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今的艺术环境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立足民族艺术,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为自己个人、民族、国家留有立足之地。所以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吸收,包括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以提高同学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民族意识;积淀;民族特色;高师;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31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更强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及民族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地域艺术文化的学习和借鉴。高校美术教育也因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高校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相比教育行为和教育过程极具特殊性,但因为美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人的情感及与生俱来的个性、天赋、才能及创造力的开掘,所以摒弃传统教育中不利的因素,使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在一体化的“地球村”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已变得相当重要。
现在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基本上承接了传统美术教育的思路。仔细反思会发现,其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重技法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单一的知识化倾向已相当严重。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近乎天价的作品成交价使人们对绘画本体的审美感知能力被冲乱了,无数的青年人开始梦想自己的成功,他们不再读书、思考,不再有创作激情,不再有学术憧憬,不再有艺术追求,有一些“抵抗力”较弱的学生开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随声附和,更有甚者在创作中出现媚外情结,艺术优秀与否全然没有了自己的准则,更谈不上有对本民族艺术应持有的态度,高校美术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长期以来,高校美术专业人才的教育已形成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中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并形成了本专业所谓的教学特点:阶段性画法步骤示范、传授常规专业知识、具体入微的具体化辅导。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熟练过程,教师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艺,学生仅限学习记忆知识和掌握技术。这种缺少民族性的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只具备一般化的操作技能,而缺乏对对本民族艺术的基本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将来作为教育者和实践者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所应有的了解和热爱。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者已经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的改革,以前以某种技巧能力为标尺的专业训练,在目前的教改中正逐渐失去其“唯一性”,逐步变为局部的、为特殊目的而选用的特殊的教学方法。未来教学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是视野比较开阔,对国家和民族艺术有正确认识的人才。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在大学美术教学中,一阶段内容的学习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作品分析、作品示范、实践练习。笔者认为,此过程中关键在于作品分析时,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精选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包括大批的民族艺术的作品,向学生介绍各种艺术表现方法的概念、特点以及技法理论,并对各种表现方法的作品进行分析赏析。让学生领悟艺术的魅力,感受不同作品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在思想上改变对民族民间艺术片面肤浅的认识,改变不动脑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作业的习惯,变被动盲目画画为主动积极探索各种绘画风格包括民族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其次,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表现方法。不仅让老师自己认识到学生由于受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的制约会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格同样可以出好的作品。在教学中不作示范,以避免学生受到老师风格的束缚。老师在阐明自己的教学目的后对学生的表现方法不做具体的要求,而是更多的让学生与客观对象对话,亲身体验对象,并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发展自己的艺术语言。如:通过范画启发学生可以改变画中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以取得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使事物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一件物体的出现会在人的脑海中引起正常的逻辑关系,如果阻止人们形成思维定式,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陌生感和惊异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
在美术学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在写生及创作中,插入改变正常逻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各种物体的非常规组合训练,使之形成一种异常组合形式;以便在视觉形象上赋予物体独创性的新形象,在民族艺术中这类作品比比皆是:如剪纸中常见的抓髻娃娃又称“喜娃娃”,“把头上的两个抓髻剪成了两个鸡,基本造型是胳膊曲张,双腿叉开,头饰双髻(鸡),这一形象在这里担负着约三项基木职能,并且存活在百姓的民俗民情之中:第一,抓髻娃娃具有驱鬼、引魂、送病等巫术功能;第二,具有正雨功能;第三,具有生育、繁衍功能,担任子神的功能。三项功能在民间中都有运用,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第三项功能,这种造型是华夏先民们生活理念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们视觉探索世界的种种形状、特征变化。
“喜生娃” 古谓莲花“慧藏生意,藕复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 莲花盛开小娃出生,有阴阳鱼游于莲下,小娃头上有喜鹊报喜,福(蝠)星高照,小鸡也在召唤他的出生。这些作品在意念上赋予超越物体本身的含义。
