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改革后普遍推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从2001年开始第一批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继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从规范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宣传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现状 成绩 问题 完善措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实行于600多年前的英国牛津大学,在以后的数百年时间中,牛津大学得益于该制度的实施,先后培养了近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70%的英国首相,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荣誉[1]。近代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开始于北京大学,后来浙江大学也开始实行导师制,随后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
1.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
学院从2001年开始第一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从2006年起实行“1 1”双导师制培养活动,暨在校期间和临床期间分别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在校和临床的不同学习进度分别学习。通过临床导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强化了职业道德,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实践证明,临床导师制的实施有效延续了在校导师制的指导效果,补充了实习期间学生的教育管理。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院也逐步明确了本导制工作的目标及职责。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促进教学相长,完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体系,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我院明确了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四导”,即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科研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导师一方面要深入关心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指导学生完成生涯规划,激励学生立志成才[2]。
2.成绩
实践证明: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第一,本导制改变了以往“教书”和“育人”的有机分裂,即任课老师只管教学,不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学校辅导员只管德育,而对专业指导方面能力欠缺,促进了学生的成人成才。第二,本导制有力地保障了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避免了盲目选课、选专业方向,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第三,本导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我院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3]。
3.存在的问题
从几年的实施来看,导师制的实施尽管在我院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3.1管理层面。
3.1.1管理制度尚待细化。
我院现行的《护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是根据学校的相关文件细化后颁布的,其中明确了我院本导制实施的具体目标,导师的职责,等等,但是对于导师具体的指导范围、指导的程度、指导的途径等没有细化要求,导致目前部分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较为随意,也有部分没有同学生协商即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培养效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3.1.2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我院现行的本导制培养重在对培养学生的考核,缺乏对于导师的单独考核,仅是在对学生考核中罗列了几项。缺乏科学系统的对导师的考核,导致了不同导师付出不同的劳力之后,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不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另外对于学生的考核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目前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对平时填写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考核表》的审核,多为日常指导的记录,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由于这两方面的考核缺失,后续的激励制度和淘汰机制无法正常运作。
3.1.3配套待遇不完善,影响师生的积极性。
目前我院的本导制实施办法中规定导师待遇为指导一名学生每年200元,与导师的工作强度和时间付出相比,工作报酬偏低,导师指导的热情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老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师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仅仅满足于应付完成最基本的指导任务。
另外学院目前也没有建立起来一套长效的奖励和表彰制度,一是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学生没有规范和长效的评选规则,表彰也显得较为随意。二是对于培养期间表现突出的老师和学生,例如指导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参加校级以上科创大赛获奖的,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
3.1.4配备导师时机过晚,影响指导效果。
我院给学生配备导师是从学生的大二的第二学期开始,导师开展工作实际从大三开始,大四学生全年都在临床实习,实际指导时间为一年。目前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一是指导时间过短,学生和导师之间比较难以出具体成果,比如学生参与老师课题,往往中途就得退出,上临床实习。二是高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的生活,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及思维定势,导师想要改变这种习惯需花费很大的精力。三是高年级学生面临专业学习、考研、就业的压力,时间和精力都牵扯在上面,且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自我规划,导师此时介入很难起到效果。
3.2导师能力差异、态度不一,影响指导效果。
目前学院在筛选本科生导师的条件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而对是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责任心强等其它条件则无暇顾及,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另外学院师生比较低,导师普遍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繁重,另外还要兼顾家庭,这导致部分导师投入到本导制工作的精力不足。
3.3学生认识有差异,影响师生间的组队和指导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度对于学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学院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例如通过班主任的专题班会,邀请优秀本导生和学生进行交流,但是部分导生对于本导制培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些学生将本导生视为同奖学金类似的一种荣誉,而忽略了本导生真正的内涵,应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希望对于学科有更强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有部分同学则比较被动,按部就班,根据学院的要求来行动,没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主动去了解相应的老师,在学院主导下,盲目地配对,最后指导的效果欠佳。
4.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4.1建立一套管理和激励措施。
完善导师制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从导师的选聘、培训和监督工作几个方面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次,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和学时数,合理调整导师待遇,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激励体制,包括在导师制培养过程中出成绩的一般性奖励和年度的先进表彰等。
4.2构建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一个环节,是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目标的手段。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评促建,使导师制工作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结合我院工作实践,可以从人格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果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本科生导师工作[4]。
4.3建立规范的宣传和培训体制。
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科研经验,部分学生对于导师制认识不足、态度不端正等情况,在本导制组织过程中,学院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使学生明白本导制实施的目的和内涵。对青年教师,学院要通过开展定期的教学培训,加快对青年教师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在提高个人学术素养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向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导师学习,加强个人职业素养,弘扬奉献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旭红,李鲁华.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及再思考[J].教育管理,2009,(6):127.
[2]刘春丽,黄才国,冯伟华等.本科生导师工作之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2):236.
[3]郭荣辉.导师在本科生前进过程中的航标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1.
