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做慈善的动力是什么?难道慈善只是富人们的表演,那么它显得太过遥不可及了。慈善是人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它所秉持的其中一个理念便是平等互助,如果不能够做到起码的平等,那么这样的捐助只能让很多受助者为难。
【关键词】:慈善;网络;捐款;创新
两年前,名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的募捐活动风靡全球,该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然后该参与者点名邀请其他人共同参与,被点名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病人群体捐出100美元。该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渐冻人”群体,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从慈善行动角度看,“冰桶挑战”带来的复制效应极其惊人,参与者数以百万计,募捐数额较前年同期增长了近36倍。慈善的募捐模式一直是多元的,为何“冰桶挑战”却能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对于慈善捐款来说,这个活动有着极强的示范效果。首先,名人效应催化发展,名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影响力参与慈善活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此次“冰桶挑战”活动中,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科比·布莱恩特、刘德华、雷军等广涉商界、娱乐界、体育界众多领域且影响力极高的名人,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渠道的通达性将公众视野聚焦到了“渐冻人”群体身上。另外,参与的低门槛也帮助募捐活动达到了爆炸性的影响。“视频+冰水”即可达到挑战条件,当然敢于透心凉的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十多秒的时间成本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不过,“冰桶挑战”的活动最让人称道的是,在明确的慈善主题背后带给了人们快乐。这样的活动确实是一种慈善创新,相比于参加慈善倡议,参加慈善马拉松比赛这样的传统慈善活动,“冰桶挑战”着实带给了人们新鲜感。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游戏,也可以当作慈善,鼓励但不强制的理念正契合了慈善捐赠的原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慈善的目的,何尝不让人快乐?“冰桶挑战”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理念——与其贩卖悲情,不如创造快乐。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最美癌症女孩”、“最美癌症妈妈”等群体,他们在病魔面前,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着乐观与自信的心态,就是这样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了广大爱心人士,他们没有将募捐做到悲情,而是带给了其他人面对困难时的应有的“正能量”。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太多的募捐场景,好像这些场景中都必不可少一些悲情的故事,仿佛没有眼泪和悲伤,这样的募捐就不够完美,以至于给大家一个错觉,募捐与苦难相伴。曾也有报道指出,这种慈善形成了强烈的人际反差,一道深深的鸿沟隔开了捐赠者与接受者,一方是站在天堂的优越者,一方是困苦于地狱的接受者,一方是同情者,一方是被同情者,这样难免会让一些人感到有施舍的意味在其中。这不禁让人问起,人们做慈善的动力是什么?难道慈善只是富人们的表演,那么它显得太过遥不可及了。慈善是人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它所秉持的其中一个理念便是平等互助,如果不能够做到起码的平等,那么这样的捐助只能让很多受助者为难。
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的捐赠者关注到了更多的困苦者,他们不再是仅仅看到这些困苦者缺少物质帮助,他们也看到了这些群体需要精神慰藉。同时,互联网中的平等基因也正在改变着传统慈善的规则,“冰桶挑战”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应用,这些“冰桶挑战”的名人不是作为标榜者而是参与者参与其中,没有丝毫的不平等在里面。想必那些“渐冻人”群体一生饱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折磨,与其因为怜悯而帮助他们,不如无差别、乐观的支持他们,“冰桶挑战”告诉了世界上所有被病痛折磨的人,某些情况下,强大的心理比健康更为重要。也同时告诉这个社会,很多人需要帮助,但社会不应再以展示他们的苦难的方式,来赢得帮助。
未来慈善的开展模式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于“冰桶挑战”这种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吸引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活动,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这很大程度上启示我们:一,用创意带动公益,让慈善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劝捐不再合时宜,如何吸引公众关注慈善和投身慈善事业,也成为慈善领域必须面对的课题。国内目前也有许多创意新颖的项目,例如:“行善App”,在手机上打开这个带有记步功能的APP,一般每行走1000步,就能指定某合作企业为某公益项目筹1元钱,或者兑换其他的物质捐赠。类似于这样的慈善项目是现在市场化的需求,公众需要这样的项目为他们的捐赠之余带来额外的游戏快乐感。