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多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逐渐重视作文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中依然以写为主,很少关注学生自主表达。创意教学法指通过新颖独特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发现学生个性和挖掘学生潜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初三语文;作文教学;创意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改变传统填鸭式作文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内心情感和口头表达,使学生真正爱上作文。尤其对于九年级作文来说,作文在中考语文占据较大比例,教师更应创新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增强学生写作水平,真正实现语文作文教学目标。
1 教学贴近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实生活就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能让学生掌握语文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而学生也要从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学会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能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化作字符,在文章中抒发内心情感,提高文章质量。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微小事物的特别之处,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能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例如老舍的《母亲》语言平实,结构清晰,生动地刻画母亲对老舍无限的疼爱和教育,教师就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处的细节。有一位学生谈到自己的父母顿时红了眼眶,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机会见面,家里还有年迈的奶奶,她说照顾好奶奶和上好学就是对父母最大回报。教师紧抓这一情感流露点,随即让学生写一篇与亲情有关的文章,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教师在评改中也遇到很多散发真情实感的文章。在春夏和秋冬来临之际,部分教师还借助现代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呈现不同季节的图片,或者亲自去课堂外感受,同样能化作写作素材,充实学生写作储备量,最重要是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最易激发内心情感,提高作文水平。
2 鼓励学生创意写作 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个性和调动学生思维。但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训练高分作文。这种方式无疑会增加学生写作难度和写作压力,以致于不少学生逐渐对作文产生烦躁焦虑情绪,下笔困难,及时顺利写出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再加上有的学生潜意识认为如果作文没有大众化主流色彩,教师是不可给予高分的,长时间就抹杀学生创造性。对此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借助想象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想象是拓展学生写作思路的有效形式之一,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所想,将自己亲眼见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教师在让学生写“二十年后的我”想象作文时,就从学生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出发,解放学生思想,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内说出自己的愿望。多数学生会在特定的情境下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长大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有的学生说想和老师一样当一名人民教师,有的学生则说想当宇航员,科学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释放,也呈现出自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3 实施作文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在于教师在学生分组方面是否恰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在分组和教学中收放自如。教師充分掌握每位学生智力因素、个人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其对于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考虑学生自身性格和家庭背景,成绩中等的学生则要考虑其日常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重点分析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数学自信心。分层教学课堂让学生先自行学习,之后教师讲解重点和难点,最后在当堂训练中引入课题和出示事前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其中学生自学是体现分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步骤。如教师对于A层学生先让其阅读教师曾发表过的文章,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现实生活。B层学生则多加强课外阅读,学生阅读如余秋雨、毕淑敏、叶圣陶等作家所写的文章,从而实现阅读的有效性。同时可让学生仿写文章中优秀句子,长期大量阅读必然会减少写作中的病句现象,提高写作质量。C层学生则多巩固写作语法基础知识,因为语法知识是写作的基本要素,其中修改和判断病句更是语文考试的基本题型。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时惯性采用习题方式。虽然学生通过做习题能掌握相应的分析句子能力,但在写作中还是会出现病句情况。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习题时可适当引入写作练习,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 结语
总之,作文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比例,甚至在中考语文中也占据较大的分值。语文教师应紧跟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中汲取写作养分,同时也引导学生站在全新的角度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瑞.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法的尝试[J].读写算:教师版,2015(38):289-289.
[2]曾丹宁.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方法探析[J].新课程:教师旬刊,2012(01):88-89.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四中学 江西省九江市 332200
【关键词】初三语文;作文教学;创意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改变传统填鸭式作文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内心情感和口头表达,使学生真正爱上作文。尤其对于九年级作文来说,作文在中考语文占据较大比例,教师更应创新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增强学生写作水平,真正实现语文作文教学目标。
1 教学贴近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实生活就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能让学生掌握语文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而学生也要从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学会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能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化作字符,在文章中抒发内心情感,提高文章质量。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微小事物的特别之处,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能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例如老舍的《母亲》语言平实,结构清晰,生动地刻画母亲对老舍无限的疼爱和教育,教师就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处的细节。有一位学生谈到自己的父母顿时红了眼眶,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机会见面,家里还有年迈的奶奶,她说照顾好奶奶和上好学就是对父母最大回报。教师紧抓这一情感流露点,随即让学生写一篇与亲情有关的文章,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教师在评改中也遇到很多散发真情实感的文章。在春夏和秋冬来临之际,部分教师还借助现代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呈现不同季节的图片,或者亲自去课堂外感受,同样能化作写作素材,充实学生写作储备量,最重要是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最易激发内心情感,提高作文水平。
2 鼓励学生创意写作 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个性和调动学生思维。但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训练高分作文。这种方式无疑会增加学生写作难度和写作压力,以致于不少学生逐渐对作文产生烦躁焦虑情绪,下笔困难,及时顺利写出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再加上有的学生潜意识认为如果作文没有大众化主流色彩,教师是不可给予高分的,长时间就抹杀学生创造性。对此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借助想象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想象是拓展学生写作思路的有效形式之一,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所想,将自己亲眼见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教师在让学生写“二十年后的我”想象作文时,就从学生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出发,解放学生思想,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内说出自己的愿望。多数学生会在特定的情境下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长大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有的学生说想和老师一样当一名人民教师,有的学生则说想当宇航员,科学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释放,也呈现出自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3 实施作文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在于教师在学生分组方面是否恰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在分组和教学中收放自如。教師充分掌握每位学生智力因素、个人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其对于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考虑学生自身性格和家庭背景,成绩中等的学生则要考虑其日常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重点分析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数学自信心。分层教学课堂让学生先自行学习,之后教师讲解重点和难点,最后在当堂训练中引入课题和出示事前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其中学生自学是体现分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步骤。如教师对于A层学生先让其阅读教师曾发表过的文章,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现实生活。B层学生则多加强课外阅读,学生阅读如余秋雨、毕淑敏、叶圣陶等作家所写的文章,从而实现阅读的有效性。同时可让学生仿写文章中优秀句子,长期大量阅读必然会减少写作中的病句现象,提高写作质量。C层学生则多巩固写作语法基础知识,因为语法知识是写作的基本要素,其中修改和判断病句更是语文考试的基本题型。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时惯性采用习题方式。虽然学生通过做习题能掌握相应的分析句子能力,但在写作中还是会出现病句情况。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习题时可适当引入写作练习,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 结语
总之,作文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比例,甚至在中考语文中也占据较大的分值。语文教师应紧跟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中汲取写作养分,同时也引导学生站在全新的角度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瑞.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法的尝试[J].读写算:教师版,2015(38):289-289.
[2]曾丹宁.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方法探析[J].新课程:教师旬刊,2012(01):88-89.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四中学 江西省九江市 3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