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61-01
在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教学形式纷繁多样的今天,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课堂教学语言属于专业语言。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
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和功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用言语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口头表达;②情态表达;③书面表达。其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在课堂领域,课外活动,还是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工作之中,都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如下功能: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③有助于促进教师思维能力的发展;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可以培养的,但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的,而必须自觉地追求,苦心修炼一番才行。
首先,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就必须加强知识、品德等方面的修养,这可称之为“蓄源”工程。因为现在的学生与老师共处于一个同步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这是对那些不思改新、一劳永逸的教师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在其内部修养上要注意信息的广博、深刻和新颖,只有这样教学语言才会有感人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锻炼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应注意掌握必要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些技巧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将会大大增进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但也一定克服那种流腔流调,嗲声嗲气,装腔作势的不良作风。
再次,在教学实践中,是不断训练教学语言艺术的有利时机。教师语言的训练一般来说要经过“刻意雕塑”期和“回归自然”期两个阶段。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讲课艺术风格,应满足下列要求:
1、言传身教,授课育人,注意思想性
教师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结合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内容,言教是“有声的语言”,身教是“无声的语言”,不论是言教还是身教,都依托于师生之间日常的理解,沟通和默契配合,从而才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教师要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用精练、准确、完美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
2、叙事说理、言之有据、尊重科学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而且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方面。作为工具特性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也应当是科学的,语言艺术本身就是要把科学的内容和科学的表现形式融于一体,以期得到最佳效果。只有确切地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才能使语言准确、简练,从而使学生把握某一学科的完整体系,掌握各个理论、概念、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简洁性和科学性。
3、传道授业、解惑释疑、符合逻辑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思考问题和运用语言说明问题时,应把事情的前因后国、来龙去脉、发展演变、目的意义、按照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性进行表达,不得颠三倒四,繁言碎语,“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思维规律,并能体现出科学自身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既能体现知识的整体联系,又能体现知识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联系紧密,使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4、区别对象、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只有认真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状态、思想动向、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言语表达、行为举止、爱好特长等等,以便因人而异,区别对象,才能遵循贯彻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5、情真词切、寓教于乐、富有情趣性
①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词与意、声与情要形成恰如其分的呼应关系。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首先要使自己的情感进入所要表达内容的情感之中,使之情不自禁地进入相应的角色,激起内心的情感共鸣。②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做到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堂课,就要采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讲述,新异的手法,诱导学生产生渴求的心理状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在欢悦的情趣中得到启迪和教益,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艺术性的课堂讲授要靠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产生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教学形式纷繁多样的今天,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课堂教学语言属于专业语言。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
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和功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用言语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口头表达;②情态表达;③书面表达。其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在课堂领域,课外活动,还是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工作之中,都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如下功能: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③有助于促进教师思维能力的发展;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可以培养的,但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的,而必须自觉地追求,苦心修炼一番才行。
首先,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就必须加强知识、品德等方面的修养,这可称之为“蓄源”工程。因为现在的学生与老师共处于一个同步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这是对那些不思改新、一劳永逸的教师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在其内部修养上要注意信息的广博、深刻和新颖,只有这样教学语言才会有感人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锻炼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应注意掌握必要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些技巧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将会大大增进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但也一定克服那种流腔流调,嗲声嗲气,装腔作势的不良作风。
再次,在教学实践中,是不断训练教学语言艺术的有利时机。教师语言的训练一般来说要经过“刻意雕塑”期和“回归自然”期两个阶段。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讲课艺术风格,应满足下列要求:
1、言传身教,授课育人,注意思想性
教师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结合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内容,言教是“有声的语言”,身教是“无声的语言”,不论是言教还是身教,都依托于师生之间日常的理解,沟通和默契配合,从而才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教师要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用精练、准确、完美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
2、叙事说理、言之有据、尊重科学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而且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方面。作为工具特性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也应当是科学的,语言艺术本身就是要把科学的内容和科学的表现形式融于一体,以期得到最佳效果。只有确切地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才能使语言准确、简练,从而使学生把握某一学科的完整体系,掌握各个理论、概念、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简洁性和科学性。
3、传道授业、解惑释疑、符合逻辑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思考问题和运用语言说明问题时,应把事情的前因后国、来龙去脉、发展演变、目的意义、按照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性进行表达,不得颠三倒四,繁言碎语,“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思维规律,并能体现出科学自身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既能体现知识的整体联系,又能体现知识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联系紧密,使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4、区别对象、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只有认真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状态、思想动向、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言语表达、行为举止、爱好特长等等,以便因人而异,区别对象,才能遵循贯彻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5、情真词切、寓教于乐、富有情趣性
①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词与意、声与情要形成恰如其分的呼应关系。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首先要使自己的情感进入所要表达内容的情感之中,使之情不自禁地进入相应的角色,激起内心的情感共鸣。②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做到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堂课,就要采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讲述,新异的手法,诱导学生产生渴求的心理状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在欢悦的情趣中得到启迪和教益,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艺术性的课堂讲授要靠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产生最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