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在哪里拐弯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建是一位充满批判意识和担当精神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生死尊严》以写实主义姿态揭示时代症结和社会隐痛,笔法斩截,境界阔遠,浸透着对弱势群体命运的浓烈悲悯和关怀,引起了人们深切的关注。
  这部直面改革开放社会现实、反映汉中三线企业30多年巨变的小说,近距离地反映现实,这是许多长篇小说作者所避讳的,他们宁愿与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也不愿直接介入现实。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对曾经发生的历史,沉淀的时间越长,看得会越加清楚,反映和评价也会越为准确。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惟其如此,我们对于那些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就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毕竟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创造劳动。刘建和他的长篇小说《生死尊严》就这样走到了我们面前。这部反映汉中地区三线内迁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制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表现出三线企业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和他们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歌颂了他们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和责任使命。
  《生死尊严》是刘建的第四部小说,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中客观生动描写了汉中三线企业的职工干部的生产和生活,真实地展现出一幅鲜活、残酷、厚重的生存画卷。读罢全书,你会感到,这绝不是一部浅唱低吟之作,它既写了各色各样人物的命运与悲欢,同时也写了大时代的变革,或者说,它是在大时代的变革中描写了各色各样人物的命运与悲欢。这与我们看到的一些单写儿女情长、悲欢离合,或写个体情感、情爱性爱,虽写得缠绵悱恻,也不无动人之处,但却感受不到时代变革的小说相比,其境界自然有高下之别。
  对当代文学而言,《生死尊严》的价值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它以自身有限的体量,举重若轻,贡献了数目较大的中国三线职工典型人物“群像”。在这部近30万字的小说中,写了数十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笔墨虽显得有些分散,但还是有几个着墨较多、比较突出的人物形象,如杨北仓、刘爱菊、姚原、刘阿珍等。这些主要人物也不仅仅只是“优秀基层干部”,或“贤良妻子”,或“工人英雄”的单面体人物,而是在其基本面之外,还有其多面性。作者显然无意于创造一种理想化的时代人物形象,而更倾心于表现人物的生活的原生态,创造一种多面体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传递出在大时代变革中的丰富、生动的信息。
  每个主要人物都有来历,有深度背景,相互有深层精神联系,有老红军之子、大城市青年、陕南农民、知识精英等等,所涉及的文化形态也多种多样,相当广阔。小说揭示了现实生活中腐败官员的权力寻租与不法奸商的投机钻营。小说的镜头不断变幻,或丁字街,或精神病医院,或报社,或陕南的乡村,或学校,并且笔触伸向革命历史,领导决策人,以及改革先锋、青年才俊,延伸得很远很深,所以显得不单薄,有厚度。也就是说,它还有冰山下面埋藏的部分,不是这类作品常见的一览无余,或只是几个凭空蹦出来的角色各唱独角戏。这部作品是有大视野,深度背景。


  作者调动自己多年的各方面生活累积,在这本书里,最主体部分应是杨北仓的命运,这也是作者最熟悉的生命里的东西,但与三线建设改革史巧妙对接,糅合得很不错,加入了作者自身许多的人生经验。作者是有多方面储备,才会大开大阖,挥洒自如,不是那样囊中羞涩,捉襟见衬。作为“长篇”就应该有这样的占有量。
  《生死尊严》对当代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史骨”。并非说以小说形式为三线职工树碑立传,它就具备了“史骨”,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最多算是具备了“史貌”。这里所谓“史骨”,是从董狐到司马迁再到杜甫的那种秉笔直书、真实记录、不遮掩、不避讳的写史风骨,它是写史者的真正骨气和脊梁。刘建正是以这样一种风骨来写,对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不刻意美化或丑化,只在忠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处理,故而读来觉得客观、实在、可信。《生死尊严》正是以这样一种史家态度,真实记录了三线职工群体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人生际遇和周遭生态。这种际遇和生态,作者本身就是亲历者,有着无尽的自身体验资源可供提取,比如那些融在血脉中的生活细节,比如那些文本中随处可见的最本色化的职工语言。这些细节和语言如此丰富、饱满、剔透、鲜活,局外之人仅凭想象根本难以落笔,更不用说写得如此绚烂多姿。
