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波动性高血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波动性高血糖与慢性恒定性高血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分为血糖波动组与血糖恒定组2组,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糖波动组的INT、CRP、UA均较血糖恒定组增高(P<0.05)。结论:慢性波动性高血糖比慢性恒定性高血糖更易、更早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 慢性波动性高血糖 颈动脉粥样硬化 影响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男60例,女88例,年龄55~75岁,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标准。排除标准:有高血压病史,急性代谢紊乱(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的暂时性血糖增高),有肝脏疾病者。将其分为血糖波动组和血糖恒定组,两组在性别、年龄、血脂、病程、BMI等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别。
  血糖的测定,血尿酸、血C反应蛋白的测定:取不同时段的即刻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血糖、睡前血糖这7点血糖值,采用Medisense Optium(MA 01730 USA) QA 3126-4012,120-1479-22-B3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全血糖测定,根据毛细血管空腹血糖比静脉血样值高3mg/dl,餐后血糖比静脉血样值高25mg/dl,进行标准化,抽取空腹血测定血尿酸及血C反应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测量方法:使用AP5500超声诊断仪和7.5MHz探头测量,由专门医师检测,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测(一般取右侧为检查侧),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置于颈部,逐节段从前、侧、后三个方向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取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叉下方1.0cm处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性厚度(IMT)3次,取平均值。
  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IMT增厚的标准:颈动脉系统任一点IMT≥0.9mm。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标准:颈动脉系统的任意一个血管节段(无论是近侧壁还是远侧壁)存在突入管腔的回声结构,表面不光滑或局部IMT≥1.3mm,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上述二者之一即认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
  统计学处理:采用CS10.31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TX-]±S表述,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间率的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血糖波动组与血糖恒定组两组糖尿病患者在性别、年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A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病程、BMI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血糖波動组与血糖恒定组两组患者血糖值波动性(血糖差值)的比较:P<0.05,两组血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糖波动组的血糖控制较血糖恒定组差。血糖波动组的血糖相差最大值为8.2mmol/L,而血糖恒定组的血糖相差最大值为1.7mmol/L。
  血糖波动组与血糖恒定组二组之间的IMT的比较(阳性率的比较):P<0.05,两组IMT增厚阳性率、斑块形成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波动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血糖恒定组明显升高。
  血糖波动组的CRP测定值及血UA测定值亦较血糖恒定组升高,但经统计学检验尚不能认为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血糖波动组CRP测定值升高的阳性率0.65及UA测定值升高的阳性率0.58均较血糖恒定组CRP测定值升高的阳性率0.43及UA测定值升高的阳性率0.40高,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IMT测量已经成为超声诊断动脉血管壁功能形态改变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尽管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但长期慢性高血糖仍为其重要原因。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慢性波动性高血糖呈正相关。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有两种表现:慢性波动性高血糖与慢性恒定性高血糖。慢性波动性高血糖是指慢性间歇性或阵发性高血糖状态。血糖波动大,可能与患者饮食、体力活动、用药不规律有关。餐后高血糖可能的原因为进餐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期分泌相消失,分泌量不足,因而三餐后血糖水平升得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餐后高血糖使细胞内外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
  CRP在血清中的半衰期相对较长,可作为慢性亚临床炎症反应的标志物。慢性糖尿病状态时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造成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下降,加之过高的血糖水平及营养过剩或营养状态的改变,均可导致CRP合成增加。CRP可激活补体,诱导核因子KB的产生,增加PIA-1及粘附分子的释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
  UA是人体内水溶性抗氧化剂之一。波动性高血糖患者由于血糖控制差,体内氧化应激加剧,为了对抗这一氧化反应而代偿性增加UA,出现高尿酸血症[2]。尿酸在血中的物理溶解度极低,当其浓度升高时易析出微结晶,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并能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与溶解,更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性波动性高血糖比慢性恒定性高血糖更易、更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故平稳控制血糖是阻止、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键之一。精细控糖,安全达标是我们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韩佳林,马山英,董砚虎.餐后血糖调节与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3):173-175.
  2 雒容,樊继援.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及并发冠心病的关系.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1):20-22.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不仅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还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
目的:观察抗生素使用与否对幼儿急疹病程、治疗费用、药物过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收治无并发症的急疹患儿80例幼儿,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每组40例.普通组给予抗
目的分析宁夏回、汉族不育患者男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第667位碱基(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间的差异性,判断回、汉族间MTHFR基因C677T表达的异同。方法 279例不
摘 要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和富马酸喹硫平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文拉法辛和富马酸喹硫平)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用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组加用文拉法辛。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早起效7天,且有效率高(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好,起效快。  关键词 文拉法辛 富马酸喹硫平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doi:10.3969/j.issn.1007-614x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0月~2008年1月脑室内出血106例,其中男52例,女54例;年龄42~83岁,平均64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88例,病史不详者18例。病前有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等诱因者87例,无明顯诱因者19例。发病后2~72小时内手术。嗜睡14例,昏睡30例,浅昏迷50例,中度昏迷伴脑疝8例,深昏迷4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及颈项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