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的应用与未来发展分析

来源 :中国民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优化行政体制成为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合理的政府机制构建为市场化进程保驾护航。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公益事物。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社会事务的处理效率高低。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事业单位若要适应时代变化,必须注重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减轻政府机构经济压力。本文从事业单位出发,探析了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中的缺陷以及优化人力资源的创新性途径,希望能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应用;未来发展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从人出发,通过人尽其用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助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了提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必须全面掌握社会人力资源信息,对于在职人员或待就业人员、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地点分布等所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并在一定原则上进行有效分配,发挥个人的潜力。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部分公权力,只有充分发挥每名工作人员的优势,才能构建科学的单位机制,为社会发展助力。以下主要围绕着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人力资源概念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称为HBM,指的是一定时期、地域内人力资源的有效分配的过程。其管理的范围囊括所有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在经济学思维指导下,通过定期培训、高质量招聘和科学淘汰机制等保证事业单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从而满足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此外,经过有效管理,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出专业潜能。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包括职位安排、招聘规划、人员培训、薪酬考核等内容。
  (二)经济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选择。经济分析就是借助计算机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在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角度定性、定量的对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综合性评判。因此,在经济学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属于系统工程,经济是管理的最终目的,经过优化尽可能达到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有效的经济分析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层面进行科学规划,所以,必须重视从经济学角度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全面审视。
  二、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层面的管理问题
  (一)理念老化
  事业单位属于行政机构,稍有不慎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哗然,因此,管理人员往往采取保守的管理理念,管理思维比较保守。此外,在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代,社会一切事物都是为了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服务,这就使得人力资源这种后勤保障性工作不受重视,认为人力资源无法产生即时的经济效益,管理者会忽略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在固化的管理理念下,事业单位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采取约束性的管理策略,会极大打压员工的工作兴趣。
  (二)考核机制形式主义
  事业单位在传统理念中属于“铁饭碗”,在绩效考核层面主要流于形式,只要没有出现社会性事件,就不会对员工进行实质性惩罚。但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无法在绩效体系中科学体现,便会导致员工产生懈怠心理,会丧失对工作的热情,最终造成事业单位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而上述现象的存在会成为事业单位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三)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而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不断深化的当代,人才的质量决定机构的发展前景。事业单位是社会重要的服务机构,高素质的人才能够针对社会现象提出个性化解决措施,为单位自身以及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发展动力。但是,事业单位在管理体系层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在人员招聘和选拔层面,裙带关系和人情关系仍旧存在。此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并不能完全与市场吻合,制度创新层面动力不足,这些都导致事业单位在经济领域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对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层面的经济学管理意义
  (一)招聘科学
  经济学角度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招聘到科学、精准的人才。事业单位人员新近招聘主要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选拔,经过笔试和面试择优录取,因此,经过选拔后的人员在综合实力和职位匹配性上符合事业单位的需要。在对员工进行招聘时,经济学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将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其中,在人员招聘时不仅注重当前需求,还要关注单位未来发展趋向,从而搭建起科学的人才梯队。
  (二)科学考评
  传统的事业单位在年终绩效考核时主要是走流程,考核评价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是在经济学理念指导下,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会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在员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层面进行科学评判,根据考评结果进行的奖惩制度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让员工以极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面对工作,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服务水平。科学考评还能让员工找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优点,相互取长补短进而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三)跟上时代步伐
  事业单位承担服务社会的公益职能,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事业单位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经济学角度的人力资源可以让事业单位在人才管理时站在时代前沿,通过优化内部体制确保符合时代潮流,尤其在岗位设置时,会面对新生事物构建新的管理体系,进而使得社会事物在政府的有效管控下运行。
  四、从经济学角度优化事业单位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途径分析
  (一)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从经济学角度搭建事业单位的科学人力資源体系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对于岗位分工、工作职责、责任认定和奖惩机制等必须科学搭建。其次,强化管理质量,事业单位兼顾管理和服务属相,在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时,必须施行个性化管理措施,对于管理岗位的人员和服务岗位的人员在审核体系、评价体系层面搭建不同的管理网络,确保管理体系符合岗位需要,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奠定制度基础。
  (二)丰富管理方式
  伴随着社会的变化,90后新一代开始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互联网下成长的新一代,他们渴望自由、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如果仍旧以传统的管理方法约束90后,会对他们造成极大地束缚,甚至会让他们排斥事业单位工作环境,最终不利于单位的人才引进以及人尽其用。管理者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约束时,必须通过丰富的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模式,要为新一代员工提升技能和创新开拓创造宽松的环境。此外,还要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优化员工管理。
  (三)完善测评机制
  优化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必须从完善测评机制开始,要让绩效考核发挥出其评价作用,根据考核结果调整薪资以及岗位。首先,构建精细化考核项目,对于不同岗位进行个性化考评。其次,公开考评制度,通过透明的考核体系约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再者,不断更新考核体制,伴随着市场的变化,事业单位的测评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借鉴其他体系中科学的考评机制,针对本单位主要职能进行个性化修改。
  五、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必须在人力资源领域进行管理改革,利用经济学理念优化管理模式是最优选择。对此,必须立足实践,在管理方式、人员招聘、绩效考核等众多领域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的提高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实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本文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优化升级进行了一定探索,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经济学助力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进行了简略分析,并提出了创新性改革措施,希望能为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及借鉴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试析人力资源经济的应用与发展[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253.
  [2]姚青.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和意义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9:174.
  [3]王翠英.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的应用与未来发展[J].纳税,2018,1231:276.
  [4]杨艳菲.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经贸实践,2018,22:229.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