但总体而言,中国慈善界的创意慈善活动仍需在模仿或者复制欧美成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的创造出自己的慈善创意营销模式。二,宣传与倡导,悲情并不是慈善的主流。当社会号召公众关注弱势群体,鼓励大家投身慈善事业的“正能量”潮流时,也应关注慈善行动的性质,是选择悲情还是快乐?悲情绝不是慈善的主流,慈善需要快乐,这需要社会的宣传与倡导,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给予弱势群体帮助,这种方式更强调为弱势群体的赋权增能,更加尊重弱势群体的接受度和感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慈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三,快乐慈善也可以很小众。“冰桶挑战”风靡全球得益于明星效应和网络媒体的运用,普通公民通过互联网纷纷效仿,ALS与冰桶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需要指出的是,快乐慈善并非必须全民行动,也并非必须通过明星的影响力达到大家关注的目的,我们可以做的很小众,更多的小众慈善也可以聚合成社会的大慈善。
作家王小波说过“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这或许能够说明大家致力于慈善事业是“利他”与“利己”的结合,正是这种价值观的指引,这个社会才得以是一个文明社会。慈善事业需要做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加是精神上的支持,快乐慈善显然能够提供困难群体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帮助,将困苦带来的悲痛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演绎,快乐慈善更能够激起公众的反响。总之,做慈善我们大可不必宣传不幸,博得同情不如得到支持,慈善之路漫漫,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将慈善以快乐方式在民众中传播。(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EleanorGoldberg,祝莉丽(译).来,认识一下ALS“冰桶挑战赛”的发起者[J].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2014, (11): 32-35
[2]林薇. 自媒体环境下微公益传播解读--以“ALS冰桶挑战”为例[J]. 视听, 2015, (10): 135-136
[3]杨凯, 刘晓露, 林坚洪, 成曦, 郭强, 刘建国. “冰桶挑战”诱导的社交网络演化分析[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16, (2): 90-96
[4]廖佳. “关注”与“争议”: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公益传播研究[D]. 河南:鄭州大学, 2015.
[5]戴世富,张莹. 移动社交时代公益活动的娱乐化传播--以“冰桶挑战”为例[J]. 今传媒(学术版), 2015, (1): 10-12
[6]陈琴. 冰桶挑战溅出的水花[J]. 新理財-政府理财, 2014, (9): 245-247
作者简介:朱灵(1991.7~),女,山西河津,西北大学,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关键词】:慈善;网络;捐款;创新
两年前,名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的募捐活动风靡全球,该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然后该参与者点名邀请其他人共同参与,被点名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病人群体捐出100美元。该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渐冻人”群体,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从慈善行动角度看,“冰桶挑战”带来的复制效应极其惊人,参与者数以百万计,募捐数额较前年同期增长了近36倍。慈善的募捐模式一直是多元的,为何“冰桶挑战”却能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对于慈善捐款来说,这个活动有着极强的示范效果。首先,名人效应催化发展,名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影响力参与慈善活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此次“冰桶挑战”活动中,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科比·布莱恩特、刘德华、雷军等广涉商界、娱乐界、体育界众多领域且影响力极高的名人,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渠道的通达性将公众视野聚焦到了“渐冻人”群体身上。另外,参与的低门槛也帮助募捐活动达到了爆炸性的影响。“视频+冰水”即可达到挑战条件,当然敢于透心凉的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十多秒的时间成本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不过,“冰桶挑战”的活动最让人称道的是,在明确的慈善主题背后带给了人们快乐。这样的活动确实是一种慈善创新,相比于参加慈善倡议,参加慈善马拉松比赛这样的传统慈善活动,“冰桶挑战”着实带给了人们新鲜感。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游戏,也可以当作慈善,鼓励但不强制的理念正契合了慈善捐赠的原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慈善的目的,何尝不让人快乐?“冰桶挑战”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理念——与其贩卖悲情,不如创造快乐。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最美癌症女孩”、“最美癌症妈妈”等群体,他们在病魔面前,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着乐观与自信的心态,就是这样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了广大爱心人士,他们没有将募捐做到悲情,而是带给了其他人面对困难时的应有的“正能量”。