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直线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同学们随时都能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谛。
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我们伟大祖国”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伴随着一阵阵的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們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精致油然而生。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学生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美感领悟能力。在德育、美育的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感悟美的声律
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一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思想品德课,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集体力量大”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营造团队向上、众志成城的教学情境,我选择音乐导入的手法。我用VCD影碟光盘播放了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随着激昂的旋律,跃动的音符,同学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在同学们进入教学情境后,我因势利导地引入正课。又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问题时,我利用影碟机播放了一首MTV《团结就是力量》。明晰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在雄浑的音乐意境中领略了手手相连、心心相印的崇高美。
思想品德课要有感召力必须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须渲染音乐美的教学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音响系统拓展了学生音乐美感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剖析美的结构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结构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断深化的表现。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激发他们更深层的审美审美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奴隶社会科学文化成就”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同学们对奴隶时代文化成就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我从激发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入手,用投影器放映了古希腊雕塑精品《断背维纳斯》的图片。同学们掩饰不了失望的神情,显然他们没有相应的审美底蕴,没有找到美感支点。我及时通过录像向同学们强调古希腊审美观点“美的表象呈现人的光辉”。法国罗丹在《艺术论》中强调:“维纳斯惊人的美不在于媚俗,而在于清俊的面庞下体现女性的自尊,人格的高贵。维纳斯的意义对历史而言不亚于《人权宣言》。”同学们了解维纳斯塑像的内在结构和历史背景后又重新注目于图片。我接着向同学们分析审美心理结构,美在于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在于残缺和完美的辩证,美不仅在于赏,而且在于想。维纳斯臂断了,残缺了,但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使残缺的维纳斯在同学们审美心理中完善起来。我用录像播放了多组艺术家重塑双臂的维纳斯,冷峻的、沉思的、羞涩的、行动的……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心目中的维纳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美感结构进行分析,让同学们由被动的美的欣赏者发展为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更深入地体会美的情致。还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艺术品历史背景,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们的理性分析,使智育和美育达到和谐的统一。在美的情境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韵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联想性、无限性、象征性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美感教育的协助下,在优美音律、鲜明形象中,美的神韵飘然而出。
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封建社会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体现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作品中显现,我通过录像机向同学们放映了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专题片。在放映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很感兴趣。有同学问我微笑中隐含着什么?我结合课本内容阐述了《蒙娜丽莎》的历史意义,指出一位资产阶级女市民朴素的衣着、慈善微笑表明新兴资产阶级的自信和反封建的人文主义精神。当即有同学表示反对,认为微笑是思念亲人的真情流露,有的认为是领略自然美景的愉悦,甚至有的认为是达芬奇变型自画像,微笑是自嘲意味。针对同学们的理解,我作了总结,《蒙娜丽莎》为什么魅力永存,微笑为什么永恒,关键在于这一幅画的神韵美,微笑之中留有广阔的联想余地,这样同学们结合各自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同学们在美感教育中,通过联想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美,在有限的画卷中感受无限的美的世界。
神韵美在美感生成中除体现联想之外,还表现为深刻的象征意味,象征载体越浓缩,象征空间越广阔,神韵美的体验就越强烈。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不忘师恩”这一课教学中,为表达对老师的崇敬,我用影碟机播放流行歌曲《好大一棵树》。随着流动的画面,动人的旋律,我很自然地把“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的大树演绎成老师的象征。随即我问同学们,大树除老师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同学们凝神思考,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有的认为象征朴质的农民,有的认为象征辛勤的劳动者,有的认为象征历史沧桑的祖国,有的俏皮地认为象征一棵大树。在总结中我找出象征意义性正是美感教育的神韵所在,神韵美的体味是美感教育的升华。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感悟美的神韵,在想象体味中体验人生。
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等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是一个崭新领域,有待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奋进和探索。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同学们随时都能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谛。
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我们伟大祖国”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伴随着一阵阵的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們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精致油然而生。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学生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美感领悟能力。在德育、美育的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感悟美的声律
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一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思想品德课,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集体力量大”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营造团队向上、众志成城的教学情境,我选择音乐导入的手法。我用VCD影碟光盘播放了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随着激昂的旋律,跃动的音符,同学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在同学们进入教学情境后,我因势利导地引入正课。又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问题时,我利用影碟机播放了一首MTV《团结就是力量》。明晰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在雄浑的音乐意境中领略了手手相连、心心相印的崇高美。
思想品德课要有感召力必须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须渲染音乐美的教学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音响系统拓展了学生音乐美感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剖析美的结构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结构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断深化的表现。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激发他们更深层的审美审美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奴隶社会科学文化成就”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同学们对奴隶时代文化成就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我从激发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入手,用投影器放映了古希腊雕塑精品《断背维纳斯》的图片。同学们掩饰不了失望的神情,显然他们没有相应的审美底蕴,没有找到美感支点。我及时通过录像向同学们强调古希腊审美观点“美的表象呈现人的光辉”。法国罗丹在《艺术论》中强调:“维纳斯惊人的美不在于媚俗,而在于清俊的面庞下体现女性的自尊,人格的高贵。维纳斯的意义对历史而言不亚于《人权宣言》。”同学们了解维纳斯塑像的内在结构和历史背景后又重新注目于图片。我接着向同学们分析审美心理结构,美在于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在于残缺和完美的辩证,美不仅在于赏,而且在于想。维纳斯臂断了,残缺了,但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使残缺的维纳斯在同学们审美心理中完善起来。我用录像播放了多组艺术家重塑双臂的维纳斯,冷峻的、沉思的、羞涩的、行动的……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心目中的维纳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美感结构进行分析,让同学们由被动的美的欣赏者发展为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更深入地体会美的情致。还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艺术品历史背景,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们的理性分析,使智育和美育达到和谐的统一。在美的情境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韵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联想性、无限性、象征性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美感教育的协助下,在优美音律、鲜明形象中,美的神韵飘然而出。
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封建社会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体现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作品中显现,我通过录像机向同学们放映了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专题片。在放映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很感兴趣。有同学问我微笑中隐含着什么?我结合课本内容阐述了《蒙娜丽莎》的历史意义,指出一位资产阶级女市民朴素的衣着、慈善微笑表明新兴资产阶级的自信和反封建的人文主义精神。当即有同学表示反对,认为微笑是思念亲人的真情流露,有的认为是领略自然美景的愉悦,甚至有的认为是达芬奇变型自画像,微笑是自嘲意味。针对同学们的理解,我作了总结,《蒙娜丽莎》为什么魅力永存,微笑为什么永恒,关键在于这一幅画的神韵美,微笑之中留有广阔的联想余地,这样同学们结合各自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同学们在美感教育中,通过联想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美,在有限的画卷中感受无限的美的世界。
神韵美在美感生成中除体现联想之外,还表现为深刻的象征意味,象征载体越浓缩,象征空间越广阔,神韵美的体验就越强烈。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不忘师恩”这一课教学中,为表达对老师的崇敬,我用影碟机播放流行歌曲《好大一棵树》。随着流动的画面,动人的旋律,我很自然地把“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的大树演绎成老师的象征。随即我问同学们,大树除老师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同学们凝神思考,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有的认为象征朴质的农民,有的认为象征辛勤的劳动者,有的认为象征历史沧桑的祖国,有的俏皮地认为象征一棵大树。在总结中我找出象征意义性正是美感教育的神韵所在,神韵美的体味是美感教育的升华。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感悟美的神韵,在想象体味中体验人生。
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等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是一个崭新领域,有待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奋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