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因其独有的特点和特殊性,使得教学手段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证实理论的存在,学生不但要动脑更要动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创立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组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94-01
信息技术教学因其独有的特点和特殊性,使得教学手段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证实理论的存在。学生不但要动脑更要动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创立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此,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的不同而采用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准备阶段
在每个学期初,结合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成立学习合作小组。因多种因素,不可能在操作课中让每位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这就要求每三至四位学生组成一组,根据其操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兴趣爱好的不同而采取互补的方式分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理解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组员间互相配合。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但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点评,针对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反复研究,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互动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采取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边讲一边演示。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令学生频繁提问,教师难以及时响应,大部分学生会处于“失助”状态,这时,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互助既能解燃眉之急又加强了协作,组员间的优势互补,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做为总指挥的教师,也能游刃有余地掌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也能及时发现所授课程的难点和精点之处。我们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好指导、教学的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任务”,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
三、点评阶段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教师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协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对各组进行点评,展示优秀作品,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我们也可根据课题内容和实际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为防止其在下次上课时忘记此次课程所讲内容,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出重点难点记在笔记上,让学生在课下亦能简单回想起老师所演示和自己所操作的过程,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的创新是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因地制宜,采用这种分组教学模式,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信息技术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组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94-01
信息技术教学因其独有的特点和特殊性,使得教学手段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证实理论的存在。学生不但要动脑更要动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创立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此,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的不同而采用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准备阶段
在每个学期初,结合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成立学习合作小组。因多种因素,不可能在操作课中让每位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这就要求每三至四位学生组成一组,根据其操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兴趣爱好的不同而采取互补的方式分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理解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组员间互相配合。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但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点评,针对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反复研究,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互动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采取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边讲一边演示。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令学生频繁提问,教师难以及时响应,大部分学生会处于“失助”状态,这时,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互助既能解燃眉之急又加强了协作,组员间的优势互补,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做为总指挥的教师,也能游刃有余地掌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也能及时发现所授课程的难点和精点之处。我们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好指导、教学的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任务”,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
三、点评阶段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教师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协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对各组进行点评,展示优秀作品,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我们也可根据课题内容和实际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为防止其在下次上课时忘记此次课程所讲内容,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出重点难点记在笔记上,让学生在课下亦能简单回想起老师所演示和自己所操作的过程,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的创新是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因地制宜,采用这种分组教学模式,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信息技术的知识海洋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