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谈颜色词的模糊来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bid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当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棱镜后的白屏上便呈有一条彩色的光带。这种由光的反射和透过的情况不同而呈现的各种颜色,科学家称之为“色彩”,把物象固定的各种色彩叫“颜色”。但在一般人眼里,“色彩”也是“颜色”,“颜色”包括“色彩”。在现实世界里,颜色品种之多,多到难以细数。单是“红”,就有大红、朱红、紫红、绛红、血红、水红、绯红、粉红、银红、肉红、淡红、嫩红、鲜红、暗红、橘红、鹤顶红、胭脂红等等。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非常活跃,不仅使用频率相当高,而且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经调查,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以“红”作为第一个词素的词语就有“红茶”“红潮”等近100个,以“白”为第一词素的词语有“白皑皑”“白净”等近170个。要是加上像“嫣红”“又红又专”等处于其他位置构词的词语,其数量是非常可观的,在整部词典中所占的比重亦相当大。这些用来表示颜色的词语,叫做颜色词。
  但在对颜色词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发现:第一,英语中用green-eyed(绿眼睛的)表“嫉妒的”,而汉语却说“眼红”。第二,人们对同一事物使用的颜色词也不尽相同。如英国人在翻译古希腊作品时,对颜色词的翻译感到十分棘手。荷马在他的著作中用“葡萄酒色”形容大海的颜色,英国人对此无法理解。第三,同一语言内部,排除了民族心理、文化根基的障碍,对于颜色词的描述,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也很难有准确的定位。“红色”在汉族人心目中象征着热烈、欢乐和喜庆,是一种带来美感的色彩,这无可置疑。《红楼梦》中角色的穿着不少是红色的,如宝玉的大红箭袖、凤姐的桃红洒花袄、香菱的石榴红裙子、鸳鸯的水红绫子袄儿、黛玉的扬妃色绣花锦裙等等。但这种对于同色系的繁复划分,造成了文学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问题,试图从颜色词认知过程,来归总造成颜色词模糊性的诸因素。
  
  二、颜色的物理属性
  
  众所周知,客观世界实际并不存在颜色,而只存在各种光波。颜色是物体反射(或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除色盲外,人类观察颜色的视觉系统在生理上并无区别,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对颜色的感知和区别颜色的能力也没有区别。但出于认识的经济性考虑,语言中的颜色名称却十分有限。用单纯词表达的颜色不过几十种,如红、黄、绿、紫、黑、灰等;而绿色其实是蓝色和黄色的混合色;紫色是红和蓝合成的颜色。许多色彩用加修饰语的方式表达,如浅红、苹果绿等。更多的颜色则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是颜色色彩的数量极大,一方面是颜色词的数目有限,其结果必然是一个颜色词往往包括光谱上的很长一段距离。因此,颜色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另外,因为颜色构成一个连续统,因此有些介乎两种颜色(如,橙和红)之间的颜色很难判断它们究竟是什么,可以说光谱的连续性使得颜色词天生带有模糊的特质。
  产生颜色词模糊性的物理原因除了上面说到的两点之外,还同人的生理感观密切相关。如一块灰布,放在红布上呈青绿色,放在蓝布上呈黄色;当一灰色区域被明亮的绿色所包围时,看起来带有红色。可以说,在色彩的世界中,“眼见为实”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颜色词进行了划分。但客观实体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因为人类的范畴化或类型划分而消失,它们将继续保持在概念或语义范畴中。但对颜色词来说,模糊性并非纯粹是由物理属性来决定的,人类的认知在导致颜色词表义模糊性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颜色词的历时考证
  
