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的色彩与多重意象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剧本与创作背景
  
  该剧是应大庆市文化局委约创作的,并于2008年6月18日在中国(大庆)首届湿地文化节上演出,全剧时长约90分钟,共计20个段落(含序曲、尾声),具体安排见下面的图表。其音乐创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贾达群倾注全部精力,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是贾达群继去年为台湾创作大型新昆风歌剧《梦蝶》之后又一部力作。该剧音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创作手法上糅合传统、现代作曲技法,多元并用,配器及织体设计细腻、新颖,音乐色彩缤纷,生动地构建了多重意象,创造了一个别有洞天的童话世界。而且,该剧音乐制作精良,制作班底汇集了国内一流团队,演奏与演唱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及部分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完成,录音由我国录音师陆晓辛担纲,动效、MIDI制作为我国音乐制作人、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安栋等等。
  
  北岛曾有诗云: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舞剧《鹤鸣湖》就是描述了一个生命之湖的故事:鸿蒙初开,陆相沉积,主人公庆与一群神奇、美丽的鹤群安详地生活在一片莽莽原野上,这里有沼泽、河流,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湿地泽国。然而,魔的到来,一切都改变了。野火连天,鹤群四处奔散。庆将劫后得以余存的鹤蛋安置在搭建的芦苇屋中,精心照料。孰料魔再施淫威,竟使大地干涸。然而,小鹤在露水的滋润下顽强生长,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恋曲。为解救生灵,庆与魔展开生死搏斗,最终战胜魔。但为了挽救陷于泥潭的小鹤,庆献出了生命。
  
  从上述20个段落的标题可以看出,魔的3次出现打乱了湿地泽国的安详宁静,引发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并将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与庆、鹤有关的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的陈述内容占据较大的篇幅,在这些篇幅之中安排了众多情趣别致的场景,较为充分地揭示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从情节上看,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童话故事,剧情简洁明了,但剧中充盈着磅礴、动人的诗情与瑰丽的想象,通过善与恶的斗争,隐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二、《鹤鸣湖》的音乐特色
  
  该剧音乐材料的设计与运用非常精简,富有逻辑,整体上具有泛调性的特点,全剧主要围绕四个主要主题来展开:湿地主题、庆的主题、鹤的主题、魔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辅以原始舞主题、劳动主题、搭建苇屋主题等等。然后将它们予以变奏、展开,在全剧之中贯穿运用,成功塑造了庆、鹤、魔等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多个或是趣意盎然或是诗情画意的场景。现分以下三个方面对该剧的音乐加以讨论。
  
  (一)重视场景、氛围的塑造,音乐造型丰满、生动
  剧中音乐精心构造了众多的场景,为舞蹈的视觉呈现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原始舞蹈、劳动场面、孵蛋、风沙、干旱、小鹤诞生、庆魔决战、庆涅粱等等。在每一个场景的塑造上,作曲家抉细入微地开掘音乐材料的内在动力,调节色彩的明暗变化,有的段落气势磅礴,有的段落婉约温情,有的段落狰狞恐怖,有的段落黯然神伤。
  
  比如在“庆的涅槃”段落中,为了表现庆灵魂的升华,在保持基本节奏不动的情况下,旋律在旋法上不断地作离调处理,和声处理上借鉴印象派的手法,和声的结构与和声的连接注重色彩的细微变化。然后,音乐笔锋一转,乐队全奏,运用多调性的模仿手法,将音乐推向“鹤鸣九天”的悲壮情绪之中。
  为了让同一个音乐材料承担不同的场景与氛围的塑造,作曲家在全剧之中大量使用了所谓“展开性变奏手法”,它的实现方式往往是改变音程、节奏节拍特征;改变和声的延续方式;改变调性;改变时值;如是等等。如在序曲中出现的“湿地主题”(见谱例1),开始在小提琴上奏出,调性为F大调,旋律甜美、温情。第三段“仙鹤舞蹈”中,它改在双簧管上开始陈述,调性为E大调,8小节之后,在弦乐器上以滑奏的方式陈述,调式变为E混合利底亚调式,风情万种。在第十四段“庆鹤祈雨”中,作曲家改变织体与配器,又让该主题营造出悲情、焦灼的气氛。
  
