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和
化解这种不和谐与尴尬的“意外”。本文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例,阐述通过抓住这些“和
弦外音”,因势利导,灵活应对,捕捉蕴含其中的教学“闪光点”,将其更好的运用到音
乐课堂教学中去,“意外”的精彩将如约而至。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意外;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a)-0000-00
1 情景描述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正是七年级四班的音乐公开课,本课的学习内容是竖笛吹奏。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所以我还是挺自信能上好这节课。
铃声一响,我就走进了音乐教室。我以教师演奏乐曲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引起了同学们极大地学习兴趣。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的现场演奏比任何精彩的视频都来得的更加有效。正如我设计好的,很多同学开始举手发问刚刚我演奏的是哪首乐曲。于是,我们很自然的就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吹奏竖笛曲《春游》。同学们先跟我一起随着钢琴伴奏视唱两遍乐谱,加强同学们识谱能力的同时又熟悉了乐谱,然后开始练习竖笛吹奏。就在练了大约5分钟左右的时候,突然一声非常响亮的口哨声,打破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得全班同学大笑,乱作一团……
原来那个平时最能搞怪的李同学正自娱自乐地吹口哨呢,要知道这可是是校级公开课啊!那么多的老师都在听课呢!如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呢?瞬间我的脑海出现了很多种处理方案。要是直接点名批评的话,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异常严肃,既破坏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情绪,也不好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了。
新课标的理念提出要鼓励音乐创造,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那我何不顺风吹火,把这一“和弦外音”巧妙解决呢?于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案,将这一“和弦外音”融入到“师生互动合作”的环节,于是有了下面两段生成式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我好像听到有别的乐器声啊!还蛮好听嘛!(面带微笑,目光落在李同学身上)
生:老师,不是什么乐器啦,是我刚刚吹的口哨声。(慢悠悠地站起来,满脸通红,低着头,不敢看我,声音很小。瞬间,整个音乐教室安静至极,气氛很是紧张。)
师:原来你还有这项才艺啊,老师都不知道呢!正好今天我们有外边的老师来听课,就给你一个表演地机会,用你的口哨演奏我们刚刚练习的乐曲《春游》来表示你对听课老师们的欢迎吧?可以吗?(面带微笑,半开玩笑的样子。用幽默的语言顺势利导,缓和了紧张的课堂气氛。)
生:当然可以。(一改刚才的囧态,很是高兴,自信很多!)
一曲悠扬的口哨演奏后,课堂上响起了阵阵掌声,不管是在节奏,还是音准方面,把握得都还不错,瞬间激发了我的灵感。
【片段二】
师:李同学的口哨吹得很棒,很有音乐创造的天分!那你能用竖笛演奏《春游》吗?
生:还行吧,不是很熟!(不好意思,声音变得小了)
师:其实,对很多同学来讲,吹口哨可比吹竖笛难多了啊!你可以把口哨吹得那么好,吹奏竖笛也应该是很轻松的,只要练习时间你合理分配好就没问题了,你说是吗?
(鼓励放大优点的同时,要恰当地引导让其认识到不足之处。)
生:恩,我时间没安排好,反着了。嘿嘿!(连连点头,不好意思的抓着自己的脑袋使劲挠了几下,反应挺快。其他同学也乐了起来,课堂氛围一下变得愉快轻松了。)
师:挺聪明嘛,那我们就来比一比吧?哪一组能在规定时间内,更好地合作完成竖笛吹奏《春游》,将有奖品奖励哦?合奏形式不限,这可需要你们集体的智慧啦!
