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特征与优势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l307821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不同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来看,各国的政党制度可以分为对称性政党制度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两大类。所谓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力量相当,轮流执政,不同政党的作用和地位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对称性。所谓非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并非是力量相当,也不是轮流执政,而是各安其位、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非对称性状态。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从组成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
  
  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之所以是政党制度的普遍现象,说到底是由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构成决定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政治力量的分布总是不平衡的,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政治原因,而社会利益的多样性和政党的多样性则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直接原因。概括起来讲,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一、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社会利益诉求多样性的要求。政党是社会利益诉求群体,而社会利益诉求从来都不会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必然形成不同的政党,而不同政党的不同社会利益诉求必然形成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
  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政党的多样性的要求。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政党的多样性,不同政党的存在就是社会利益诉求多样性的产物。政党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将不同的社会利益诉求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意见表达,进而影响政府决策。而政党的多样性客观地要求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只有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才能容纳不同政党的多样性的要求。
  三、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政治力量不平衡性的要求。由于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必然导致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性。政党既是不同利益的代表者,也是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者。政治力量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政党力量的不平衡。自政党产生以来,政党力量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的政治力量必然形成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
  四、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不同政党政治主张差异性的要求。政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就在于它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而政党的政治主张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如果政党的主张都是一致的,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政党存在,政党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能够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差异性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五、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内涵着不同政党合法性的要求。毫无疑问,在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否是对等的(其实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从来都不可能是对等的),而在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只要不同政党的存在具有合法性,不管其地位和作用如何,它们就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非称性体政党制度体现出不同政党合作性、宽容性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政党间必然存在差异,政党间的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然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包容性,能够创造一种体制和机制,使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政党在全局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和相互宽容。
  总之,非对称性是现代政党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是实现现代民主政治最适宜的政党制度形式。
  
  中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比较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从政党制度的角度看,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初步形成了既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又内涵现代民主政治精神的多党合作制度。这种中国式政党制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没有培育体制性的反对力量,而是借助各种传统的体制、制度和组织资源,不断地建立各种新兴社会力量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制度化联系机制,其中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合法发展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成为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特殊机制。二是在社会日趋分化的过程中,没有倡导竞争性政党关系,而是通过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优势,将各党派及不同的社会力量吸纳到人民政协中来,通过人民政协实现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达到既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又保持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对照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从构成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而这种非对称性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上。
  一、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二、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在要求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疇,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参政党并不谋求执政地位,但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是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的。
  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各政党的共同目标。在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协商合作,其内容涉及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等等。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这种监督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的内容包括: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执行情况;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工作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等等。
  从以上共产党与参政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对称的。然而,这种非对称性正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在中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从形式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但从实质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则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长处是,既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又比较充分地吸纳了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人士参与政治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全国政治力量的合理整合与协调一致。
  
  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优势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团结合作的鲜明特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资源整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党制度具有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l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在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奋斗目标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团结合作,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组织整个社会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民主包容的丰富内涵,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汇集了各民主党派等各界各方面人士,在社会基础、组织构成上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一制度,拓宽了反映社情民意和利益诉求的渠道,既尊重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从而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的履行,各民主党派通过各种形式,对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特别是各级党委依法执政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进行监督,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稳步发展。
  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凝聚力量的顯著功能,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评判任何政党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要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坚强领导,保证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献计出力。这样的制度设计,实现了目标方向一致性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统一、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统一、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统一。这一制度,照顾到了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能够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许多重大意见建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共创和谐的目标追求,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不同于西方的竞争性民主,它强调以民主协商代替竞争冲突。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彼此倾轧,而是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政党攻讦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维护政治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与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从而导致党争频繁、互相掣肘、内乱不断、效率低下的情况相比,中国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张立新)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生存的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企业要在发展中保持优势,就要不断进行竞争力各要素的再组合,企业重组就是要素再组合的一种手段。  企业重组,是对企业的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构建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产重组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重组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其本质内涵的逻辑展现过程。科学的逻辑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深刻认识与把握属性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策略逻辑,这对于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属性逻辑: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身心
2008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  ——合俊集团旗下在广东东莞樟木头镇的两家工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同时宣布倒闭,给业界以巨大震动。由于合俊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及销售玩具,产品70%以上销往美国,美国金融危机自然对其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这也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导致企业关闭的案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企业“代工”(贴牌生产)之路已走到尽头,迫切需要转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官员问责逐渐成为我国官场的一种新气象、新文化、新看点。  2008年,党和政府对于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中负有领导责任的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对于山西临汾溃坝事件中从临汾市委书记到省长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对于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领导责任的石家庄市委书记、市长、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等诸多领导干部进行了相应的处理。2008年是自2003年之后官员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