  世界上各种语言中的颜色词数量不一,对光谱切分的粗细和位置也各不相同。1969年美国的柏林和凯以《表示颜色的基本词汇》一书,通过对近百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他们认为任何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不出十一个词的范围,并且形成如下的序列:黑、白>红>绿、黄>蓝>棕>紫、粉红、橙、灰。
  我们可从中国古代的辞书中对这一认知过程进行考证。上古卜辞金文因为主记占卜、战争或政事,所以使用的颜色词较少,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使用牲畜或赏赐物品)才会涉及颜色。但卜辞金文中表示红色的词较多,有“赤朱彤熏(为绛色)”,这说明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红色。成书于周秦之际的《尔雅》,在《释天》《释草》《释木》等篇零星谈到物体的颜色。如《释草》中的“赤苗、白苗”,《释木》中的“赤棠、白棠”。《尔雅》在颜色方面所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材料乃是若干早已死亡的专词。它们只是带颜色的物件,颜色词并没有被独立出来。直到公元100年许慎的《说文解字》才系统地搜罗了许多的颜色词。“白赤黄青玄”等都是部首,这些部里的字有许多就是颜色词。白部有11个,黑部有25个,赤部有8个,黄部有5个,玄部有3个,青部只有一个“青”是颜色词。从卜辞金文到《尔雅》再到《说文》为我们大致勾勒了颜色词的充实过程。
  早期颜色词基本上是单音节词。它的强调形式是“苍苍”“青青”等。后来人们感到使用某种事物的名称更可以表达具体细致的颜色,例如某种玉石,如碧、珊瑚等;某种羽禽,如孔雀、鹦鹉等。这种状物表色的颜色词至今十分常见,如苹果绿、玫瑰红、孔雀蓝等。在《说文》中,对于正色(赤黄青白黑)以外的各种颜色都用混合法来解释,如:“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也”。后来的许多颜色词恰好就是这样生成的,如紫红、绛紫等等。从重叠到状物再到复合,这些物色、色色相结合的造词方法,使得颜色词的数量激增,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中的形象,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但过于随意的发挥对汉语的颜色词的释义设置了屏障,也在客观上突显了颜色词表义的模糊性。这里举《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的一段描写为例:“贾母笑道:‘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色,一样就是银红的。’”在这儿,镶嵌在四字格里的词到底是什么颜色,恐怕也只有意会了。
  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的祖先不断丰富着对颜色词的认知。而这些颜色词流传至今,必然会造成体系的庞杂和表义的多重性。这正是颜色词模糊性特别是熟语中颜色词表义多变性的来源。
  
  四、现代汉语颜色词的共时分析
  
  根据颜色词的产生过程,我们大概可以把现代汉语颜色词的构词进行重新的整合,从而来探究现代汉语颜色词模糊性来源。根据颜色词性质的不同,可把它分为两大类:基本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
  基本颜色词是指本身就能用来表示事物颜色的颜色词。大致有如下的几种类型:
  第一类:红、黄、蓝、白、黑、绿、青、紫、靛、赤、朱、灰、褐、乌……
  第二类:赤红、紫红、紫绿、灰白、蓝黑、靛青、黄褐……
  第三类:大红、鲜绿、深褐、浅蓝、淡灰、嫩黄、暗紫、纯白……
  第四类:红色、黄色、绿色、彩色、紫红色、灰白色、浅绿色、靛青色……
  第五类:红彤彤,绿油油、黄灿灿、灰蒙蒙、白茫茫、黑漆漆……
  第一类基本颜色词是一些单音词,是最基本的颜色词,也是构成其它类型颜色词的基础。第二类颜色词是第一类的复合形式。第三类颜色词是以第一类颜色词为核心,加上一个修饰成分,使颜色的程度有差别。这类颜色词,除了加表示程度的词素,还可以加其他修饰性词素,如以“白”为中心成分构成的“洁白”“惨白”。第四类颜色词是由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的颜色词后附加一个“色”词素构成。第五类颜色词是由第一类颜色词后附叠音成分构成。此外,像“绿里带黄”“红得发紫”“黑中泛红”等,是词组形式的颜色词语。
  实物颜色词是指利用实物的颜色来表示颜色的颜色词。主要有下列三类:
  
