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新瞭望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ei1989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伊始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华夏大地,原本欢乐祥和的春节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中医力量坚挺在抗疫的前线,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赞誉,引发了社会对中医文化的关注和讨论,也让我们看到了诸如中医文化这样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新时代的担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最根本、最核心的“基因符号”,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时代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文化交融交锋带来的挑战。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激荡中,传统文化艺术如何抵御同质化的侵蚀,增强自身的弹跳力和包容度,及如何突显自身在当下的价值性、资源性、产业性,从而实现创新性生产和创造性转化,是当下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的时代生态,也是值得业界思考的重要命题。这方面既需要在实践中出真知,也需要在理论上探讨提升。关注传统、回应当下、关切未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术期刊应有的担当。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下生态给予了期刊办刊重要启发。
   忆往昔岁月初心不忘使命不改。《歌海》创刊于1991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刊龄。在漫长的岁月中,刊物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时代正能量,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以音乐研究和推出音乐精品为主阵地,孜孜不倦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探索、研究和推出优秀音乐作品。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樊祖荫先生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曾出任编委,刊物先后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博导萧梅教授主持“仪式·族群·区域音乐”栏目等,重点特约刊发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有影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还推出一批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曾经唱响祖国大江南北、至今仍在传唱的经典歌曲《爱我中华》《大地飞歌》和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老王》《三月三 九月九》《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及一批富有民族地域特色、深得群众喜爱的歌曲《壮族大歌》《夜了天》《踢沙情》《山歌牵出月亮来》《壮乡美》《广西尼的呀》等都曾经在《歌海》首发,助力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艺术创作、研究人才,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歌海》已经成长为融学术性、艺术性、民族性于一体的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较强权威性的艺术类综合性刊物,开创的系列栏目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学界交流的重要平台、重要阵地。
   新时代习习清风催人奋进。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常态召唤新担当。纵观当下经济社会形态,多业态融合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形态中的新常态,业界的跨界融合、部门间的紧密协作、理论视野的跨界交融等,对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就文化艺术领域而言,融合发展亦成为趋势,产业化态势明显,传统的艺术性向资源性、产业性、市场性转化成为重要形态,艺术和文旅交织相融、“文化艺术+科技+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态势愈加明显,给艺术创作、艺术科研、艺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人文生态和新的模式,也给学人新的启发、新的认知、新的视野,艺术学界关注重点也逐步从艺术基础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这种业态背景给艺术类期刊从关注艺术传统为主向以关注艺术的业态实践、产业前沿、 产业未来路径等应用性研究为主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也催动了《歌海》新时代的奋进步伐。
   庚子盛世当谋百年伟业。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是《歌海》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赋予了《歌海》阔步前行的动力和毅力。学术视野的时代转变给《歌海》向更多元化学术理念、跨界融合研究视野提供了新的空间。《歌海》将进一步深耕细作巩固音乐研究这一主营阵地,紧跟时代脉搏,勇于时代担当,履行时代使命,开辟产业前沿理论探索新阵地,将更加关注艺术与文旅跨界融合发展理论、产业实践理论、业态发展理论等应用性研究领域,从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向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综合交叉研究视野转变。艺术的应用性研究将成为《歌海》新的视野、新的特色、新的优势,办刊理念将突出“艺术性、民族性、前沿性、热点性、跨界性、融合性”。由此,《歌海》开启了以关注应用性研究为主的办刊新时代,视野将更加扩大,格局将更加放大。
   作為2020年新年始发的第一期,《歌海》本期特稿栏目刊发了学界新锐在新业态、新视野下传统民族文化创新性生产和创造性转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4篇。论文刊发相信对学界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也为今后《歌海》在该领域刊发更多此类前沿性、跨界性、融合性的学术成果进行有益的开拓,将成为《歌海》新时代背景下新理念学术话语体系表达的新开始。
   徐金龙、陈仪的《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民间传说动漫化传承发展——以动画电影〈白蛇:缘
  起〉为考察中心》,针对白蛇系列的影视剧,对《白蛇:缘起》讲述故事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影视剧作比较,探讨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从具体个案出发,触及了作为文化资源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当今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给学界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沈思涵的《文旅融合视域下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紧扣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态势,从文旅融合视域介绍了日本文旅融合的主要背景,分析了作为资源的文化遗产在日本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介绍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验和做法。文章认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际上是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助推文化发展的方式,实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文化遗产对日本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活化作用,是日本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换挡转型的重要推手,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日本采用了体验经济盛行下的“沉浸式”空间生产、从政府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向等措施助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本的这种理念与实践经验可为中国提供借鉴。
