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使用自制护理记录单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疼痛、药液渗出、硬结肿胀、皮下出血及出血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在我科住院病人50例为对照组,对注射部位不作要求,采取传统注射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病人50例为实验组,采取脐周注射部位轮换法及Z路径提捏注射法进行注射。每组400例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结果:实验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自制护理记录单可提高临床护士依从性,利于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管理,有效减少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护理记录单;皮下注射;不良反应
临床上缺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统一操作流程及标准,注射部位随意性大,注射方法不一致,注射部位疼痛、皮下出血率高、出血面积大是常见的不良反应。鉴于以上问题,自制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9月—2014年2月选择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42例,心肌梗死8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为50—84岁,平均年龄66.3岁。从2014年3月—2014年8月选择5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44例,心肌梗死6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为 46—87岁,平均年龄67.5岁。每组注射400例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对象均为我科住院病人,且满足以下条件:无肝素过敏,血小板、凝血六项均在正常范围,排除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注射部位皮肤无炎症、破损、瘢痕、皮癣,避开腹部疝。
1.2材料
1.2.1 药品 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4100u/0.4ml自配注射器)。
1.2.2 物品 自制“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皮下注射用物。
1.3 方法 对照组:⑴部位选择:注射部位未做任何规定。⑵注射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注射:注射前排净注射器中空气,消毒皮肤后紧绷皮肤,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成30°-40°刺入,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慢慢注入,注射完毕后取无菌棉签按压3分钟。
实验组:⑴部位选择:一律选择腹部皮下注射。⑵注射部位划分及注射顺序:见图1.。⑶注射方法:①排气时注射器内留有0.1ml空气[2]。②常规皮肤消毒后,嘱助手(或患者)一手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将皮肤及皮下组织推移1-2cm,食指与拇指将侧移皮肤捏起。再次消毒皱褶顶端皮肤,注射器针尖垂直向下,将空气弹至活塞顶端,在皱褶顶端垂直进针约1cm,回抽无回血后缓慢匀速推注药液,推注时间为10秒,完毕后停留10秒钟[2],快速拔出针头同时嘱助手松手,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使针道闭锁成“Z”字型,用干棉签轻柔按压进针部位3分钟。⑷护理: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大小便颜色等,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师。
1.4 观察及评价标准【3】-【4】:见图1.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9.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并进行检验。
2 结果
实验结果具体内容见表(1-3)
图1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
不良反应观察及评价:①按压针眼3-5秒后观察局部有无药液外渗;②注射30分钟内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采取口述疼痛程度分级评分法将疼痛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微痛,2级中度疼痛,3级重度疼痛,4级剧痛,不能忍受。③注射后12小时内评估注射局部情况,观察局部肿胀、硬结、出血,用直尺测量皮下出血的直径直径(最长直径+最短直径的平均值)。皮下出血直径≤0.5cm为轻度出血,直径>1cm为中度出血,直径>2cm为重度出血。其中①②项由注射者填写,③项由观察者填写并签名。
表1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疼痛的比较(例次,℅)
两组之间注射局部疼痛的比较:x2=22.279 P=0.000
表2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药液外渗、硬结与肿胀的比较(例次,℅)
两组之间注射局部药液外渗、硬结与肿胀的比较:x2=57.636 P=0.000
表3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的比较(例次,℅)
两组之间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的比较:x2=32.744 P=0.000
3 讨论
自制护理记录单的应用,明显减少了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的不良反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依从性。在对照组的观察中因个人经验及患者意愿选择注射部位的随意性大,选择部位有上臂外侧、臀部、腹部,注射方法不统一,注射部位无计划轮换。而实验组因为使用了护理记录单,每次注射部位、注射者、不良反应都有记录,能做到统一腹部注射及轮换注射。临床护理人员的依从性的提高,能有效提高注射质量。
减少了对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影响。对照组因注射部位不固定,多选择了上臂外侧及臀部注射,而这两个部位脂肪层较薄,皮下组织少,注射时容易误入肌层,刺激末梢神经,增加疼痛感,药液渗入毛细血管引起瘀斑或血肿[3]。实验组改良了任洁[5]的腹部注射部位轮换法,腹部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脐周脂肪层较厚,组织疏松,利用药物吸收,同时不利于误入肌层引起出血[6]-[7];加之黄凤仙等人[3]的Z路径提捏注射法,有利于药液扩散吸收,减少针尖刺入毛细血管及肌层的机会。实验组自制护理记录单的应用,加强了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管理,因而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注射局部的不良反应。
4.小结
经以上实验证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的临床应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文彩,翁爱丽,赵友芬.低分子肝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护理 [J].中外医疗,2009,28(20):57.
[2] 黄风仙等.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技术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9):57.
[4] 赵柳华.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6-8.
[5] 任洁.低分子肝素的最佳注射方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1399.
