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体经验重构破解历史题材教学难题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题材的教学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难题。从经验的获取与建构的视角,以师生对话打通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经验的通道,用设疑探问内化人类历史文化经验,进而在实践探究中重构个体的经验世界,能有效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实效。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3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历史题材的内容很多。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离今天的儿童生活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距离,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个体道德品质的建构源于经验的积累,只有让学生建立起与人类历史经验的连接,通过活动完成知识经验的重构,才能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在此,笔者试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快乐过新年”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师生对话,连接历史文化经验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的传统节日均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并通过一定的习俗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价值取向,浸润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但这些历史经验与今天教室中的儿童距离较远。此时,师生对话就有助于建立起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经验的连接。通过对话,引领学生在认识习俗、讨论习俗、经历习俗中,建立起与优秀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连接。
  片段1:快乐过新年
  师:你知道哪些春节习俗?
  生1:扫尘。
  师:也就是过年前的大扫除,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辞旧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生2:穿新衣。
  师:送旧迎新,喜气洋洋。
  生3:贴对联。
  师:对联不但红红火火,喜庆得很,而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生4:挂灯笼,看烟花,放鞭炮。
  师:祈求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生5:吃年夜饭。
  师:也称为“吃团圆饭”,寓意吉祥、圆满和团圆。
  生6:吃汤圆。
  师:寓意一家平安、团圆。
  生7:吃饺子。
  师: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饺子是北方人过年最喜欢吃的,而南方人比较喜欢炸油角。炸油角要用很多油,寓意来年有油水,生活更富裕。
  生8:吃年糕。
  师: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
  生9:吃鱼。
  师:寓意年年有富余(鱼),大家喜爱的东西吃不完,用不完。
  生10:舞龙舞狮。
  师:驱邪镇妖、保佑人们平安。舞龙是北方人比较喜欢的,而南方人则比较喜欢舞狮。
  生11:压岁钱。
  师: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生12:逛花街,逛庙会。
  师:逛花街,是南方人的习俗,就是希望行个好运。逛庙会就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多数逛庙会的人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目的。
  简单的对话交流,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春节的习俗,体验了春节的愉快、开心和快乐,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为了庆祝一年的辛勤劳作所得,为了祈求新一年能有更好的运气、更多的福气而形成的一种传统节日,感悟到了浓浓的人间温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祝福。如此,学生个体经验就与传统文化经验建立起连接,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设疑探问,内化历史文化经验
  对春节的起源有诸多说法,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看似深奥的历史知识,如何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能理解呢?此时,通过设疑探问,就能达此目标。请看下面的片段:
  片段2:快乐过新年
  师:春节,是中国独有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生:哇!独有的,只有我们才有的!
  师: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就是说春节已经四千多歲了。
  生1:哇!四千多岁啊!好长啊!
  生2:还有国家比我们长吗?
  师:没有。
  生3:耶!
  师:2006年,国家还给春节颁奖了呢。因为春节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中的第一名就是“春节”了,厉害了吧。
  生:真厉害!
  师:你想我们的春节还长多少岁?
  生1:一万岁。
  生2:万万岁。
  生3:永远永远。
  师: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春节万万岁、让我们的春节永永远远呢?
  生1:永远有中国。
  生2:祖国强大。
  师:那怎样才能让祖国强大呢?
  生1:我们要最好打!
  生2:我们科学要最先进!
  ……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讨论,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春节万万岁、让我们的春节永永远远呢?”让孩子们心中渐渐生出浓浓的责任意识,如何让春节再长四千岁?让中华民族再多一个五千年?再多十个五千年?再多……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之巅,这是我辈之责任啊!民族自信转化为民族责任感的目标水到渠成,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复兴之责的种子在这一刻就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指日可待。
  三、实践探究,重构个体经验世界
  课程教学是否取得实效,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完成对于知识经验的重构。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重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经历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片段3:贴一贴
  师: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不过,贴对联是有讲究的,你知道吗?
  生:从右边贴起,从右边读起。
  师:你的传统知识真丰富!是的,对联要从右边读起,这是读对联的规矩,我们必须遵守。
  师:老师手里就有一幅对联,让我们一起贴,好不好?