   邓小羊、白玉帅的《藁城宫灯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化路径分析》详实分析介绍了藁城宫灯艺术的特征和文化价值,探析了藁城宫灯从资源到资本转化的困境现状,提出了藁城宫灯从资源到资本的可行性转化路径。
   玉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艺业发展研究——以〈坐妹·三江〉演艺项目为例》介绍了广西旅游演艺项目《坐妹 ·三江》的运营背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概况,分析了项目的优势与不足, 提出该项目提升的建议。
   春过壮乡润歌海,泉涌深山带茶香。在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歌海》能成为艺术研究领域应用性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有理由期盼,《歌海》刊发的新视野成果能给学界带来新的启发。我们信心百倍地祝愿《歌海》的办刊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彩调剧《村里来了个冒失鬼》以立体的人物形象、独具彩调韵味的表演艺术和突出的主题打造了一出好戏。它的创作也为当代彩调剧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现代意识与戏剧本体追求十分重要,彩调剧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在此基础上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构建。  [关键词]彩调剧;现代意识;戏剧本体;民族性   亮相于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剧目展演的现代彩调剧《村里来了个冒失鬼》,系广西戏剧院集全院之力打造和
期刊
[摘 要]23岁就凭借一段《挖宝》轰动全国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佩元,在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生涯里,始终走在追求创新的路上。对于相声,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对于创作,他有自己的思想坚持;对于行业,他更是有自己的严肃思考。表面上是包袱、段子,说学逗唱之后追求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王佩元;相声;创作   从儿时学艺到红遍全国,从风格表演到作品创作,从良师益友到行业思考,王佩元言谈间展示出吸引
期刊
[摘 要]粤曲作为广东传统曲艺艺术种类之一,曾经在广府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音乐人类学视角观察广州人民公园粤曲队现场活动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演唱者群体和听众群体,进而扩展到关注粤曲场域的变迁,探讨粤曲从传统茶楼场域到业余文化生活的变迁、不同场域下曲目的变化、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变化、人们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音乐文化认同等。  [关键词]粤曲;粤曲队活动过程
期刊
[摘 要]探索声乐表演艺术硕士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导师与研究生们在共同的教改活动中,着重舞台上中外歌剧中不同的角色塑造和人物刻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声乐表演; 艺术硕士; 创新能力   专业型艺术硕士有别于学术型艺术硕士,是为应对社会所需要艺术表演与创造而培养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以突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艺术
期刊
一   广西有很多画风景的高手,身边的师长与朋友都擅于此道,他们多为“南方风景”的中坚人物。这几年常与朋友们去写生,跟着画了些风景作品,也学到了一些道理。   早年学画时,总喜欢画那些清晰明确的形象和空间,对画风景则有些回避,一来总觉得太过缥缈,二来其实也不太知道如何去画。对风景真正有所感悟,始于2008年。那次与学生到三江独垌下乡,一天雨后清晨,带上画具画板,登山写生。一路苍翠,青山悠悠,极
期刊
[摘 要]“圩逢”,壮语有“歌圩”“庙会”之意;壮族圩逢文化历史悠久,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广西横县三相庙圩逢至今仍保持着壮族夜歌圩的传统。三相庙圩逢的起源与三相庙的传说、建造息息相关,但又保持着夜歌圩的独立性。三相庙夜歌圩奔放、独立、自由、浪漫、野性,有着原始的原生性、群众自发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特征。三相庙圩逢的民俗建构,可以“圩逢”为核心,以“三相庙”为基础,以“三相庙关公文化园”为延伸,
期刊
若是对版画家李翔的作品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是一位“思辨型”画家,时而又展露出一些诗人才有的才情:“荒诞之为荒诞,源自现实,貌似荒诞和貌似现实,哪一个才真实?……‘现实’并不真实,它只是看起来真实,也许它才是真正的荒诞,而‘荒诞’则是理想。”李翔对于现实与理想状态下的对立关系是非常着迷的。   与充满着矛盾关系的“梦幻超写实”版画风格不同的却是李翔另一种状态下的作品:风景油画写生。如果说版画是李翔
期刊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建设可以增加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文化建设的成本。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对文化群体的地方认同,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大众需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与传统节庆有机结合,能更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建立。  [关键词]传统节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常以传统节庆为平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
期刊
多年前我就知道张树萍在桂剧领域的声誉和成就。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桂林市政协文艺组和自治区政协文艺组,我得以近距离地领略张树萍的风采。这个风采不是她的舞台表演,而是她的小组发言。张树萍的小组发言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她对桂剧事业的热爱和投入。每次会议,张树萍的发言都能得到与会领导的欣赏。说实在的,当时我对桂剧历史并不了解,因此,也不是很理解张树萍的情感以及领导对她的欣赏。   我是从《大儒还乡
期刊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树立了新时代群众文艺表演新标杆。对群众文艺表演中节目编排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有助于社会各界对群众文艺表演的观赏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广西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助推广西文化传播,对进一步提升全区各族人民文化自豪感、振奋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节目编导;文化解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