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述了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重点论述了具体实施过程及实施过程中的认识、思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管理;合作意识;自我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的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密切师生关系,使班主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二、理论及实践依据
(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
(2)主体教育理论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具备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
(3)现代高中生生活在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今天,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和观察,我发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自己的学习生活一团糟,经常东西丢了不知道找,甚至有时我捡到东西在前面喊好几遍竟然无人认领。另外,家长的过度过分溺爱,一切均由父母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孩子在遇到生活中问题或麻烦,家长竟然出面帮助解决,根本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导致他们遇事缺乏主见,形成严重依赖心理,不会跟他人相处与合作,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实施过程
(1)为了使班级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通过班会等活动来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应适当放手,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自我体验的机会和条件。
(2)小组的建立: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单科成绩的优劣、平时的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合理分组,每组一般6~8人,围成一圈坐着,学生面对面地讨论交流,必要时学生可以下地到其他小组参与研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另外,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单科优秀的有,薄弱的也有,这样大家便于交流、合作与学习。因为小组是均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因为你代表的不单单是个人,还有自己的小组。
(3)小组长确定:小组长必须是大家信服的且有责任心。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组员起到表率作用,为此,通过全体同学选举产生组长,以便于组长开展工作。
(4)明确组长的工作职责及组员的义务。每天督促小组的学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小组同学制定学习生活计划,给本组学生分配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为了本组的荣誉,组员需要积极配合组长的工作。组长必须严格负责本组的上课及自习课的纪律,制定评价本组同学的评价细则并评价本组同学的表现。
(5)班主任指导小组长的工作。即主要针对普遍性问题适时指导,如:怎样处理小组内管理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怎样帮助学困生迅速进步,怎样解决管理中的矛盾等。
(6)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定评价方法。制定班级量化管理办法,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量化奖扣分”管理小组。包括纪律、学习、卫生值日、宣传工作等方面。科任教师有权给表现突出的某个组或个人加分。每周公布学生个人得分,每月公布小组得分。各个小组在纪律,学习,卫生,体育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增强小组内的团结合作。小组评比每月一次,评出学习最优小组,纪律最优小组,卫生最优小组等,并且组内若有一人违纪,则实行一票否决,尤其那些平时散漫的学生非常担心自己的不守纪律影响到小组的评优,平时格外注意。还有个人评比,比如最优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学习最优奖,进步最大奖等并给与适当的奖励,由专人负责。为了得到最优,不但是组长认真负责,组员间也积极配合,个别对荣誉不在乎的同学,也会在组员的督促下调整态度。各小组间互相监督,若发现评比不公,经查实,评比负责人及小组内其他人也会受到牵连。尽管如此,還有少数同学会违纪,违纪者需接受组长及其他组员的谈话教育,必要时老师教育,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小组每周进行一次自检,反思哪些方面或是谁做的不够好,以便下周改进。
四、小组合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1)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合作小组管理模式使组内和组间的竞争增强,学生都在互相帮助,努力改变自己,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奋力为小组争光。我班有一个小组,其他组员表现得都非常好,其中李某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讲话、玩手机,好几次都因为他的过错小组没能评上最优秀小组。组内同学想方设法耐心劝说、提醒别犯错误,小组评选终于榜上有名。
(2)小组合作管理使得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都参与班级的管理。要想最优,组员必须全力合作互助,才能做到。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班集体自然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由于为小组而奋斗的心理驱使,组内每个学生的长处得到他人的认可,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促使学生能够较长久的坚持下去,形成了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习惯,非常利于班级的管理和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欣喜,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这应该是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
(3)小组合作管理,学生有了自主权,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难免有些失败和挫折,但他们以从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主地解决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班主任的排座的烦恼,学生的参与班级管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4)由于组长的能力及责任心的差异,有的组长难以服众。有些组长独断专行,使组内成员极不团结、涣散。有些小组分的不是很科学,有些学生个性太强,必然影响到班级的管理,还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不健康,组间不能互相帮助。管理过程中,有些内容进行量化管理操作起来很困难。
(5)小组合作管理不等于班主任什么也不管。作为班主任应多跟学生谈心,了解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工作。在班规中增加诚实守信的条款,要求组长的记载随时接受班委和全班同学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2]胡兆芬,周功军著.实施班级小组管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