  《生死尊严》在小说文体上有所探索与突破。现实主义题材本来难写,关于“三线企业”尤其难写。小说有几条线索,几大板块,作者通过核心人物杨北仓的悲欢离合来“联通”,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部小说以人物为轴心的写法,将人物命运贯穿全书,而不是事件贯穿,这是明智的。它使用的是一种传奇笔法,某种意义上,它具有中国古典小说美学风格,比较外在,讲究“造势”。小说成功地写出了杨北仓、刘爱菊、姚原、刘阿珍等一群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有棱有角,颇为传神。这些人物不再有概念化的痕迹,而是显示出生命的鲜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是完全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直面现实的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的生活,才能写得自然本真。有政治,更有生活;有热情,更有智慧;有才华,更有思想,这才是这部反映三线建设三十多年的作品能立住脚的根本缘由,才能成就一部当代传奇。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整体呈现上,就稍显散漫,其收拢程度、紧实程度方面,还可删繁就简,将叙述的水分捏一捏,这样形式上就会呈现出一种与表现内容相互辉映的力度。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丙申年初,闻南地有惠州佳处,心向往之,与挚友相携同行,一路驱车向南,尽兴而归。  一、小渔村与海  对海的向往,从来比爱情更远。  入住的旅店临海,窗下即是海滩。晴雨不同,风光不一。  夜间的沙滩风很大,沙子总细软,浪花拍岸的声音与风声相和,此起彼伏,仿若遥远的絮语叨叨。我们站着不说话,并肩听潮声涨落,思念远方的谁。清晨的海是小渔村风景的一部分,未见波光粼粼,只像一张老旧的相片,也似一纸泛黄的信笺
期刊
麻雀三三两两地在低矮的树丛里觅食,滚圆的身体不时跳跃着,并不时呼朋引伴叽叽喳喳叫着。  几只喜鹊不断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压得柔软的枝条颤颤的,打闹了一会儿以后,他们倏地不见了,太阳已在西端,三月初的鄂尔多斯高原还是寒冷的,它们可能要回家了吧。  斜阳的光依旧把挂在卧室的阳台照得暖暖的,母亲又坐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看书了。一个书柜,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都是纯木、纯手工制作的,三十多年了,这
期刊
自从签了“限时售房”合同之后,一种担忧和疼痛就犹如万千蚂蚁在心头啃噬,我开始夜不能寐。  房子是家安身立命的地方。决定卖掉它的时候,心中那道安全防线就兀自先垮了。即使是因买房而卖房,心中仍然满是伤感和无奈。这种别无选择的割舍,时时让我痛到骨髓深处。机遇有时候对于穷人来说就是昙花一现,要想抓住它,就必须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这套房始购于2004年冬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初到这个小
期刊
在乡下,柴禾是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它却在母亲的手里绽放着不一样的芳香。母亲用柴禾蒸腾出一锅锅简朴而美味的餐食,用柴禾燃烧了一段段艰苦而安稳的岁月。关于农村的记忆中,永远都弥漫着熟悉的柴禾味道。一个锅台,一口大铁锅,一个不规则圆形的菜板,成为母亲一生的信仰,她把人生的光景细碎成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日子。  我所在的农村老家,几乎每家都有后院。每年收秋,以玉米为主的各种庄稼秸秆儿被拉回家后,都堆在后院。到
期刊
十年前的夏天,在西北工作,二十多年没有回老家的我,接到侄子的电话,说家里的老房子有倒塌的危险,让我尽快回家看看。  接到电话后,我立马往老家赶。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到达老家时,天已经黑了。喝完酒,吃完饭,时间不早了,我就在侄子家洗洗睡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我让侄子带我到村外转转。  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抬头仰望,蓝蓝的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在飘荡,不时有鸟儿鸣叫着
期刊
早上我从家里急匆匆地到二五四车库去开车,走到住院部老楼一楼过道的一个楼间门口时,遇见一个老者用轮椅推着比我年岁还大的女士,我主动避让,让老者推着女士先过。当轮椅从我跟前推过的时候,那个女士抬头看着我,认真地说:老师,耽误你了,谢谢!我稍愣了一下,然后立刻回道:您太客气了。  说心理话,我只是收了疾走的脚步停下侧了侧身,就得到女士这么客气礼貌的话语,让我十分感动。她是病人需要照顾,我只是让了让路,而
期刊
红日安顿你心灵的家  冬天的太阳初升时,总是圆圆的、红红的,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一条细长的带露树枝从高高的山崖上横伸而出,湿淋淋,颤悠悠的。  红日似沐浴一新的新娘,披着圆圆的红头巾,略带羞涩地踮立枝头,脉脉含情地遥望苍茫大地。  山下的城市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绿,依然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人们行色匆匆,笑意荡漾在每张充满朝气的脸上,犹如这冬天绽放的太阳。  昨夜,你或许为自己经历了太多
期刊
“春风陶然汉王镇,瑞气盈门紫山村”。  那天随大队人马来紫山村时,我的眼前顿时一亮,那白墙黛瓦的紫山村让人过目不忘。这是江南水乡才有的美丽景致,一幅又一幅水墨山水画,有着苏南乡村才有的小情调。之前我曾去过多地采风,常感叹当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今天才猛然发现,我的家乡、我身边的风景,一样变得多彩多姿、美不胜收。  时隔数日,我又一次来到这里,细细品味与感受紫山村的美。  一  不到八点钟我就到了。
期刊
今天,终于要圆游循化孟达天池的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昨天之前,青海东部地区的化隆县群科地区还是阴雨绵绵,但是,今天天气突然放晴,好像老天特别照顾我。一是要去孟达天池,二是要与40年前的老同学韩尚文、韩纬光相聚,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大清早,我和我的朋友奴海开着车行驶在阿赛高速公路上,汽车大约行使了20分钟,我们就停下车,等待老同学的到来。片刻功夫,我们就看到老同学韩尚文己经在路口了,我们下车
期刊
从栽植烤烟开始,父亲就希望拥有自己的烤烟楼,但是这个计划一直拖了两年,一是经济拮据,二是对自己的烤烟技术还不那么自信。头两年时间,一到夏秋季,父亲就去给烤烟楼帮忙,主要是学习摸索烤烟技术,家里的烤烟一直在根有伯的烤烟楼搭伙,但是随着根有伯的烤烟种植面积增大,有时家里的烤烟挤不下,就只得另寻烤烟楼。一批烤烟有时搭在好几家烤烟楼里,本来每天的农活就繁重,末了还要到处寻烤烟楼,父亲建烤烟楼的愿望就愈来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