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际操作有效数学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13920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大胆实践,将操作、思维、言语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加强实际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如果在儿童少年期只注意语言、抽象思维活动,长期下去就会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发展。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就会促使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从而也促进智力的更好发展。
  二、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一)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的研究和推广。为了加强实际操作,现在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专门的数学实验室,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以便于学习和研究数学时使用。包括教具、仪器、模型和教学挂图等。也注意生产和使用操作性的材料。如特为一年级学生准备一盒操作用具,内有方木块、数字卡片、计算卡片、小棒、钉子板、几何图形、钟表模型、塑料钱币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注意操作的趣味性。加强操作本身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注意操作的教学材料的有趣性、游戏性。例如,制成一种计算盒子。上面分别写着得数1—12的卡片,另外有12道式题,每题的题号1—12分别写在正方形硬纸板上,大小与盒子里写着得数的正方形相同。学生每做一题,就把题号与得数对应地放在一起。全部做完后,把题号翻过来,如果都放得对,将组成一个规则的图案,学生会感到很有趣。
  (三)注意结合操作发展思维。注意通过某种学具的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钉子板上围成像下页左面的正方形,让学生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想想有几种分法。又例如,传统的玩具七巧板,过去常常只用来照一些现成的图案来摆。现在则研究出让学生摆某一种图形,如梯形,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这样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培养解问题的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克服思想障碍,大胆实践。
  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提高对实际操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一个班学生多,怕摆弄学具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表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操作,并不费很多时间。开始学生操作,手不灵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习惯和技巧,只要组织的好,边操作、边思考、边讲述,并不多费时间。也有的教师认为制备操作的材料需要花钱,缺少经费。实践也证明,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如用工厂的下脚料,农村用石子、小棍等,可以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同样收到操作的效果。总之,关键是克服思想的障碍,大胆实践,就会想出很多解决的办法,尝到实际操作的甜头。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
  操作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的。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地安排操作活动。一般教学新的概念、法则,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难于理解,宜于从操作开始。遇到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者能从已学的知识中推导出来的新知识,就不一定从操作开始。例如,开始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或圆片进行操作。教到6加几、5加几时,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也可不再进行操作。学生独立操作的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例如,在低年级教学或教学不熟悉的内容时,往往先由教师做出示范,说明如何操作,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在较高年级,如计算长方形面积,教师可只说明操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加以巡视,以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无论怎样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和周密的设计,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把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在小学数学中操作主要是作为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学时不能为操作而操作,使操作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把实际操作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通过操作揭示数学知识的要点和基本规律。例如:教学34 2,用小棒操作时不是简单地证明34 2等于36,重要的是通过操作来说明其计算的算理和方法。因为34要用3捆小棒和4根小棒来表示,加上2要用添2根小棒来表示,使学生看到先把单根的小棒加在一起,也就是4个一和2个一相加得6个一;再把整捆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合并,也就是3个十和6个一加在一起。使学生从操作中逐步抽象概括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方法。这样从操作的过程反映出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还要让学生用言语表达出来。开始教师要加以引导,以后逐步让学生独自说。还可以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一说,以增加学生用言语表达的机会。通过言语表达,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总之,数学《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有效加强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往往很毛躁,达不到教师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提高初三课程的复习效果就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初三物理教学有效复习学生主体  初三是初中生涯中关键的一年,学生学业任务繁杂,容易在学习中产生疲惫甚至敌对情绪,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复习效果较差,甚至有越复习学生越倒退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心理,搞好有效复习。针对
教学必须务实。这是数学最需强调的一点。如不落实,等于白教。而做好应用题,就是落实;应用题的余数处理方法,就是落实之一。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以下特为之解析。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枝铅笔、8根小棒、练习的算式卡及图片.  教学步骤  前奏导引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很小律,每4根放一堆
期刊
口算能力决定数学运算能力,因此口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必须抓好口算教学,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全面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深入,教学在教学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也是计算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同,数学素质已经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在数学教育中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参与,合作创新,解决问题。  【关键词】自主参与合作探索拓展创新自由探索  知识呼唤创造性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和“
新的数学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这就更需要进行有效学习策略的实施,它能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焕发潜能,展现差异,从而学到不同的数学。  (一)运用“雷斯托夫效应”  心理学家冯.雷斯托夫在实验中得出:如果一系列刺激项目中的某一项有特别之处被“隔开”,它就比不被隔开的情况容易记住,这种现象称之为“雷斯托夫效应”。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具体到某一学科,创新教育仍然十分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
期刊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