  (二)强调人物的性格
  该剧主要涉及三个人物:庆、鹤、魔,庆、鹤与魔之间势不两立,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争斗、短暂平复、再争斗构成了全剧戏剧冲突的主要基础。在人物性格的定位上,魔是邪恶的,这毫无疑问。庆是正义的代表,是保护者的形象。鹤是善良、祥和的象征,但也是弱势群体,是魔欺凌的对象。人物性格定位清楚之后,作曲家则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的音乐主题。
  谱例2为庆的主题,首次出现在序曲之中,由长笛与大管共同奏出,其节奏活跃有力,以A为中心音,作同主音大小调转换。伴奏的大提琴声部以半音化的级进下行为主,象征着一种坚实的力量。
  谱例3为鹤的主题,首次也出现在序曲之中,D大调,音调舒展、宽广,形容鹤安详的飞翔之状,由双簧管奏出,单簧管奏出的颤音、十六分音符则可类比鹤拍动的翅膀。
  谱例4为魔的主题,以小二度为核心,在狭窄的低音区内匍匐前行,然后在弦乐器四个声部(贝司除外)逐层叠置模仿,音响阴暗滞重。
  作曲家以交响思维通领全曲,上述主要主题以展开性变奏手法贯穿全剧,它们或单独陈述或纵向作复调化的结合,这样,全剧的音乐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突出舞蹈性,用多样化的节奏塑造不同性格的舞蹈
  节奏是舞蹈的灵魂,作品中有着多样化的节奏表达,塑造了诸多不同性格的舞蹈。如在“原始舞蹈”段落之中,弦乐器加大管以齐奏的方式奏一个固定音型,其他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以简洁的织体烘托这一音型。然后,逐步将这一音型转移到木管声部,最后发展成乐队的全奏。情绪热烈、富有律动感。
  作品第四段“庆的舞蹈”中,作曲家首先将庆的主题加以分裂,夸张其跳跃性,织体节奏富有动感。然后,拉宽原主题的节奏,增强音乐的抒情性。音乐在这里生动地说出了舞蹈的动作、舞蹈的变化。
  作品第九段“苇草人劳动”中,用康加鼓(Conqa)、铁琴(Glock)、铃鼓(Tamb)、爵士鼓敲击出一个简洁轻松的节奏型,在该节奏的不断重复之中,添加无确切音高的人声吆喝以及管弦乐队的固定音型,刻画了一个欢愉的劳动场面。
  整体而言,作品之中大量运用固定音型的写作方式是突出音乐舞蹈性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不同的固定音型鲜明地凸现了舞蹈的动作特点,为舞蹈叙事、传情提供了保障。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之中比比皆是,如作品第十二段“小魔鬼舞”中,管弦乐队在短促、急速的节奏与尖锐的和声的基础上不断重复、变形,形象地再现了群魔乱舞的情景。作品第十五段“搭建苇屋”中,固定音型建立在木管与弦乐器欢快的附点节奏型的基础之上,生动地揭示了搭建苇屋的愉快过程。
  概括起来说,舞剧《鹤鸣湖》的音乐对事物摹形状态与情节传达惟妙惟肖,整个作品构思缜密,设计精巧,乐思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显示了作曲家熟稔的作曲技巧与高超的管弦乐队驾驭能力。《鹤鸣湖》的音乐不仅承载童话剧情,也承载了一定的哲理与思考,它要求受众不是旁观者,而是思考者,反思人类对地球生态的种种不适当的做法与过度索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舞剧《鹤鸣湖》不仅仅是娱乐性质的,法国著名舞蹈编导莫利斯·贝雅说:“舞蹈在今天是可以干预生活的。”舞剧《鹤鸣湖》的哲理用意正是如此。杨和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管弦乐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一位外国音乐家的名字始终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百器。  梅百器(Mario Paci1878—1946)中文译名“帕器”,生于佛罗伦萨。自幼学习钢琴,10岁(1887)即考入那不勒斯音乐院。15岁(1893)时考入罗马音乐院,从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斯干巴蒂(Giovanna Sgambati,1841—1914)学习钢琴。斯干巴蒂是世界著名
作曲家杜鸣心迄今为止,已写了三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以下,想集中就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写一点自己的认识。  比起以“叙事”为主的协奏曲《梁祝》或《草原小姐妹》,杜鸣心的第一、三两部钢琴协奏曲更接近于无标题音乐。因为它们都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是为了便于听众欣赏,杜鸣心才为《第一钢琴协奏曲》冠以“春之采”名;而《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上的“献给鼓浪屿”,
在今年3月第35届香港艺术节上,香港中乐团的《乐旅中国》专场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阎惠昌在演出开始前提示说:让我们在六位作曲家不同风格的音乐引领下,以听觉去神游五彩斑斓、历史悠久的神州大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的确,六部风格与技法各具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神奇画卷:韩兰魁的音诗《丝路断想》,以深情、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昔日令人神往的古丝绸之