通过这类课程训练能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意识,借鉴学习民族艺术中的思维及创作手法,可以取得全新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改变日常生活中形象的正常空间关系:我们头脑中对现实事物的空间比例关系也是一种思维定式,若缩小、压扁这种空间关系,就会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形象。此外改变人看世界的方式,而以一种别的物种的角度看世界,也会取得创造性的效果。如典型的金山农民画中对空间的处理方式,画一张桌子可以同时看到四条腿,画一个院子可以同时看到墙内外;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种方法。所以在高师美术学教学中,在这种思维方法的启发下“张冠李戴”,打破常规,将不同事物的局部相互嫁接组合在画面上,或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空,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组合在画面上,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当然,无论是指导、鼓励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巧妙惊奇的艺术效果,前提都应是提高学生的艺术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学生用观念指导行动,创造出有品位、有民族特色的好作品。
这样做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执行起来困难很多,不仅需要老师极大的耐心和信心,而且要有更宽广的艺术视野,有深厚的民族艺术修养,以便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作品中的好的因素,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吸收民族艺术创作元素的效果,从而对民族艺术产生兴趣,拥有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如此一来,等于给学生一副鱼竿,而不是仅仅送他们一条鱼,将会使他们受用终生。
在现今的艺术环境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立足民族艺术,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为自己个人、民族、国家留有立足之地。所以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吸收,包括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以提高同学的民族意识。为此,在教学中营造有利于民族艺术发展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题开到民间艺术聚居地或请民间艺术家走入课堂,在没有压力和束缚的状态下,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之间建立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各种想法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调动艺术想象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主体的潜力,不断地探索民族艺术在技法、内容、形式、材料、风格、意境等各个方面的特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受到体验民族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民族意识。
总之,从目前学生的普遍情况来看,他们兴趣之广泛、信息之丰富、体验之敏锐,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不相符,这种情况下强调对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充分的资源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从而成为适应国家民族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江.当代艺术教育刍谈[J].美术观察,2001,(9).
[2]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1994,(2).
[3]杨明明.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青海师专学报,2001,(4).
[4][美]吉尔雷格.孙维峰,译.今天他们教艺术系学生什么?[J].美术观察,2003,(6).
[5]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陈鹤]
关键词:民族意识;积淀;民族特色;高师;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31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更强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及民族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地域艺术文化的学习和借鉴。高校美术教育也因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高校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相比教育行为和教育过程极具特殊性,但因为美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人的情感及与生俱来的个性、天赋、才能及创造力的开掘,所以摒弃传统教育中不利的因素,使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在一体化的“地球村”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已变得相当重要。
现在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基本上承接了传统美术教育的思路。仔细反思会发现,其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重技法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单一的知识化倾向已相当严重。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近乎天价的作品成交价使人们对绘画本体的审美感知能力被冲乱了,无数的青年人开始梦想自己的成功,他们不再读书、思考,不再有创作激情,不再有学术憧憬,不再有艺术追求,有一些“抵抗力”较弱的学生开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随声附和,更有甚者在创作中出现媚外情结,艺术优秀与否全然没有了自己的准则,更谈不上有对本民族艺术应持有的态度,高校美术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长期以来,高校美术专业人才的教育已形成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中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并形成了本专业所谓的教学特点:阶段性画法步骤示范、传授常规专业知识、具体入微的具体化辅导。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熟练过程,教师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艺,学生仅限学习记忆知识和掌握技术。这种缺少民族性的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只具备一般化的操作技能,而缺乏对对本民族艺术的基本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将来作为教育者和实践者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所应有的了解和热爱。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者已经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的改革,以前以某种技巧能力为标尺的专业训练,在目前的教改中正逐渐失去其“唯一性”,逐步变为局部的、为特殊目的而选用的特殊的教学方法。未来教学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是视野比较开阔,对国家和民族艺术有正确认识的人才。