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美学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a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雨中的猫》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代表作之一,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对美国夫妇游历异乡时所发生的一件小事。以“冰山原则”著称的海明威赋予了这篇小说多重象征意义,暗示了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思想。从暗示的美学——象征的视角分析,该小说被重点描述了三重意象:猫、天气、景物。这三个具象性的事物其实被赋予了生动而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巧妙地实现了象征的“暗示的美学”特点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雨中的猫》;象征意义;暗示的美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230-02
  引言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描述了一对美国年轻夫妇,在雨季的时候来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度假,由于大雨滂沱,他们只好留宿在旅店里,丈夫躺在床上看书,妻子则在窗户边眺望风景,无意中发现一只蜷缩的猫躲在一张露天的绿色桌子下面。妻子决定把那只猫抱回房间,可是当她出去时,猫却消失了。妻子失望地回到房间,此时,侍女敲门,一只猫依偎在她的怀里,并说:这只猫是旅店老板送给太太的。小说即以妻子经历发现猫,找猫,又见猫为主线。故事虽简洁淳朴,但是出现了多重象征意义。暗示是象征最突出的特征。马拉美认为,“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一点一滴地去复活一件东西,从而展示出一种精神状态,或者选择一件东西,通过一连串疑难的解答去揭示其中的精神状态:必须充分发挥构成象征的这种神秘作用。”因此,象征的主旨不能和盘托出,而应该一点一滴地暗示。向来坚持“冰山原则”的海明威在小说《雨中的猫》中将象征的这种暗示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出现的“雨中的猫”、“变化的天气”和出现的“多重景物”都暗示了多重特殊的象征意义,暗示了女性意识的挣扎和觉醒,同时也揭示了战后美国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迷茫,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美国人的精神状况及人类命运的担忧。
  一、雨中的“猫”
  猫是东西方国家备受人们宠爱的动物,由于其身上有许多与女性相似的特质,多被用来比喻女性,在文学上更是被广泛地赋予了象征女性的意义。该小说从头至尾都以“猫”为线索,牵引着女主人公的思想起伏,从发现猫,到寻找猫,到得到猫,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却隐藏着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在情节的推动下得意苏醒。小说主要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角度,展现发现猫,寻找猫,得到猫的三个场景。“那个美国太太站在窗边眺望,外边,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水淋淌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拼命要把身子缩紧,不让雨水滴着。”这是那对美国夫妇来到旅馆,妻子第一次看到雨中的猫正在躲雨的场景。在恶劣的环境下,猫表现得很无助,害怕受到雨水带来的伤害,正如女性在父权制的婚姻生活中的无助、脆弱,因此在被发现的那一刻,女主人公与其产生了共鸣。然而,猫虽然无力,她也试图采取措施—避雨,“蜷缩”、“拼命把身子缩紧”,与恶劣的环境反抗,从而保护自己,这可能正暗示了妻子精神上的困惑与挣扎,暗示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企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话语。再者,“她由侍女撑着伞遮住她,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的窗底下。桌子就在那儿,在雨里给淋成鲜绿色,可是,那只猫不见了。”描述了妻子想要拥有那只猫,想要保护那只猫而去雨中寻找猫的场景,急切而焦虑的心境暗示了渴望通过这只猫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寻猫即是在寻找自己的存在。然而丈夫对此却表现冷漠,“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他枕着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躺在床脚下那儿”,丝毫不关心妻子的需求和心情。妻子对猫的渴望和丈夫的冷漠表现赋予了猫更深的象征。这里,“猫”可能象征着妻子想要得到的、保护的、拥有的食物,是一种被关心和重视的感觉;可以是对摆脱孤独、找到精神寄托的希望;也可以是妻子对孩子的渴望,希望满足自己女性母爱的感觉。最后,猫再现,“那个侍女站在门口,她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卜笃放了下来。”这出现在故事的结尾,正当妻子陷入诉求无门的绝境时,旅店老板派侍者将那只猫送进房间来了。但小说特别地强调了侍女怀中抱的是一只“大玳瑁猫”,是不是先前那一只“雨中的猫”就成了不解之谜,猫的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女人最后得到的猫可能不是她苦苦寻找、想要得到的那只猫,暗示着她最后还是无力摆脱不和谐的婚姻,无力摆脱男人的控制与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无法获得想要的自由自主。在这里,旅店老板作为一种文化束缚的象征,再次剥夺妻子争取突破自由的机会。
  小说情节简单,“猫”出现的三个场景通过人物的反应刻画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暗示了女权主义思想解放中女性解放的迷茫。这里的暗示使小说更深刻富有内涵,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研究性以及美学性。
  二、变化的天气
  小说通篇短小,但在故事展开前就呈现了一幅画面感丰富的场景,其中天气的变化尤为明显。天气晴好的时候与下雨的时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被设下了意蕴深刻的暗示。“天气好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棕榈树那种长势,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种鲜艳的色彩。”这句话是对美丽如画的公园景色的描写,美丽、浪漫暗示或预示了妻子对幸福、完整的爱情、婚姻的向往。“天正在下雨。雨水打棕榈树滴下来。石子路上有一潭潭的积水。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这些字句描写了阴郁、空荡的景象,象征了丈夫对妻子阴郁、冷淡的态度或心理,和妻子的失望和空虚。前后天气的变化明显而深刻。开篇之所以被赋予了这么多文字来描写天气,是作者有意地铺垫,借景拖情。结合当时的一战背景及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这些变化很可能就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变化。第一,从大环境方面,这些变化象征着一战前后的美国。一开始展现出的美丽风景象征了美国当时相对繁华的社会经济。美国虽然在一战中获利于战争工业,可国力的膨胀并没有给年轻的一代带来玫瑰色的黎明。第二,令人心旷神怡的海滨突然变成了雨水滚滚的空荡荡的地方,给整部小说绘上了凄冷的色彩,象征着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由浪漫和谐变得冷漠阴郁;也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原先的浪漫美好的期望全化为了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空无、凄凉的感觉。第三,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还象征了海明威那一代人的经历变化。他们原本信仰民主、自由,怀着崇高的理想投身到大战中去。可欧洲残酷的现实使他们明白自己受了骗,看到在战争中人是渺小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死亡离自己近在咫尺。因此,在失去精神乐园后他们迷惘、失望、悲观。   小说中的天气变化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气氛,以美学中暗示的方式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与故事本身和作者自身的主张相互呼应、衬托,充分体现了美学中象征的暗示特点的的张力。
  三、多重的景物
