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123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的效果。方法:经随机抽签方式对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患儿74例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分别有37例患者。参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行全身亚低温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研究组(97.30%)明显高于参照组(81.08%),P<0.05。比较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研究组拥抱反射、吮吸分反射、握持反射、肌张力上肢和下肢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行全身亚低温治疗效果理想,可将治疗安全性提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全身亚低温;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026(2021)10--01
  缺血性脑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反射异常、呼吸缺乏规则性和昏迷,在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特点体现为发病速度、有较差的预后和较高的疾病致残率,若不能及时治疗会对健康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既往的治疗以常规疗法为主,包括:促神经恢复、镇静和降颅压,虽然可将病情恶化予以控制,但是有较长的治疗时间[1]。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亚低温治疗应运而生,不仅可将神经后遗症减少,存活率会明显提高,使预后改善的同时日后残疾率显著降低。为此,本文将两种治疗手段进行比较,探究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经随机抽签方式对我院近2年的74例患儿展开研究,时间跨度为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所有患儿均为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分别归为研究组(n=37)、参照组(n=37)。研究组中,男、女患儿各21例、16例,最大胎龄41周,最小胎龄37周,胎龄均值为(38.96±1.46)周。参照组中,男、女患儿各20例、17例,最大胎龄42周,最小胎龄37周,胎龄均值为(38.60±1.90)周。检验2组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年龄、性别等相关信息,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对其水电解质平衡予以维持,严格把控血压和血糖,在此期间需给予营养神经,颅内压降低等治疗,同时还需辅以解痉、镇静以及促神经恢复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儿亚低温治疗,使用的颅降温仪器为SDL-V型号,协助患儿让其保持平卧位,并将其头部在亚低温冰帽放置,将自动挡开启配合降温处理,维持鼻咽部温度在34℃,治疗时间为72小时,必要时可配合复温治疗,如:暖箱和远红外线辐射等[2]。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评分,前者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后者包括:拥抱反射、吮吸分反射、握持反射、肌张力上肢和下肢评分。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输入软件SPSS26.0中,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检测均为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分别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研究组更高,与参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 组间治疗后的各项评分结果
  分别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研究组拥抱反射、吮吸分反射、握持反射、肌张力上肢和下肢评分改善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亚低温治疗可将继发性能量衰减进行有效预防并改善,使脑内ATP消耗减少的同时对HIE后生化级反应中的诸多环节进行抑制,效果较为理想。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应用可对后遗症的发生有效预防,对脑神经功能予以保护,加快脑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速度,同时可使炎症介质、氧自由基释放以及乳酸堆积明显减少,脑代谢下降的同时使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予以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可将脑代谢率和脑耗氧量明显下降,脑组织基础代谢减少的同时加快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速度,从而对神经功能予以保护[3]。另外,该治疗方法可对有害因子的释放、生长和白三烯B4的生成有效抑制,使脑水肿明显减轻,加快疾病恢复速度[4]。
  数据表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拥抱反射、吮吸分反射、握持反射、肌张力上肢和下肢等神经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参照组,表示亚低温治疗可将神经学评分得以恢复,整体治疗效果提升的同时肌张力改变率、原始反应异常率均可下降,从而对脑神经功能予以保护[5]。
  综上所得,新生儿缺氧缺氧性脑病行全身亚低温治疗效果理想,可将治疗安全性提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柏源. 全身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J]. 吉林医学,2021,42(7):1580-1581.
  [2] 赵倩倩. 循证护理对全身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应用效果观察[J]. 母婴世界,2020(18):176-177.
  [3] 何露艳. 全身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护理[J]. 健康必读,2020(17):100.
  [4] 王林林. 对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9):256-257.
  [5] 李玉. 全身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护理满意度评价[J]. 东方药膳,2019(18):11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分析分析小儿热力压榨所致手指离断伤开展断指再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01-2020.11本院收治的热力压榨所致手指离断伤患儿3例(共5指)开展研究,均予以断指再植治疗,观察患儿的断指成活率、并发症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的断指再植功能表得分情况。结果 本组3例患儿共5指最终成活4指,成活率80.00%;坏死1指,坏死率20.00%。2指出现血管危象,包含静脉危象1指,动脉危象1指,其中静
期刊
摘要:目的:浅析并比较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予以PVP、PKP治疗的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计100例,基于随机抽签法的分组规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50例。所有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手术策略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组手术策略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统计并比较两组病患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对比两组病患在椎体前缘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率
期刊
摘要:探讨宫外孕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临床疗效。回顾性我院收治的宫外孕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疗法与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的疗效差异。观察组31病例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治愈27例,治愈率为87.1%,高于对照组治愈61.29%,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预防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选择我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差异性进行分组,对照组(n=59)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n=59)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功能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72h;(2)严重精神类疾病;(3)
期刊
摘要: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感染、中毒、药物、肠道疾病等,均可诱发和导致该病的发生。在对腹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生素是较常使用的药物种类;随着临床对抗生素的认识深入,发现抗生素不但可以用于有效的进行抗感染治疗,而且也会因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而对患者肠道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引发抗生素存着性腹泻的发生。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中,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因此,深入研究抗生素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眼底病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眼底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方式治疗的44例患者为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眼底检查表现复常时间、并发症情况、病情控制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肾衰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医院于2018.06-2021.06期间收治的82例重症急性肾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双号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采取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实验组41例,采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评比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和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产生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系统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7月期间收治的8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平均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式展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式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干预,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出院更早,观察组患者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均呈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性颅脑损伤中运用核磁共振(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0.1-2020.12收治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两种影像学检查,以对比两种医学影像检查方式的诊断检出率。结果 MRI检出例数为49例,检出率为98.00%,漏检例数为1例,漏诊率为2.00%;CT检出例数为44例,检出率为86.00%,漏诊例数为7例,漏诊率为14.00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痛风性关节炎采用非布司他联合双氯芬酸钠质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源自本院2019.6~2021.6期间,通过抽样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列为双氯组与联合组,各180例,双氯组通过双氯芬酸钠治疗,联合组加用非布司他治疗,对其临床疗效、炎症反应水平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并比较评估结果。结果 与双氯组66.67%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88.88%较高,P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