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音乐引入学生课堂,是要培养学生美的感受,享受美好生活,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本文分析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积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以及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1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促进音乐艺术发展的内因。音乐的表现内容受社会变革的制约而要服务于它,音乐的表现形式受内容的制约而要适应于它;反之,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功能,音乐形式的变革则具有促进音乐的内容继續深化的作用。这就是音乐艺术在表现社会、表现人的思想、表现大自然中,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的美的本质。所谓审美,是指人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在心理和生活上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美的感知、体验和创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音乐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深刻的综合性生理感受和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欣赏者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客观的音响感知、心灵的情感体验和自由的理性创造3个互为关联的环节来达到审美目的的。
总而言之,音乐的美存在于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完全结合之中。离开有血有肉的、具有丰富思想性的音乐内容和有章有法的、符合审美逻辑的音乐形式,这样的音乐决非人类所要追求的美的艺术[1]。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
欣赏者欣赏音乐时经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的审美层次,在深刻感受、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凭借内心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自由的回忆、联想、想象、幻想,使作品的美和自己的审美享受得以升华,这称为“第三创造”。一个有着丰富想象力和强烈创造力的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欣赏决不会只停留在感知、体验、理解、把握的程度上,因为人对艺术的创造,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音乐欣赏由浅入深有这么一个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3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一个学习乐器的人也许不一定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者,因为他关注的是技巧。表达与理解不是一回事。音乐有自己的语言,就像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达含义,音乐里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有其含义。在刚一开始,音乐能从感官上打动你,让你激动,让你欣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可如果就此而已,还是没办法去真正聆听音乐。
学会欣赏音乐有益身体健康。医学专家发现,专职从事音乐的人听觉系统和心理控制力往往比一般人发达得多,其神经系统中由神经细胞组成的灰质的面积甚至能达到正常人的2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的一份医学报告指出,如果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多听旋律优美的音乐,就可以适当减轻心理压力并稳定情绪。这是由于引起恐慌的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素等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原因。有医生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患者分成2组,让一组享受音乐,而另一组则像平常一样;然后把有关身体状况的坏消息告诉他们,并马上测试2组人的肾上腺激素的分泌状况;结果显示,那些听音乐的人体内激素分泌量明显低于没听音乐的那一组,因此在得到坏消息时表现得较为平静镇定[2]。
3 从社会生活入手,努力提高 音乐教学效果
3.1 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真实体验关注是靠眼睛去观察、靠脑子去思考,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音乐教师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可以是节假日,也可以是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去,亲自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亲自经历一下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亲自感受一下他们的甜酸苦辣。尤其是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的一面,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尤其是劳动人民那种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和那种豁达大度、开朗乐观的性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关注命运坎坷、多灾多难的不幸的人们,描写他们的生活,品味他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当然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另一些人扭曲变形的人格,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体会。
3.2 培养真情实感,用内心歌唱要想让学生从内心发出声音,首先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社会生活一无所知的学生,唱出真情实感是根本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既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只有引起他们关注,才能引起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出异于别人的独特感受,发出内心的声音,用歌声表达情感。
3.3 欣赏音乐时要保持情绪,逐步提高音乐兴趣
1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促进音乐艺术发展的内因。音乐的表现内容受社会变革的制约而要服务于它,音乐的表现形式受内容的制约而要适应于它;反之,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功能,音乐形式的变革则具有促进音乐的内容继續深化的作用。这就是音乐艺术在表现社会、表现人的思想、表现大自然中,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的美的本质。所谓审美,是指人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在心理和生活上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美的感知、体验和创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音乐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深刻的综合性生理感受和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欣赏者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客观的音响感知、心灵的情感体验和自由的理性创造3个互为关联的环节来达到审美目的的。
总而言之,音乐的美存在于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完全结合之中。离开有血有肉的、具有丰富思想性的音乐内容和有章有法的、符合审美逻辑的音乐形式,这样的音乐决非人类所要追求的美的艺术[1]。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
欣赏者欣赏音乐时经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的审美层次,在深刻感受、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凭借内心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自由的回忆、联想、想象、幻想,使作品的美和自己的审美享受得以升华,这称为“第三创造”。一个有着丰富想象力和强烈创造力的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欣赏决不会只停留在感知、体验、理解、把握的程度上,因为人对艺术的创造,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音乐欣赏由浅入深有这么一个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3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一个学习乐器的人也许不一定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者,因为他关注的是技巧。表达与理解不是一回事。音乐有自己的语言,就像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达含义,音乐里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有其含义。在刚一开始,音乐能从感官上打动你,让你激动,让你欣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可如果就此而已,还是没办法去真正聆听音乐。
学会欣赏音乐有益身体健康。医学专家发现,专职从事音乐的人听觉系统和心理控制力往往比一般人发达得多,其神经系统中由神经细胞组成的灰质的面积甚至能达到正常人的2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的一份医学报告指出,如果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多听旋律优美的音乐,就可以适当减轻心理压力并稳定情绪。这是由于引起恐慌的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素等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原因。有医生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患者分成2组,让一组享受音乐,而另一组则像平常一样;然后把有关身体状况的坏消息告诉他们,并马上测试2组人的肾上腺激素的分泌状况;结果显示,那些听音乐的人体内激素分泌量明显低于没听音乐的那一组,因此在得到坏消息时表现得较为平静镇定[2]。
3 从社会生活入手,努力提高 音乐教学效果
3.1 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真实体验关注是靠眼睛去观察、靠脑子去思考,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音乐教师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可以是节假日,也可以是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去,亲自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亲自经历一下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亲自感受一下他们的甜酸苦辣。尤其是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的一面,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尤其是劳动人民那种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和那种豁达大度、开朗乐观的性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关注命运坎坷、多灾多难的不幸的人们,描写他们的生活,品味他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当然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另一些人扭曲变形的人格,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体会。
3.2 培养真情实感,用内心歌唱要想让学生从内心发出声音,首先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社会生活一无所知的学生,唱出真情实感是根本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既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只有引起他们关注,才能引起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出异于别人的独特感受,发出内心的声音,用歌声表达情感。
3.3 欣赏音乐时要保持情绪,逐步提高音乐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