  第一类:金色、银色、墨色、玉色、肉色、咖啡色、奶油色、玛瑙色、蔷薇色……
  第二类:棉白、石绿、土黄、桃红、鱼肚白、天蓝、玫瑰红、铁青……
  第三类:银白色、天蓝色、乳白色、金黄色、橘红色、草绿色……
  第一类实物颜色词由实物的名称后附“色”词素构成,以实物的颜色来表色。第二类实物颜色词是由实物的名称和体现该实物颜色的颜色词复合而成。如棉花的颜色是白的,“棉”加上棉花的颜色“白”,就构成“棉白”这个实物颜色词。第三类实物颜色词是由第二类的一些颜色词后附“色”词素构成。但不是所有的第二类颜色词都能构成第三类的。如“乳白”可构成“乳白色”,“雪白”则不能;“草绿”可以构成“草绿色”,“碧绿”则不行。
  除了上述的两大类,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些特殊情况。有的颜色词构词比较特殊,是动词加单音节颜色词构成的,如:漂白、烤蓝、烧黄、祭红、刷白。有的颜料来自海外,用汉语造词或译音,如阴丹士林;或音译兼意译,如凡拉明蓝。有的颜色词表示的颜色我们知道而这个词的意思和构词却不清楚,例如“藕荷”。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构词上的模糊来源。它首先表现在词素上。因为颜色本身就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占大多数的双音节词又常以某种具体的颜色名称或具有某种颜色的物体来复合命名,如葡萄绿和苹果绿。由于实物本身在自然界中的颜色就不是统一的、纯色的,这就为色彩的区分增加了难度。其次从构词法来看。颜色词除了单音节词以外,主要有三种基本结构形式:一类是联合式,如赤红、青灰;一类是偏正式,如大红、浅红;一类是附加式,如红彤彤、白皑皑。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构词法在颜色词模糊性上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以宁夏人民出版社章银泉先生所编著的《色彩描写词语例释》为语料库,对其从各家文章中所摘录的有关“白”义的语汇进行统计,共得词条107个。除去单音节词和以物拟色的如“白玉色”“葱白色”外,单纯从因修饰成分所造成的差异性上统计,偏正式如“皑白、纯白、惨白、斑白、寡白、皓白”等共计23处。这类词的前一词素意义已经虚化,对后一词素只起加深程度的作用,与自身不包含程度意义的词相比,较为明确。但与“雪白”“盐白”类相比,则较为抽象模糊。因为“雪”“盐”等还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可是“煞”“寡”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因而程度不易确定,模糊性较强。另一类附加式颜色词如“白皑皑”“白惨惨”“白苍苍”“白乎乎”等有15处。这类颜色词大多带有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有较强的描写作用,并且因为后缀没有实在的意义,所以表示的程度更不易确定。以上数据表明颜色词在构词上的活跃性,也使想从义素上对部分颜色词进行准确分析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五、颜色词的联想意义
  
  颜色词具有模糊性早被人们普遍接受,人们有争议的是颜色词模糊性的根源。在第二节中,对颜色词认知眼见为实的颠覆,使我们知道,色彩作为客体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的感知。这样,色彩的刺激反映就有了客体和主体两方面的内容。颜色词通过表达相应的色彩概念而把客体、色彩、主体三方面联系在一起,使颜色词不仅指称了色彩概念所表达的客体方面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色彩在人的主体方面所能引起的一切刺激反映特征。这一特征,又往往通过色彩的联觉而产生,它表现在颜色词语的意义内容方面,就构成了颜色词语的联想意义。由于色彩的联觉主要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联系,而感觉本身一般是游移不定的,它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此外,色彩的联觉还受到社会种种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生活方式、民族风情、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等。这样,以这种游移性和社会性为联觉基础而构成的联想意义,也就必然具有不同层次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相应的颜色词语,其联想意义可能是不同的。如“红色”在汉语中有“热烈、喜庆、欢乐、革命”的联想意义;在俄语中则有“美丽的、美好的、勇敢的、神圣的”等联想意义;在英语中却有“战争、流血、恐怖、淫荡”的联想意义。由此可见,联想意义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在语言学中被普遍提及,不再赘述。
  由于颜色词语的联想意义主要是一种精神观念或文化价值的体现,往往具有“双重意义性”。因而,颜色词语作为文化层次的符号,也被赋予了特定的价值——正与反、善与恶、褒与贬。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色彩本身也具有双重的特性。颜色词语承担“双重语义”不是偶然的。拿“黄色”一词来说,作为色彩,黄色一方面光感最强,给人以光明、灿烂、高贵、充满希望的联想;另一方面,黄色的波长短,不易分辨,有轻薄、软弱的特点,在光照下,常有失色的表现,因此,又给人以衰败、颓废、腐烂、酸涩的联想,而这些都包含于“黄色”一词的意义之中。所以,汉语中,既有“黄袍马褂”,也有“人老珠黄”,这两个“黄”的文化价值是相对立的。又如“白”,有表示“高洁、纯净”的“白雪公主”,也有表示“哀伤、反动”的“白色恐怖”;“黑”,既有表示“深沉、庄严”的“黑色的土地、黑旋风”,也有表示“悲哀、阴森”的“黑色幽默”;“绿”,既有表示“宁静、和平”的“绿色的希望”,又有表示“幼稚、嫉妒、厌恶”的“绿帽子”。“双重语义”是颜色词语作为一种文化层次的符号所具有的特殊价值的体现。它建立了人的主体世界、精神观念或文化价值与语言之间的特殊联系,有助于我们对语言作为“文化模式”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由于联想所造成的颜色词理解上的模糊性,主要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数是由民族、时代、政治上的差异所形成的。在母语的学习中容易被忽略,而归置于文化上的差异。但从对颜色词的认知过程来看,联想意义仍然是语言反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六、小结
  
