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但谈不上高效,就是起码的教学目标达成都是问题。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培养,依托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3.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爱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做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严谨笃学,敬业进取,立足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个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加之现今的教育评价标准尚不够完善,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各科教师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部分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与提升还有所欠缺。初中历史作为考查科目,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君子慎独”,当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疏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监督时,教师自己的自查与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为了教好书,更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与自身未来发展。历史是一种责任,教师肩负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需要更多的良心与道德。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是一种高尚与奉献,教师更需要一种奉献的意识。
4.育人能力
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不是一回事,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只会丰富他们的大脑,真正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本身也担当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想法、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力量。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育人”不同于“教书”,大多数时候育人都不需要像传授书本知识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沐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成就感与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个人追求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上是一个人的事业使命感、事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影响一个人成事业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成就动机就是在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努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环节中获得一定成就并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摆脱初中历史教学是“副科教学”的功利性偏见,对教学岗位与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负,进而树立对初中历史课程的信心;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科学对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标以激发自我成就欲望;还应在适度的竞争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升工作认同感,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激发,培养自己的上进心与进取心,保持对教育成就感的持续的热度。
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师岗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明的传承者,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中不断领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体验工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可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榜样力量,春风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美好心灵,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实践,丰富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总结,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动机;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历史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未来。
注释:
① 1993年斯宾塞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表现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表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参见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参考文献
[1]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传红.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结合泉城中学实际[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晓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漫谈[J].考试周刊,2009(20).
[4] 赵向琴.浅谈创新教育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J].课改论坛,2012(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7] 徐建平、谭小月等.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2).
[8] 马红宇、唐汉瑛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何进军、齐力.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4).
[10] 罗三琼.教师的成就动机与最佳素质组合[J].重庆师专学报,1998(2).
[11] 高小丽、赵清明.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 宫火良、杨易.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现状的研究与测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1(3).
作者简介:
李茜(1973-),女,天津市人,助理研究员,博士,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探究,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现代胜任特征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岗位胜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胜任特征概念的诠释,不同的时段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研究者多在斯宾塞1993年定义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中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也多从教师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讨的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即能区分初中历史教师岗位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个体特征,该特征应具有可测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动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
1.知识素养
广阔的知识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也是胜任教学岗位的基础。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杂,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诸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系统掌握中外通史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熟悉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结构框架,了解史学研究的成果动向,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为公众认可;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师提升知识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如断代史、国别史、专业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信息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涵养。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因科制宜讲授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与育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一位历史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历史教的生动有趣,就要不断地读书,通过否则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史学原著的阅读与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师扩大史学知识面的捷径之一,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技能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统整合统筹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同时注意结合热点讲授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预设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知识的自身特点优化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生成,活化课堂管理,课后进一步深化教学反思,结合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细化知识储备。一名历史教师如果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上课前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推演一遍,在上课之前就将自己的备课打磨一遍;上完一节课后马上进行反思与总结,删掉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冗余环节,积极尝试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在高效课堂的诸多环节中,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堂的高效教学。
初中阶段历史属于考查科目,难以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足够关注。在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下,一些历史教师就产生了消极懈怠心理,反映在课程教学方面,即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历史课变成了“念书课”,老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讲台下面的学生要么埋头睡觉,要么应付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厌恶历史课的心理,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但谈不上高效,就是起码的教学目标达成都是问题。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培养,依托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3.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爱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做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严谨笃学,敬业进取,立足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个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加之现今的教育评价标准尚不够完善,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各科教师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部分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与提升还有所欠缺。初中历史作为考查科目,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君子慎独”,当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疏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监督时,教师自己的自查与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为了教好书,更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与自身未来发展。历史是一种责任,教师肩负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需要更多的良心与道德。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是一种高尚与奉献,教师更需要一种奉献的意识。
4.育人能力
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不是一回事,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只会丰富他们的大脑,真正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本身也担当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想法、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力量。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育人”不同于“教书”,大多数时候育人都不需要像传授书本知识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沐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成就感与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个人追求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上是一个人的事业使命感、事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影响一个人成事业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成就动机就是在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努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环节中获得一定成就并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摆脱初中历史教学是“副科教学”的功利性偏见,对教学岗位与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负,进而树立对初中历史课程的信心;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科学对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标以激发自我成就欲望;还应在适度的竞争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升工作认同感,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激发,培养自己的上进心与进取心,保持对教育成就感的持续的热度。
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师岗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明的传承者,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中不断领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体验工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可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榜样力量,春风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美好心灵,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实践,丰富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总结,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动机;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历史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未来。
注释:
① 1993年斯宾塞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表现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表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参见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参考文献
[1]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传红.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结合泉城中学实际[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晓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漫谈[J].考试周刊,2009(20).
[4] 赵向琴.浅谈创新教育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J].课改论坛,2012(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7] 徐建平、谭小月等.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2).
[8] 马红宇、唐汉瑛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何进军、齐力.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4).
[10] 罗三琼.教师的成就动机与最佳素质组合[J].重庆师专学报,1998(2).
[11] 高小丽、赵清明.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 宫火良、杨易.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现状的研究与测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1(3).
作者简介:
李茜(1973-),女,天津市人,助理研究员,博士,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