[6] 吴怀英等.低分子注射方法及部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53
[7] 刘世岭等.低分子肝素钙并发皮下出血4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03,14(3):177-178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护理记录单;皮下注射;不良反应
临床上缺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统一操作流程及标准,注射部位随意性大,注射方法不一致,注射部位疼痛、皮下出血率高、出血面积大是常见的不良反应。鉴于以上问题,自制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9月—2014年2月选择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42例,心肌梗死8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为50—84岁,平均年龄66.3岁。从2014年3月—2014年8月选择5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44例,心肌梗死6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为 46—87岁,平均年龄67.5岁。每组注射400例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对象均为我科住院病人,且满足以下条件:无肝素过敏,血小板、凝血六项均在正常范围,排除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注射部位皮肤无炎症、破损、瘢痕、皮癣,避开腹部疝。
1.2材料
1.2.1 药品 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4100u/0.4ml自配注射器)。
1.2.2 物品 自制“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皮下注射用物。
1.3 方法 对照组:⑴部位选择:注射部位未做任何规定。⑵注射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注射:注射前排净注射器中空气,消毒皮肤后紧绷皮肤,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成30°-40°刺入,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慢慢注入,注射完毕后取无菌棉签按压3分钟。
实验组:⑴部位选择:一律选择腹部皮下注射。⑵注射部位划分及注射顺序:见图1.。⑶注射方法:①排气时注射器内留有0.1ml空气[2]。②常规皮肤消毒后,嘱助手(或患者)一手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将皮肤及皮下组织推移1-2cm,食指与拇指将侧移皮肤捏起。再次消毒皱褶顶端皮肤,注射器针尖垂直向下,将空气弹至活塞顶端,在皱褶顶端垂直进针约1cm,回抽无回血后缓慢匀速推注药液,推注时间为10秒,完毕后停留10秒钟[2],快速拔出针头同时嘱助手松手,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使针道闭锁成“Z”字型,用干棉签轻柔按压进针部位3分钟。⑷护理: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大小便颜色等,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师。
1.4 观察及评价标准【3】-【4】:见图1.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9.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并进行检验。
2 结果
实验结果具体内容见表(1-3)
图1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
不良反应观察及评价:①按压针眼3-5秒后观察局部有无药液外渗;②注射30分钟内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采取口述疼痛程度分级评分法将疼痛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微痛,2级中度疼痛,3级重度疼痛,4级剧痛,不能忍受。③注射后12小时内评估注射局部情况,观察局部肿胀、硬结、出血,用直尺测量皮下出血的直径直径(最长直径+最短直径的平均值)。皮下出血直径≤0.5cm为轻度出血,直径>1cm为中度出血,直径>2cm为重度出血。其中①②项由注射者填写,③项由观察者填写并签名。
表1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疼痛的比较(例次,℅)
两组之间注射局部疼痛的比较:x2=22.279 P=0.000
表2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药液外渗、硬结与肿胀的比较(例次,℅)
两组之间注射局部药液外渗、硬结与肿胀的比较:x2=57.636 P=0.000
表3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的比较(例次,℅)
两组之间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的比较:x2=32.744 P=0.000
3 讨论
自制护理记录单的应用,明显减少了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的不良反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依从性。在对照组的观察中因个人经验及患者意愿选择注射部位的随意性大,选择部位有上臂外侧、臀部、腹部,注射方法不统一,注射部位无计划轮换。而实验组因为使用了护理记录单,每次注射部位、注射者、不良反应都有记录,能做到统一腹部注射及轮换注射。临床护理人员的依从性的提高,能有效提高注射质量。
减少了对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影响。对照组因注射部位不固定,多选择了上臂外侧及臀部注射,而这两个部位脂肪层较薄,皮下组织少,注射时容易误入肌层,刺激末梢神经,增加疼痛感,药液渗入毛细血管引起瘀斑或血肿[3]。实验组改良了任洁[5]的腹部注射部位轮换法,腹部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脐周脂肪层较厚,组织疏松,利用药物吸收,同时不利于误入肌层引起出血[6]-[7];加之黄凤仙等人[3]的Z路径提捏注射法,有利于药液扩散吸收,减少针尖刺入毛细血管及肌层的机会。实验组自制护理记录单的应用,加强了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管理,因而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注射局部的不良反应。
4.小结
经以上实验证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护理记录单”的临床应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文彩,翁爱丽,赵友芬.低分子肝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护理 [J].中外医疗,2009,28(20):57.
[2] 黄风仙等.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技术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9):57.
[4] 赵柳华.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6-8.
[5] 任洁.低分子肝素的最佳注射方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1399.
[6] 吴怀英等.低分子注射方法及部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53
[7] 刘世岭等.低分子肝素钙并发皮下出血4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03,14(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