  当人类睁开双眼去探索混沌的世界时,黑白已通过瞳孔在人脑中刻下了色彩。世界上各民族各种语言都有表示颜色的词语。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和色彩打交道,却时常在颜色词的海洋中撑不住舵盘。本文从对色彩的客体本质的认识,到对颜色词产生、丰富过程的梳理,再通过对现代汉语中颜色词的构词词素和词法的分析,最终走向了颜色词在联想意义上的把握。这一条脉络大致贯穿了人们对颜色词认知的全过程。对颜色词模糊因素的探究,决不是想以某些个“绝对的真理”对语言进行条分缕析。因为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使得“一切规则皆有例外”,“一切例外皆有规则”。于是探究的目的变得简单而具有现实意义,即以汉语为主体,对颜色词模糊性来源进行总体把握。
  
  参考书目:
  [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常宝儒.汉语语言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3]陈维振 吴世雄.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陈原.现代汉语定量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崔永化.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C].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柳眉 金必先.世界常用语言入门知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苗东升.模糊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8]乔治·桑塔耶那.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0]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章银泉.色彩描写词语例释[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芮晓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电视传播具有及时性、形象性、语言多样性等特点,因此电视新闻在传播中不仅具有比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更多的优势,在受众接收反馈环节中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传播效果。随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顺利实施,农民看电视不再是难事,每天农忙回来在家里看看电视已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电视在农村有着广泛的收视群体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当前农村,农民们收看的电视节目除了农技知识和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节目外,主要还是各
对语言的规范问题,语言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有人认为必须遵守共同语规范,不可越雷池一步。而另外一些人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应该取消语言规范化,它只会禁锢语言的发展。笔者认为两者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过于偏激,我们认为应该灵活地看待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关系。其实,两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对此笔者认为语言规范化工作应处理好以
摘要:随着社会供求关系的发展,对于高学历的技术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逐步成为了学生踏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纽带,高职院校飞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壮大。作为高职学生,在思想、生理、心理上都逐步成熟,随着社会阅历的发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关键词:高职 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1 概述  近几年来,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知识文化 交际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包含不同层面知识的学科。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对外汉语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
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网虫”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新的语言符号正在迅速蔓延。如:  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我不是美女,我是恐龙);很OUT(表示老土); 7456(气死我了);TST(踢死她);GG(哥哥)。   对于上面这些语言符号,如果是一个不熟悉网络的人看到的话肯定是不知所云,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符
本文从探讨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在高校中开展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种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信领域也得到了逐步提高。在电信领域中,研究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工程被称为通信工程,随着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成本管理方法的日趋成熟,通信工程中的成本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到日常管理当中。本文简要论述了进行通信成本管理的方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通信工程 成本管理 方法  对于通信工程来讲,信号的处理及信息的传递
摘要:在对凤凰山矿井下所使用的电机护罩用高强度钢板Q420的电阻点焊工艺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中,对不同工艺条件下点焊接头宏观金相、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条件下,最佳点焊工艺参数为:焊接电流7.5~8.0KA,焊接时间20cyc,电极压力450kgf。为了防止发生焊接缺陷,避免焊接电流过小或者焊接时间过长,导致锻压力不足等现象,在焊接过程中需要保持电极和工件表面的清洁。  关键
摘要:由于手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废旧手机电池正以成倍的淘汰速度污染环境。本文通过介绍废旧手机电池的危害,回收再利用的价值意义,及一些处理方法,让人们了解并行动起来,以减少对人们健康和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废旧手机电池 污染原因 处理方法  废旧手机电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但由于人们对废旧电池的污染认识不够深入,并且处理方法不够成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合理地回收利用废旧手机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