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太多的募捐场景,好像这些场景中都必不可少一些悲情的故事,仿佛没有眼泪和悲伤,这样的募捐就不够完美,以至于给大家一个错觉,募捐与苦难相伴。曾也有报道指出,这种慈善形成了强烈的人际反差,一道深深的鸿沟隔开了捐赠者与接受者,一方是站在天堂的优越者,一方是困苦于地狱的接受者,一方是同情者,一方是被同情者,这样难免会让一些人感到有施舍的意味在其中。这不禁让人问起,人们做慈善的动力是什么?难道慈善只是富人们的表演,那么它显得太过遥不可及了。慈善是人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它所秉持的其中一个理念便是平等互助,如果不能够做到起码的平等,那么这样的捐助只能让很多受助者为难。
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的捐赠者关注到了更多的困苦者,他们不再是仅仅看到这些困苦者缺少物质帮助,他们也看到了这些群体需要精神慰藉。同时,互联网中的平等基因也正在改变着传统慈善的规则,“冰桶挑战”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应用,这些“冰桶挑战”的名人不是作为标榜者而是参与者参与其中,没有丝毫的不平等在里面。想必那些“渐冻人”群体一生饱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折磨,与其因为怜悯而帮助他们,不如无差别、乐观的支持他们,“冰桶挑战”告诉了世界上所有被病痛折磨的人,某些情况下,强大的心理比健康更为重要。也同时告诉这个社会,很多人需要帮助,但社会不应再以展示他们的苦难的方式,来赢得帮助。
未来慈善的开展模式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于“冰桶挑战”这种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吸引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活动,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这很大程度上启示我们:一,用创意带动公益,让慈善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劝捐不再合时宜,如何吸引公众关注慈善和投身慈善事业,也成为慈善领域必须面对的课题。国内目前也有许多创意新颖的项目,例如:“行善App”,在手机上打开这个带有记步功能的APP,一般每行走1000步,就能指定某合作企业为某公益项目筹1元钱,或者兑换其他的物质捐赠。类似于这样的慈善项目是现在市场化的需求,公众需要这样的项目为他们的捐赠之余带来额外的游戏快乐感。但总体而言,中国慈善界的创意慈善活动仍需在模仿或者复制欧美成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的创造出自己的慈善创意营销模式。二,宣传与倡导,悲情并不是慈善的主流。当社会号召公众关注弱势群体,鼓励大家投身慈善事业的“正能量”潮流时,也应关注慈善行动的性质,是选择悲情还是快乐?悲情绝不是慈善的主流,慈善需要快乐,这需要社会的宣传与倡导,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给予弱势群体帮助,这种方式更强调为弱势群体的赋权增能,更加尊重弱势群体的接受度和感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慈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三,快乐慈善也可以很小众。“冰桶挑战”风靡全球得益于明星效应和网络媒体的运用,普通公民通过互联网纷纷效仿,ALS与冰桶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需要指出的是,快乐慈善并非必须全民行动,也并非必须通过明星的影响力达到大家关注的目的,我们可以做的很小众,更多的小众慈善也可以聚合成社会的大慈善。
作家王小波说过“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这或许能够说明大家致力于慈善事业是“利他”与“利己”的结合,正是这种价值观的指引,这个社会才得以是一个文明社会。慈善事业需要做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加是精神上的支持,快乐慈善显然能够提供困难群体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帮助,将困苦带来的悲痛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演绎,快乐慈善更能够激起公众的反响。总之,做慈善我们大可不必宣传不幸,博得同情不如得到支持,慈善之路漫漫,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将慈善以快乐方式在民众中传播。(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EleanorGoldberg,祝莉丽(译).来,认识一下ALS“冰桶挑战赛”的发起者[J].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2014, (11): 32-35
[2]林薇. 自媒体环境下微公益传播解读--以“ALS冰桶挑战”为例[J]. 视听, 2015, (10): 135-136
[3]杨凯, 刘晓露, 林坚洪, 成曦, 郭强, 刘建国. “冰桶挑战”诱导的社交网络演化分析[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16, (2): 90-96
[4]廖佳. “关注”与“争议”: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公益传播研究[D]. 河南:鄭州大学, 2015.
[5]戴世富,张莹. 移动社交时代公益活动的娱乐化传播--以“冰桶挑战”为例[J]. 今传媒(学术版), 2015, (1): 10-12
[6]陈琴. 冰桶挑战溅出的水花[J]. 新理財-政府理财, 2014, (9): 245-247
作者简介:朱灵(1991.7~),女,山西河津,西北大学,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