[4]曾凡东,卢秉利,燕霞.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97-98.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现状 成绩 问题 完善措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实行于600多年前的英国牛津大学,在以后的数百年时间中,牛津大学得益于该制度的实施,先后培养了近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70%的英国首相,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荣誉[1]。近代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开始于北京大学,后来浙江大学也开始实行导师制,随后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
1.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
学院从2001年开始第一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从2006年起实行“1 1”双导师制培养活动,暨在校期间和临床期间分别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在校和临床的不同学习进度分别学习。通过临床导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强化了职业道德,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实践证明,临床导师制的实施有效延续了在校导师制的指导效果,补充了实习期间学生的教育管理。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院也逐步明确了本导制工作的目标及职责。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促进教学相长,完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体系,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我院明确了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四导”,即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科研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导师一方面要深入关心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指导学生完成生涯规划,激励学生立志成才[2]。
2.成绩
实践证明: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第一,本导制改变了以往“教书”和“育人”的有机分裂,即任课老师只管教学,不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学校辅导员只管德育,而对专业指导方面能力欠缺,促进了学生的成人成才。第二,本导制有力地保障了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避免了盲目选课、选专业方向,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第三,本导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我院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3]。
3.存在的问题
从几年的实施来看,导师制的实施尽管在我院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3.1管理层面。
3.1.1管理制度尚待细化。
我院现行的《护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是根据学校的相关文件细化后颁布的,其中明确了我院本导制实施的具体目标,导师的职责,等等,但是对于导师具体的指导范围、指导的程度、指导的途径等没有细化要求,导致目前部分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较为随意,也有部分没有同学生协商即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培养效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3.1.2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我院现行的本导制培养重在对培养学生的考核,缺乏对于导师的单独考核,仅是在对学生考核中罗列了几项。缺乏科学系统的对导师的考核,导致了不同导师付出不同的劳力之后,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不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另外对于学生的考核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目前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对平时填写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考核表》的审核,多为日常指导的记录,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由于这两方面的考核缺失,后续的激励制度和淘汰机制无法正常运作。
3.1.3配套待遇不完善,影响师生的积极性。
目前我院的本导制实施办法中规定导师待遇为指导一名学生每年200元,与导师的工作强度和时间付出相比,工作报酬偏低,导师指导的热情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老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师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仅仅满足于应付完成最基本的指导任务。
另外学院目前也没有建立起来一套长效的奖励和表彰制度,一是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学生没有规范和长效的评选规则,表彰也显得较为随意。二是对于培养期间表现突出的老师和学生,例如指导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参加校级以上科创大赛获奖的,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
3.1.4配备导师时机过晚,影响指导效果。
我院给学生配备导师是从学生的大二的第二学期开始,导师开展工作实际从大三开始,大四学生全年都在临床实习,实际指导时间为一年。目前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一是指导时间过短,学生和导师之间比较难以出具体成果,比如学生参与老师课题,往往中途就得退出,上临床实习。二是高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的生活,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及思维定势,导师想要改变这种习惯需花费很大的精力。三是高年级学生面临专业学习、考研、就业的压力,时间和精力都牵扯在上面,且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自我规划,导师此时介入很难起到效果。
3.2导师能力差异、态度不一,影响指导效果。
目前学院在筛选本科生导师的条件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而对是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责任心强等其它条件则无暇顾及,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另外学院师生比较低,导师普遍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繁重,另外还要兼顾家庭,这导致部分导师投入到本导制工作的精力不足。
3.3学生认识有差异,影响师生间的组队和指导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度对于学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学院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例如通过班主任的专题班会,邀请优秀本导生和学生进行交流,但是部分导生对于本导制培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些学生将本导生视为同奖学金类似的一种荣誉,而忽略了本导生真正的内涵,应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希望对于学科有更强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有部分同学则比较被动,按部就班,根据学院的要求来行动,没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主动去了解相应的老师,在学院主导下,盲目地配对,最后指导的效果欠佳。
4.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4.1建立一套管理和激励措施。
完善导师制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从导师的选聘、培训和监督工作几个方面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次,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和学时数,合理调整导师待遇,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激励体制,包括在导师制培养过程中出成绩的一般性奖励和年度的先进表彰等。
4.2构建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一个环节,是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目标的手段。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评促建,使导师制工作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结合我院工作实践,可以从人格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果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本科生导师工作[4]。
4.3建立规范的宣传和培训体制。
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科研经验,部分学生对于导师制认识不足、态度不端正等情况,在本导制组织过程中,学院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使学生明白本导制实施的目的和内涵。对青年教师,学院要通过开展定期的教学培训,加快对青年教师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在提高个人学术素养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向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导师学习,加强个人职业素养,弘扬奉献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旭红,李鲁华.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及再思考[J].教育管理,2009,(6):127.
[2]刘春丽,黄才国,冯伟华等.本科生导师工作之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2):236.
[3]郭荣辉.导师在本科生前进过程中的航标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1.
[4]曾凡东,卢秉利,燕霞.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