美国当代作曲家梅诺蒂①与许多实验性的作曲家走着不同的道路,始终坚守着浪漫主义音乐的阵地,以“反潮流”的身份出现在现代主义的汪洋中。时至2007年,随着梅诺蒂的溘然长逝,历史又似乎到了盖棺定论、重新审视这位伟大人物的时候。毋庸置疑,仅用“传统”或“保守”等术语并不足以囊括梅诺蒂的音乐风格,因为一位作曲家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必定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革新性”。本文试以梅诺蒂《F大调钢琴协奏曲》(以下称《
为全面回顾和展示中国交响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成果,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以下简称“音乐季”),将于今年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正式开幕。  “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活动是以展演音乐会为主线,同时配套举办回顾展、论坛和辞书出版等三项内容。通过演出与论坛、展览与出版的有机结合,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为确
2019年暑假,对于黄冈中学高二(7)班的包琳灿来说,终生难忘,她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设计调查问卷做课题,第一次深入农村走访留守儿童,第一次访问陌生的社会人士,第一次学做数据分析……稚嫩的目光第一次以研究的视角投向身边的社会,独立探究书本之外的世界。  这个暑假,包琳灿和另外七名课题组成员,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执行了课题《黄冈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游戏成瘾问题的调查》。“心灵深受震撼,意志也得
在中国音乐学院四十年院庆为教授们出版的系列丛书中,董维松先生《对根的求索——中国传统音乐学文集》①(以下简称《文集》)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本。作者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是老一辈著名音乐理论家。他常年潜心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编写过二十余部(篇)教材,出版河北梆子《蝴蝶杯》、汉剧《宇宙锋》(记谱与音乐分析),合编过对中国民族音乐学产生
“嗡嘛呢叭咪吽”……每当人们走过纳木错湖畔时,总能听到这发自信徒心底的虔诚咏唱——六字真言。它浓缩着藏族人民的生存、生活和生命,透过它也仿佛听到了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也感受到了宗教文化中的世俗和世俗人文中的宗教。  我國当代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曹光平教授,于2003年两赴西藏采风,被美丽的风土人情所感动,创作了无伴奏三声部女声合唱《天湖·纳木错》。作品在2009年“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中
2009年10月2日晚,由文化部、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音乐巡礼百场系列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开幕。正值国庆华诞、“中秋”前夜,因此为这次活动拉开帷幕的首场音乐会即名为“金秋盛典”。这也是中央民族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第三度携手上演“天涯共此时”中秋音乐会,鸣奏“月圆人团聚,国盛家和兴”的盛世篇章。这台融中国古典文化与时代清新气息于一体的音乐会,以月寄情、以景生情、以乐抒情,充
在我国,著作权与版权是同义语。  音乐作品是音乐著作权(版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音乐著作权(版权),是基于音乐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音乐著作权(版权)的基本大法,该法认定的音乐著作权(版权)内容,是指音乐著作权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其音乐作品有权进行控制、利用、支配的具体行为方式。音乐著作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音乐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音乐作品完整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