  小说的故事情节里除了整体天气的渲染,还出现了各具代表性的具体的景物,也表达了相应的主题思想。“战争纪念碑是用青铜制成的,在雨中闪闪发光。”纪念碑是为纪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会马上让人想到死亡,这里象征着主人公婚姻要走到尽头。雨中青铜制的纪念碑坚硬、冰冷,象征丈夫的冷漠无情。“青铜”和“雨”又象征丈夫的强势和妻子的弱势,暗示着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当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其带给人们的悲哀。其次,故事中出现的“汽车”的意象也尤为深刻:“停在战争纪念碑旁边上的汽车都开走了。” “汽车”象征女主人公的美好憧憬,也可以象征海明威那一代人战前的热情和理想,而“汽车”的开走却带走了一切,也代表着一切的消失与结束,留下的只是人的空虚和迷惘,孤独与绝望。此外,小说中出现的“海”也寓意深刻。“面海的二楼”、“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中都有海的影子,大海宽广无垠,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盼,面对着海的人们自然也有很多的向往,也便暗示了女主人公向往浪漫,向往自由。但是,“海”并非一直太平,它也隐患着各种危险,雨天里“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了过来,又顺着海滩滑过去,再过一会儿,又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这同时也暗示着希望并非都会实现,也象征着女主人公对自由和和谐婚姻的追求面临着重重危机与考验,里面充斥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注定了她的不确定的命运,进一步推动了主题的阐释。再者,故事结尾出现的最后一个景物是“灯”:“广场上已经上灯了”。这说明时间已经由白天转入黑夜,这对夫妻在彼此的冷漠和不解中走过了一天。黑夜漫长,暗示着他们的关系也将经历更加漫长的黑暗和不确定,同时妻子力求改变他们的关系也将经历更加漫长的黑暗而不确定,同时妻子力求改变的愿望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由此可见,小说中处处有暗示,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景物都不是凭空捏来,而是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充分了揭示了小说丰富的主题思想,充满了含蓄美、暗示美。
  结语
  《雨中的猫》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对话直白,但却寓意深刻。小说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其中,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主要聚焦于三重意象:雨中的“猫”、变化的天气、多重的景物。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发现猫、寻找猫、得到猫的三个场景,分析了猫所暗示的象征意义。发现“猫”象征着女主人公想要得到的事物,是一种被关心的感觉,也象征着她摆脱孤独,找到精神寄托的东西,还象征着她对孩子的渴望;变化的天气则分别暗示了一战前后的美国,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海明威那一代人的经历变化;最后的多重场景的精彩描绘也暗示了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女主人公的追求与夙愿以及愿望的这种不确定性。由此得出,暗示,作为美学中象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部小说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有效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因此,暗示的美学——象征很有力地丰富了小说《雨中的猫》的含蓄美,突显了故事的张力。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西方文艺理论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 赵莲月.无尽的迷惘——《雨中的猫》主题解析[J].山花,2010,(6).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王 佳]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中国医院当前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具体的体系、方法、流程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以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建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这是实现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防控;内控关键点;审计监督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
期刊
摘 要: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各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当前各高校在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科学设计入学教育体系的对策,并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72-02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
期刊
摘 要:老年大学教育同普通大学教育有许多不同。因此,阐述了我国老年大学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新型老年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老年大学办学宗旨和新型老年大学应该在教学上创新的一些建议,希望新型老年大学能在教育实践中帮助老年学员实现全面发展,进而提高老年学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  关键词:老年大学教育;新型老年大学;办学宗旨;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昆明市正加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进程,需要加快建设满足发展需求的高、精、尖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市制约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分别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发展任务和建立多元化投资制度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专题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是对这一途径的深度探索。所谓“一”,即各专题总体上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有“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始终;所谓“二”,即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三”,即依托网络平台,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不足的问题,原因包括:教师对行业企业运作不熟悉,研究能力薄弱;教师热情不高,缺乏社会服务意识;社会对高职院校认识不足导致其对高职院校的服务需求不足等。通过课程建设,能提升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也能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外贸跟单操作》课程建设为例,指出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
期刊
摘 要:顶岗实习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多年顶岗实习实践经验,构建了从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和机制保障四个方面构建校企互动的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83-02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
期刊
摘 要:河南省养老服务市场供不应求,急需民间资本助力,然而,民间资本投入养老市场存在投资领域狭窄、资本规模小、服务队伍不稳定等困境。因此,提出政府财政养老服务投入长效化、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广泛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资本;养老市场;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200-02  一、民间资本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热潮,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政府、相关机构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但通过对长沙市部分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仍存在投融资难、政策落实不够、大学生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健康成长。只有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有效可实施的具体解决办法,大学生的创业才能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投融资;长沙市  
期刊
摘 要:开发运用当今时代的优质道德资源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要求。我国当今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优质道德资源,如道德环境资源和榜样人物资源等。我们要善于挖掘、开发,将其整合嵌入到“基础课”教材各章节内容中去,并有效运用于“基础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关键词:当代;优质;道德资源;“基础课”;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