  (师生模拟,在黑板上贴对联)
  片段4:演一演
  师:过春节我们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要注意些什么呢?(提示:在言、行、举、止方面,如:说话、行动方面)
  生1:入门前要和主人打招呼。
  生2: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
  生3:不乱动别人家的东西。
  ……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己扮演,表现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的情景,好吗?
  (学生开展扮演活动,师相机指导)
  片段5:想一想
  师:春节不但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许多习俗和讲究呢。这些礼仪和讲究啊,我们是应该懂的。比如,放烟花、炮竹,你知道有什么规矩吗?
  生1:和父母一起才能玩。
  生2:小学生不能放烟花、炮竹的。
  生3:有些地方是规定不能放的。
  ……
  师:对了,一年级的我们年龄比较小,所以不能玩烟花炮竹,可以看父母放。但有些地方是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的,那我们就不但自己不玩,还要提醒父母也不能放,做个懂规矩、守法律的好公民。
  通过几个小活动,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中,让学生对春节中的一些“讲究”有了认识,知道了春节探亲访友的“规矩”,更了解了节日中不可触犯的法律。如此,相关节日需要遵守的规矩,很简单就渗透到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孩子的经验也就完成了重构,这比起我们机械地讲述自然更有效。
  破解历史题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坚持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回归儿童生活,帮助儿童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经验,才能让课程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金业小学广东广州 51145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新时期学生耐挫能力普遍降低,情绪化倾向明显,一旦遇挫往往随意撂挑子,动不动“辞职”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同时,在班干部“卸职”问题上,有些班主任也很随意,往往不加思考、没有安抚就“拿”掉了某些班干部的职位,严重影响学生情绪。——無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这帮孩子的“下课”?这不仅考验班主任的智慧,也可以窥见其他同学的态度,发现教育的契机,所以值得班主任们用心
摘要:在《爸爸就是班主任》这部作品中,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把儿童视角下的“父者”刻画得形象、生动,且发人深思:当今的家长们和老师们都是从成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体验出发,把传统的“父者”强权植入孩子稚嫩的心灵,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呼请家长、老师们要多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爸爸就是班
回归德育本真的前提,是生命主体的回归。这意味着,道德成长必须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的事。身处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的当今社会,学校德育要迷途知返,回归人是唯一的选择。作为负有引导责任的学校德育,必须静下心来,审慎反思:人在哪里?  “我来了”:都市里的田园风景  位于温州市区东面的新田园小学是一所弥漫着浓郁现代气息的新建小学。站在校门口,便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学校的校园文化——“
写一份评语不算难,难的是写出一份真实生动、饱含激励与情感并具有一定个性的评语。我一直在努力,希望用真心与真情写下的评语在学生心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更愿花的香味温暖他们的情怀,芬芳他们的心灵。  给姓名穿上美丽的衣裳。姓名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也是每一位家长的精心选择,往往或富含温馨的祝福和深刻的含义,或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对名字的重视实际上代表了对一个人的尊重。为学生写评语时,如能结合姓名的特点,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星海小学立足园区与学校实际,依托园区自主德育支持体系,以自主德育为引领,自2010年起开展《四叶草小公民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四叶草课程)研究,致力于让儿童“过有目标感的生活”,提升小公民的道德素养,引导儿童在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之中,自觉做有道德的人,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成长。  为成长代言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育人目标,它指引育人方向,规范育人行为,对育人效果进
摘 要  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构建NLP技术支持的专家引领、自主构建、家长教育的沟通能力提升路径,寻求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沟通能力提升、发展内驱力激活三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  关 键 词NLP技术;家校合作;教师沟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5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可分为认知类和非认知类两类。本文以小学生扔作业本现象为切入点,围绕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生在礼仪、心理健康、沟通能力等方面素养培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小学生;核心素养;非认知类;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
摘 要 基于课程内容,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颁布和课程名称的改变,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表述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提升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诉求,并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要谨防将道德与法治理解为“政治”课、知识课和活动课等误区,才能抓住课程的核心要素,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
摘 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需要中小学校不断创新家长委员会工作,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走进校园,履行参与权和监督权,赋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家委会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关 键 词:现代学校制度;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25-02  随着我国现代学校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实践智慧;革命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