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以及时评等,但1977年出现一个新称谓,即“特约评论员”。
胡耀邦办杂志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正式恢复中央党校。党中央决定由华国锋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汪东兴兼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调胡耀邦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在筹备复校开学的过程中,胡耀邦组建了一个人数很少的“理论动态组”,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创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叫做《理论动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篇著名文章,就是首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的。
解放思想,反对“两个凡是”,就要破除迷信。《理论动态》大胆地触及了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在第9期(1977年8月25日)就引用了毛泽东关于要破除迷信的一段话:“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引用这段话的针对性是很明显的。《理论动态》第33期(1977年12月25日)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反对对自己的不科学评价》为题,编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几条语录,并加了编者按语。
这一期发行出去以后,其反响之强烈是可想而知的,不少人叫好,也有一些人表示愤怒。当时,不少人的思想还没有从“左”的框子中跳出来,个人迷信的历史重负还没有卸下,发生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央党校一个教研单位的同志拿着这一期的《理论动态》责问该刊物的工作人员:你们要干什么?你们的矛头是针对谁的?这充分说明拨乱反正之艰难!
《理论动态》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内部性的思想理论性质的刊物,大家都知道它是胡耀邦主持办的一个刊物,特别是这个刊物的内容和文风的特点,很快在党内在社会上发生了影响。那时,胡耀邦曾说,我出去碰到熟人,主要是两句话,一句是你当组织部长,大家欢迎,还有一句是《理论动态》办得好。胡耀邦也深深懂得办这个刊物的重要意义。他说:“这个刊物你别看它小,办好以后,等于我们办了另外一个党校。”
《人民日报》请来“特约评论员”
新闻界是很敏锐的。《理论动态》很快引起了一些报纸的关注,要求转载其中的某些文章。
1977年11月30日,胡耀邦布置“理论动态组”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新的一年》。这篇文章发表在《理论动态》第34期(1977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的同志看到提前发出的这一期《理论动态》后,立即打电话来要求转载。工作人员请示胡耀邦,他同意了。后来,《人民日报》又来电话问,这篇文章发表时怎样署名?工作人员于是又到胡耀邦的办公室请示他。胡耀邦想了一下说:他们报纸发社论,写评论,有些问题,大家都可以评论,报纸要依靠大家办,我们也可以参加评论,我们可以当特约评论员嘛!
大家感到“特约评论员”这个名称很好,都一致赞同。随即由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室副主任陳维仁给《人民日报》的同志打电话说了这个想法。《人民日报》的同志也认为这个署名很好,当即表示同意。可是,在1978年1月2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的这篇文章,署名却是“岳平”,而不是“特约评论员”。“岳平”显然是“特约评论员”中“约评”的谐音(此后,“岳平”就成了《理论动态》的一个笔名)。这说明《人民日报》的同志对这个署名还是犹豫的。直到197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1版上发表的《老干部的光荣责任》一文,才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这篇文章是胡耀邦为部长的中央组织部撰写的。此后,《理论动态》的文章就连续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在当时,“特约评论员”文章很有特点,很引人注目。香港等地的报纸纷纷报道,并发表文章揣摩和评论“特约评论员”,认为是中共高层的一位权威人士搞的,但他们终究没有搞清“特约评论员”的庐山真面目。当时,一些报纸的同志也乐意用“特约评论员”这个署名。
那时还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本来打算作为社论的文稿,报社同志宁肯先给《理论动态》刊登,然后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在自己报纸上发表。《夺取揭批“四人帮”斗争的全胜》这篇文稿就是这样的。这篇由《人民日报》社提供的文稿,原拟作社论,但又怕送审通不过,就送给《理论动态》,希望给予支持,先在《理论动态》刊登。《理论动态》第88期(1978年9月30日)刊登以后,《人民日报》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在10月4日公开发表,并由新华社转发,全国各报都转载了。
胡耀邦办杂志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正式恢复中央党校。党中央决定由华国锋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汪东兴兼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调胡耀邦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在筹备复校开学的过程中,胡耀邦组建了一个人数很少的“理论动态组”,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创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叫做《理论动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篇著名文章,就是首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的。
解放思想,反对“两个凡是”,就要破除迷信。《理论动态》大胆地触及了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在第9期(1977年8月25日)就引用了毛泽东关于要破除迷信的一段话:“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引用这段话的针对性是很明显的。《理论动态》第33期(1977年12月25日)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反对对自己的不科学评价》为题,编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几条语录,并加了编者按语。
这一期发行出去以后,其反响之强烈是可想而知的,不少人叫好,也有一些人表示愤怒。当时,不少人的思想还没有从“左”的框子中跳出来,个人迷信的历史重负还没有卸下,发生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央党校一个教研单位的同志拿着这一期的《理论动态》责问该刊物的工作人员:你们要干什么?你们的矛头是针对谁的?这充分说明拨乱反正之艰难!
《理论动态》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内部性的思想理论性质的刊物,大家都知道它是胡耀邦主持办的一个刊物,特别是这个刊物的内容和文风的特点,很快在党内在社会上发生了影响。那时,胡耀邦曾说,我出去碰到熟人,主要是两句话,一句是你当组织部长,大家欢迎,还有一句是《理论动态》办得好。胡耀邦也深深懂得办这个刊物的重要意义。他说:“这个刊物你别看它小,办好以后,等于我们办了另外一个党校。”
《人民日报》请来“特约评论员”
新闻界是很敏锐的。《理论动态》很快引起了一些报纸的关注,要求转载其中的某些文章。
1977年11月30日,胡耀邦布置“理论动态组”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新的一年》。这篇文章发表在《理论动态》第34期(1977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的同志看到提前发出的这一期《理论动态》后,立即打电话来要求转载。工作人员请示胡耀邦,他同意了。后来,《人民日报》又来电话问,这篇文章发表时怎样署名?工作人员于是又到胡耀邦的办公室请示他。胡耀邦想了一下说:他们报纸发社论,写评论,有些问题,大家都可以评论,报纸要依靠大家办,我们也可以参加评论,我们可以当特约评论员嘛!
大家感到“特约评论员”这个名称很好,都一致赞同。随即由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室副主任陳维仁给《人民日报》的同志打电话说了这个想法。《人民日报》的同志也认为这个署名很好,当即表示同意。可是,在1978年1月2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的这篇文章,署名却是“岳平”,而不是“特约评论员”。“岳平”显然是“特约评论员”中“约评”的谐音(此后,“岳平”就成了《理论动态》的一个笔名)。这说明《人民日报》的同志对这个署名还是犹豫的。直到197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1版上发表的《老干部的光荣责任》一文,才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这篇文章是胡耀邦为部长的中央组织部撰写的。此后,《理论动态》的文章就连续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在当时,“特约评论员”文章很有特点,很引人注目。香港等地的报纸纷纷报道,并发表文章揣摩和评论“特约评论员”,认为是中共高层的一位权威人士搞的,但他们终究没有搞清“特约评论员”的庐山真面目。当时,一些报纸的同志也乐意用“特约评论员”这个署名。
那时还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本来打算作为社论的文稿,报社同志宁肯先给《理论动态》刊登,然后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在自己报纸上发表。《夺取揭批“四人帮”斗争的全胜》这篇文稿就是这样的。这篇由《人民日报》社提供的文稿,原拟作社论,但又怕送审通不过,就送给《理论动态》,希望给予支持,先在《理论动态》刊登。《理论动态》第88期(1978年9月30日)刊登以后,《人民日报》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在10月4日公开发表,并由新华社转发,全国各报都转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