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职业技术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对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本文就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的角度和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作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应是以管理实施技术知识为主导框架,其他知识作为基础和辅助的教育,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人才;这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用存量知识中的理论与方法,完成管理项目的开发及实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代写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1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1.2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
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1.3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2.1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代写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2.2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3.开展“订单式”教育
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订单式教学班开设的课程分两部分,一是校内理论及实践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四类共32门;二是企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课、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三类,实践教学项目也作了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模拟实习、卖场实习等。校企双方分阶段对该班学生进行考核,实行“滚动淘孤”,非“预备班”的学生中品学兼优者,经过学校推荐,企业考核,经双方认可再补进来,原则上保持该班30人不变。订单式教育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資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该方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管理层的紧密结合,促使学校随时关注着科技和管理发展的前沿动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又丰富了老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为案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有些项目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更高的职业环境。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应是以管理实施技术知识为主导框架,其他知识作为基础和辅助的教育,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人才;这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用存量知识中的理论与方法,完成管理项目的开发及实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代写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1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1.2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
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1.3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2.1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代写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2.2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3.开展“订单式”教育
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订单式教学班开设的课程分两部分,一是校内理论及实践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四类共32门;二是企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课、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三类,实践教学项目也作了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模拟实习、卖场实习等。校企双方分阶段对该班学生进行考核,实行“滚动淘孤”,非“预备班”的学生中品学兼优者,经过学校推荐,企业考核,经双方认可再补进来,原则上保持该班30人不变。订单式教育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資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该方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管理层的紧密结合,促使学校随时关注着科技和管理发展的前沿动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又丰富了老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为案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有些项目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更高的职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