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解疑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这只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只有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往往出现老师要求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或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的现象。这样,质疑者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解疑的思维过程。为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应着力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解疑,方能达到自能讀书的理想境界。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解疑方法。
  
  一、查阅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这一要求越来越被重视,许多老师把查字典、阅读参考资料挤进了课堂,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初读课文后学生提出对“伸缩”、“梭子”等词语不理解。此时教师不是简单、机械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词语句子加以理解。这看似是教学中的一个极小的细节。却反映了执教者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日久天长,学生就能自觉使用工具书或查阅有关资料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获取新的知识。
  
  二、操作法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开动五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脑思、眼看、耳听、手动中理解内容,掌握知识,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的重点是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难点在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时,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画一画”、“演一演”。在画和演之后,再回头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画和演是否正确。把课文内容、插图和动手操作三者融为一体,学生真正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情境法
  
  设置优美的情境,或提供相关的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具有广阔的思维背景。这样解疑形象直观,学生才能深刻理解。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通过“速度极快、操纵自如、平稳穿过”等词,描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位老师别出心裁,利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了“船夫驾船”的过程,直观、动感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借助这一情景,观察思考后就能真切地感知,深刻地理解。
  
  四、导读法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教师的“导”由未知到已知、由浅知到深知,一步步地品尝获得知识的快乐,才能激发和维系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一位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主要做好“三导”:(一)导问题。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引导学生将质疑内容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写这篇课文?②这篇课文是怎样写的?(二)导读文。教师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寻找答案。(三)导小结。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即怎样写),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为什么写)。“三导”过程中,方向明确,目标集中,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紧扣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自问、自读、自悟。
  
  五、讨论法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分组讨论为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时空保证。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巡回察看,了解疑难,引导思考。师生共同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知识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
  如教学《白杨》最后一段,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两个问题:爸爸沉思什么?爸爸为什么微笑?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全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思维得到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解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三点。
  首先要转变观念,老师不要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要以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去苛求学生;不要以标准答案求全、求统一。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者。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集体活动。
  其次要激发兴趣。小学生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正在发展,而随意性和情绪性仍很明显,让他们带着浓厚的疑问兴趣投入学习,就会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引导解疑时,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要因势利导。对于疑难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坚持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一时解决不了的,不要一味刨根究底,非让学生答出个所以然不可,这样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设置悬念,让问题“冷却”,然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或改变教学手段,相机引导学生探求正确的答案。  总之,解疑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引导解疑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培养好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讨合同解释的特点及其原因。首先本文指出合同的解释是为了探究当事人的真意,它是缔约的逆反过程。合同的解释是一个兼采语义解释和历史学解释的过程,历史学解释是语
为防止盗版,保障软件开发者的权益,在软件使用时需要用户填写注册码,确认注册信息正确后方可完整使用软件.在利用VFP编程过程中,就是调用DLL函数GetLogicalDriverStrings,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