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柏林下土壤养分特征及种群间差异分析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现存于川西6个县的岷江柏林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其空间差异性比较研究表明,土壤表层(0~20cm)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速效K和阳离子交换量均以马尔康居群最高,其次为金川、小金、丹巴居群,理县和茂县居群较低,土壤全K和土壤pH恰好相反,茂县居群较大,马尔康居群较小。从土壤的垂直变化看,除全K和土壤pH外,其它土壤养分均为表土层大于底土层。从相关性分析看,岷江柏林下土壤全N、全P、碱解N、速效P和CEC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土壤速效养分主要受全量养分控制,土壤养分指标地理空间差异较大,通
其他文献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后,重构与资源环境特质和生态环境目标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库区特色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三峡库区以山丘地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多样,
运用近景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获得在不同人工降雨时段黄土模拟小流域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数据,并以地面坡度及其组合形态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和理论验证,探讨黄土小流域降雨侵蚀过程中地面坡度变化特征,在更宏观空间尺度和高分辨的时间尺度上,揭示黄土地貌形成与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较好地维持黄土的土壤结构与抗蚀特征,较真实地模拟自然降雨的条件下,模拟流域地面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自然地面的发育进
不同的地形因子从不同侧面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或空间变异,各因子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程度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地形发育与空间变异的内在本质,因而是地形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16个样本地区为实验样区,以高分辨率、高精度的1:1万比例尺DEM为基准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探讨地面坡度与其他地形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有效
皆伐形成的一代(8 a生)和二代(6 a生)人促米槠林的群落结构、组成树种、物种多样性、直径结构等均相近;但一代人促米槠林以有性(实生)起源为主,二代人促米槠林以无性(萌芽)起
溜砂坡是川藏公路中段较为严重的一种山地灾害。本文在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概念框架下,通过干燥沙石散粒体临界态单面坡沙堆实验,对溜砂坡的坍滑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探索。实验发现
山地农业区,由于山体、河流、沟壑及其他非耕用地的分割、分隔、充斥和抬升作用等原因,其耕地的分布状况、生产潜力和利用质量与平原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别.传统对山区耕地
贡嘎山大气本底观测站试运行一年以来,基本上掌握了该地区的大气本底特性、组成及其一定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