[3]赵荣峰著.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小组合作管理;合作意识;自我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的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密切师生关系,使班主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二、理论及实践依据
(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
(2)主体教育理论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具备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
(3)现代高中生生活在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今天,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和观察,我发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自己的学习生活一团糟,经常东西丢了不知道找,甚至有时我捡到东西在前面喊好几遍竟然无人认领。另外,家长的过度过分溺爱,一切均由父母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孩子在遇到生活中问题或麻烦,家长竟然出面帮助解决,根本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导致他们遇事缺乏主见,形成严重依赖心理,不会跟他人相处与合作,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实施过程
(1)为了使班级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通过班会等活动来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应适当放手,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自我体验的机会和条件。
(2)小组的建立: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单科成绩的优劣、平时的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合理分组,每组一般6~8人,围成一圈坐着,学生面对面地讨论交流,必要时学生可以下地到其他小组参与研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另外,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单科优秀的有,薄弱的也有,这样大家便于交流、合作与学习。因为小组是均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因为你代表的不单单是个人,还有自己的小组。
(3)小组长确定:小组长必须是大家信服的且有责任心。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组员起到表率作用,为此,通过全体同学选举产生组长,以便于组长开展工作。
(4)明确组长的工作职责及组员的义务。每天督促小组的学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小组同学制定学习生活计划,给本组学生分配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为了本组的荣誉,组员需要积极配合组长的工作。组长必须严格负责本组的上课及自习课的纪律,制定评价本组同学的评价细则并评价本组同学的表现。
(5)班主任指导小组长的工作。即主要针对普遍性问题适时指导,如:怎样处理小组内管理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怎样帮助学困生迅速进步,怎样解决管理中的矛盾等。
(6)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定评价方法。制定班级量化管理办法,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量化奖扣分”管理小组。包括纪律、学习、卫生值日、宣传工作等方面。科任教师有权给表现突出的某个组或个人加分。每周公布学生个人得分,每月公布小组得分。各个小组在纪律,学习,卫生,体育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增强小组内的团结合作。小组评比每月一次,评出学习最优小组,纪律最优小组,卫生最优小组等,并且组内若有一人违纪,则实行一票否决,尤其那些平时散漫的学生非常担心自己的不守纪律影响到小组的评优,平时格外注意。还有个人评比,比如最优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学习最优奖,进步最大奖等并给与适当的奖励,由专人负责。为了得到最优,不但是组长认真负责,组员间也积极配合,个别对荣誉不在乎的同学,也会在组员的督促下调整态度。各小组间互相监督,若发现评比不公,经查实,评比负责人及小组内其他人也会受到牵连。尽管如此,還有少数同学会违纪,违纪者需接受组长及其他组员的谈话教育,必要时老师教育,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小组每周进行一次自检,反思哪些方面或是谁做的不够好,以便下周改进。
四、小组合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1)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合作小组管理模式使组内和组间的竞争增强,学生都在互相帮助,努力改变自己,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奋力为小组争光。我班有一个小组,其他组员表现得都非常好,其中李某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讲话、玩手机,好几次都因为他的过错小组没能评上最优秀小组。组内同学想方设法耐心劝说、提醒别犯错误,小组评选终于榜上有名。
(2)小组合作管理使得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都参与班级的管理。要想最优,组员必须全力合作互助,才能做到。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班集体自然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由于为小组而奋斗的心理驱使,组内每个学生的长处得到他人的认可,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促使学生能够较长久的坚持下去,形成了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习惯,非常利于班级的管理和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欣喜,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这应该是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
(3)小组合作管理,学生有了自主权,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难免有些失败和挫折,但他们以从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主地解决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班主任的排座的烦恼,学生的参与班级管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4)由于组长的能力及责任心的差异,有的组长难以服众。有些组长独断专行,使组内成员极不团结、涣散。有些小组分的不是很科学,有些学生个性太强,必然影响到班级的管理,还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不健康,组间不能互相帮助。管理过程中,有些内容进行量化管理操作起来很困难。
(5)小组合作管理不等于班主任什么也不管。作为班主任应多跟学生谈心,了解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工作。在班规中增加诚实守信的条款,要求组长的记载随时接受班委和全班同学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2]胡兆芬,周功军著.实施班级小组管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
[3]赵荣峰著.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