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惧内”不是无原则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bing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终其一生,他只宠爱张皇后,几乎事事顺着她,并留下了“妻管严”的名声。
  一次,张皇后的弟弟张鹤龄和张延龄仗着皇后姐姐的权势,胡作非为、抢夺民田,被百姓告上了朝廷。一贯不愿插手二张事情的明孝宗便派司礼监太监萧敬和两位大臣前去处理此事。调查结果证明,张鹤龄和张延龄确实不对。因此,萧敬等三人先将二张手下出面占地的几个家奴逮捕,又把民田还给了故主。但碍于张家兄弟的身份,萧敬只给了他们一个口头警告。
  事情处理结束后,萧敬奉命回宫向皇帝禀报案情。按照惯例,这种案子是不能让后宫妃嫔知晓的,可当萧敬报告案情时,正好赶上明孝宗和张皇后在吃饭,明孝宗不好把张皇后支走,索性让萧敬当着两人的面汇报。
  岂料,张皇后听完汇报后勃然大怒,气得大骂:“不知道张鹤龄、张延龄和我是什么关系吗?你们怎么能动他们的人?”这话把萧敬说得哑口无言。但皇后仍不解恨,继续骂萧敬不识大体。一旁的明孝宗虽然很同情萧敬,但不敢直接打断张皇后,只能装作很愤怒的样子,跟着张皇后一同骂萧敬,一副“即使老婆是错的,我也要和老婆站在一起”的懦弱样子。张皇后见皇帝帮着自己骂萧敬,心中的气渐渐消了,起身离开了饭桌。
  事后,明孝宗越想越不对劲,万一萧敬把自己不敢在皇后面前发威的事情说出去,自己岂不是很没面子?他赶紧把萧敬叫过来说: “我饭桌上说的那些话都不是本意,你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啊!”萧敬立刻保证自己绝对不会把这件事传出去。可明孝宗仍不放心,担心萧敬已经把这件事告诉了参与查案的另外两人,赶紧派人给二人各送了50两银子,让他们不要说出去……搞得二人莫名其妙。
  不过,明孝宗也不是事事都怕老婆,有时也有例外。
  弘治十八年(1505年),户部主事李梦阳上奏弹劾张鹤龄以及一干贵戚的诸多罪行,将张鹤龄等人批得体无完膚。奏疏一出,朝野震惊,不少人表示支持李梦阳。
  被皇后姐姐宠上天的张鹤龄哪受过这个委屈,发誓要给李梦阳好看:他跑到宫内向皇帝姐夫告状,极力说李梦阳的坏话,希望皇帝姐夫把李梦阳斩首示众,还发动了自己母亲金夫人一起向明孝宗施压。
  面对丈母娘和小舅子的双重夹击,明孝宗只好先把李梦阳关进了监狱,但没打算按照张鹤龄说的把李梦阳处死。他问首辅怎么看这件事,首辅知道错不在李梦阳,但不好直接辩驳,于是委婉回答道:“李梦阳的确狂妄了些。”次辅赶忙补充道:“但他可是赤心为国啊!”
  明孝宗立刻明白了二人的意思,把李梦阳关押了一段时间后就放了。金夫人得知后非常不高兴,又跑到明孝宗面前大吵大闹,坚决要求惩办李梦阳。可无论丈母娘怎么说,明孝宗就是不点头,并对身边人说:“吾宁杀直臣快左右心乎!”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宁可得罪贵戚也不杀直臣的原则和底线。金夫人等人只好作罢。
其他文献
[关键词]全国卷,历史论证题,考查特点,能力要求  发现问题与形成觀点不仅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着力考查的基本能力。发现问题是形成观点的重要前提,形成观点是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意义建构和认识提升的结果,二者不能严格分割开来。从2013年以来的全国卷历史论证题来看,均要求考生从材料和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观点或论题,并进行阐释论证。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
我曾经在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整容外科当了10年医生。我当医生的时候,曾经看到很多生、很多死,也看到很多解剖。当我和生与死接触时,我体会到人生存在的价值。我开始喜欢人。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和创作关于人的作品。  当癌症患者(当時还是不治之症)在深夜开始发作时,我注意到当时唯一能够拯救病人的就是爱。当一个人在病中挣扎时,有一个爱着他的人在旁边握着他因不安而颤抖的手,这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安慰。因此,我的作品很多是
天启七年(1627年),毛羽健由县官升为御史,调入京师后偷养了一房小妾。一日两人正缠绵时,老婆破门而入,暴打小妾,又罚毛羽键跪了一夜。两个膝盖跪得红肿的毛羽健开始思量: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婆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对了,她来京的快速通道就是设在全国各地的大小驿站!于是,他奏请崇祯废除驿递制度。但崇祯担心此举违背祖制,没有批准。  驿递原为迎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物资等,可历经百年,名存实亡,驿递甚至成了
[摘 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中,本文试图通过《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例阐述“以生为本·有效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把握到局部,点线结合,设计有效教学课堂,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
1633年6月22日下午5点,对于罗马宗教当局及渴望真理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尖峰时刻。如果此刻圣库斯教堂的大钟被敲响,就意味着伽利略向当局同时也是向荒谬低了头。  教堂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其中就有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雷亚。安德雷亚儿时就被母亲带到伽利略身边,母亲给伽利略当女佣,他则跟随伽利略学习各科知识。数载朝夕相处,他们情同父子。当恩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并且极有可能做出“悔罪”行为,安德雷亚的心情
[摘 要:数学无处不在,充斥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学科也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学生掌握好数学,拥有数学思维对自己将来就业也是非常有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新课改之前的小学课堂上,数学常常是用于应试,用来对付平常的考试。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掌握好数学,更别说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产生了对数学的恐惧和厌恶。对于数学
摘 要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的两个核心概念。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又一高潮,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本课以耶律楚材家族400年间的起落,折射辽夏金元统治的世事变迁。将看似松散、彼此独立的几个少数民族并立或更迭的政权,以及从并立到统一的历史过程加以勾连统合,在建构整体化知识体系的同时,窥见“多元一体”和“多元共辉”的核心
在唐朝,要想当进士,基本都要考诗歌,而且题目出得相当文艺,类似于“浅谈如何做大唐好青年”这样的题目,基本上是不会有的。  白居易参加高考那年,题目叫“玉水记方流”。这个题目,一般人别说考了,看都看不懂。因为要审清这个题目,得熟读《文选》里颜延之的诗才行。可白居易微微一笑,立刻提笔开工,开篇写的是“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凌厉点题,水中有玉,漂亮!结尾写“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抒发怀才不遇、千
[关键词]史料实证,目标分解,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3-0047-08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在选择太子的道路上,乾隆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定律,一个让他痛哭流涕、伤心欲绝的“铁血定律”,那就是:只要他想立谁当太子,这个儿子就肯定会死!在死了两个嫡子、冤枉死自己的皇长子后,乾隆想立皇三子。结果这个念头刚一出来,皇三子就死了;后来,乾隆又动起了立皇五子的念头,结果,这个主意还未酝酿成形,皇五子也死了。  虽然乾隆的儿子多,但也架不住这样接二连三地“挂”啊!何况,这么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