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在大学美术教学中,一阶段内容的学习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作品分析、作品示范、实践练习。笔者认为,此过程中关键在于作品分析时,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精选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包括大批的民族艺术的作品,向学生介绍各种艺术表现方法的概念、特点以及技法理论,并对各种表现方法的作品进行分析赏析。让学生领悟艺术的魅力,感受不同作品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在思想上改变对民族民间艺术片面肤浅的认识,改变不动脑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作业的习惯,变被动盲目画画为主动积极探索各种绘画风格包括民族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其次,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表现方法。不仅让老师自己认识到学生由于受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的制约会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格同样可以出好的作品。在教学中不作示范,以避免学生受到老师风格的束缚。老师在阐明自己的教学目的后对学生的表现方法不做具体的要求,而是更多的让学生与客观对象对话,亲身体验对象,并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发展自己的艺术语言。如:通过范画启发学生可以改变画中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以取得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使事物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一件物体的出现会在人的脑海中引起正常的逻辑关系,如果阻止人们形成思维定式,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陌生感和惊异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
在美术学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在写生及创作中,插入改变正常逻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各种物体的非常规组合训练,使之形成一种异常组合形式;以便在视觉形象上赋予物体独创性的新形象,在民族艺术中这类作品比比皆是:如剪纸中常见的抓髻娃娃又称“喜娃娃”,“把头上的两个抓髻剪成了两个鸡,基本造型是胳膊曲张,双腿叉开,头饰双髻(鸡),这一形象在这里担负着约三项基木职能,并且存活在百姓的民俗民情之中:第一,抓髻娃娃具有驱鬼、引魂、送病等巫术功能;第二,具有正雨功能;第三,具有生育、繁衍功能,担任子神的功能。三项功能在民间中都有运用,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第三项功能,这种造型是华夏先民们生活理念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们视觉探索世界的种种形状、特征变化。
“喜生娃” 古谓莲花“慧藏生意,藕复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 莲花盛开小娃出生,有阴阳鱼游于莲下,小娃头上有喜鹊报喜,福(蝠)星高照,小鸡也在召唤他的出生。这些作品在意念上赋予超越物体本身的含义。
通过这类课程训练能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意识,借鉴学习民族艺术中的思维及创作手法,可以取得全新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改变日常生活中形象的正常空间关系:我们头脑中对现实事物的空间比例关系也是一种思维定式,若缩小、压扁这种空间关系,就会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形象。此外改变人看世界的方式,而以一种别的物种的角度看世界,也会取得创造性的效果。如典型的金山农民画中对空间的处理方式,画一张桌子可以同时看到四条腿,画一个院子可以同时看到墙内外;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种方法。所以在高师美术学教学中,在这种思维方法的启发下“张冠李戴”,打破常规,将不同事物的局部相互嫁接组合在画面上,或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空,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组合在画面上,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当然,无论是指导、鼓励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巧妙惊奇的艺术效果,前提都应是提高学生的艺术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学生用观念指导行动,创造出有品位、有民族特色的好作品。
这样做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执行起来困难很多,不仅需要老师极大的耐心和信心,而且要有更宽广的艺术视野,有深厚的民族艺术修养,以便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作品中的好的因素,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吸收民族艺术创作元素的效果,从而对民族艺术产生兴趣,拥有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如此一来,等于给学生一副鱼竿,而不是仅仅送他们一条鱼,将会使他们受用终生。
在现今的艺术环境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立足民族艺术,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为自己个人、民族、国家留有立足之地。所以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吸收,包括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以提高同学的民族意识。为此,在教学中营造有利于民族艺术发展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题开到民间艺术聚居地或请民间艺术家走入课堂,在没有压力和束缚的状态下,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之间建立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各种想法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调动艺术想象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主体的潜力,不断地探索民族艺术在技法、内容、形式、材料、风格、意境等各个方面的特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受到体验民族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民族意识。
总之,从目前学生的普遍情况来看,他们兴趣之广泛、信息之丰富、体验之敏锐,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不相符,这种情况下强调对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充分的资源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从而成为适应国家民族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江.当代艺术教育刍谈[J].美术观察,2001,(9).
[2]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1994,(2).
[3]杨明明.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青海师专学报,2001,(4).
[4][美]吉尔雷格.孙维峰,译.今天他们教艺术系学生什么?[J].美术观察,2003,(6).
[5]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