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知识与道德背离的现实难题,有必要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与表达,以确立知识之于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联既表现为道德本身内含着“知”的因素,又体现在知识能够为道德提供理性支撑.此外,道德对知识起范导作用.它们共同构成“知识育德”的理论依据.实现知识育德有三步:第一,知识是德育资源,把道德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纳入培育道德的路径中来,扩大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第二,获知是德育过程,重塑知识的经验品质,在知识中融入现实境遇,使知识成为儿童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生活化是德育的表现形式,
人在与机器共存空间逼仄下的反动与觉醒,是“人机之辨”被提出的契机.从其本质和思想延续来看,“人机之辩”应当往前接到“人禽之辨”上.“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各自有各自的时代意义,二者共通之处在于人的价值困境中显露人之为人的道理.人性论中的性情、道德、向善以及感通是“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的关键.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需要被警醒的两大问题.两大问题皆与“知识性”教育有关,人通过知识造就机器,但自身又被知识所累而沦为“机器”.过度的“知识性”教育需要被反思,“知识性”教育需要摆正
本文考察了10年间6种国外英文期刊发表的汉语教育相关文献,发现实证研究数量优势明显,其中量化研究的运用最为广泛;认知派和社会派的研究各占半壁江山,社会派观点的研究发展迅速;对汉语学习者的关注最多,汉语自身特点、汉语学习的环境因素也是研究重点.与此同时,质化研究相对不足,结合汉语讨论理论问题的非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对于汉语教师、教材的研究还明显不够.本文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国外汉语教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也为国内研究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