生:哇,还有奖品啊!赶快,赶快练……
话音刚落,同学们兴奋极了,学习气氛高涨,叽叽喳喳的开始分配合作的任务。以此为契机,鼓励同学们学会集体性相互合作学习,同时也可以激发其音乐创造的能力。各小组都围坐在一起认真练习,连平时爱调皮的几个同学也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一时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比赛异常热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演,高潮不断,掌声不断。
2分析与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1-3] 教学中各种“和弦外音”随时都可能闯入课堂,超出教师的教学预设,所以教师要灵活应对,善于捕捉其中的教学契机。以下是本案例给我带来的几点思考:
2.1巧妙鼓励,因势利导
本案例中,李同学的“意外”举动引发了我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其将自己的特长大胆地表现的同时,也委婉地对其进行了教育。李同学的表现严格上说是太过随意,没有纪律感,可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他最自然最真实的表现,与其用严厉的语言批评,不如用其优点鼓励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改进其不足之处。这样既能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也能增强其个人学习音乐的信心。
2.2转变角色,融洽关系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音乐教师也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自身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是学生的“心灵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死板的知识传递”变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才能创造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们增强了集体合作的意识,也就提高了相互学习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在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教学过程显得尤为轻松愉快[4]。
2.3灵活应对,生成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往往遵循“程序化”,而我们的教学课堂时刻充满着变数,音乐课堂更是如此。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的需要,灵活的进行教学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成为“生成式教学”[3]。就本案例,采用了“小组合作比赛”的生成式教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信心,营造了愉快轻松地学习环境。“和弦外音”的闯入,将“集体竖笛合奏”预设教学方案转变成“小组合作比赛”的生成式教学方案。结果显示后者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学生通过参与比赛得到了锻炼,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和弦外音”, 因势利导,灵活应对,捕捉蕴含其中的教学“闪光点”,将其更好的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意外”的精彩将如约而至。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韩德森,官思渡.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 曾琦,陈向明.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化解这种不和谐与尴尬的“意外”。本文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例,阐述通过抓住这些“和
弦外音”,因势利导,灵活应对,捕捉蕴含其中的教学“闪光点”,将其更好的运用到音
乐课堂教学中去,“意外”的精彩将如约而至。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意外;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a)-0000-00
1 情景描述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正是七年级四班的音乐公开课,本课的学习内容是竖笛吹奏。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所以我还是挺自信能上好这节课。
铃声一响,我就走进了音乐教室。我以教师演奏乐曲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引起了同学们极大地学习兴趣。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的现场演奏比任何精彩的视频都来得的更加有效。正如我设计好的,很多同学开始举手发问刚刚我演奏的是哪首乐曲。于是,我们很自然的就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吹奏竖笛曲《春游》。同学们先跟我一起随着钢琴伴奏视唱两遍乐谱,加强同学们识谱能力的同时又熟悉了乐谱,然后开始练习竖笛吹奏。就在练了大约5分钟左右的时候,突然一声非常响亮的口哨声,打破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得全班同学大笑,乱作一团……
原来那个平时最能搞怪的李同学正自娱自乐地吹口哨呢,要知道这可是是校级公开课啊!那么多的老师都在听课呢!如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呢?瞬间我的脑海出现了很多种处理方案。要是直接点名批评的话,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异常严肃,既破坏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情绪,也不好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了。
新课标的理念提出要鼓励音乐创造,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那我何不顺风吹火,把这一“和弦外音”巧妙解决呢?于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案,将这一“和弦外音”融入到“师生互动合作”的环节,于是有了下面两段生成式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我好像听到有别的乐器声啊!还蛮好听嘛!(面带微笑,目光落在李同学身上)
生:老师,不是什么乐器啦,是我刚刚吹的口哨声。(慢悠悠地站起来,满脸通红,低着头,不敢看我,声音很小。瞬间,整个音乐教室安静至极,气氛很是紧张。)
师:原来你还有这项才艺啊,老师都不知道呢!正好今天我们有外边的老师来听课,就给你一个表演地机会,用你的口哨演奏我们刚刚练习的乐曲《春游》来表示你对听课老师们的欢迎吧?可以吗?(面带微笑,半开玩笑的样子。用幽默的语言顺势利导,缓和了紧张的课堂气氛。)
生:当然可以。(一改刚才的囧态,很是高兴,自信很多!)
一曲悠扬的口哨演奏后,课堂上响起了阵阵掌声,不管是在节奏,还是音准方面,把握得都还不错,瞬间激发了我的灵感。
【片段二】
师:李同学的口哨吹得很棒,很有音乐创造的天分!那你能用竖笛演奏《春游》吗?
生:还行吧,不是很熟!(不好意思,声音变得小了)
师:其实,对很多同学来讲,吹口哨可比吹竖笛难多了啊!你可以把口哨吹得那么好,吹奏竖笛也应该是很轻松的,只要练习时间你合理分配好就没问题了,你说是吗?
(鼓励放大优点的同时,要恰当地引导让其认识到不足之处。)
生:恩,我时间没安排好,反着了。嘿嘿!(连连点头,不好意思的抓着自己的脑袋使劲挠了几下,反应挺快。其他同学也乐了起来,课堂氛围一下变得愉快轻松了。)
师:挺聪明嘛,那我们就来比一比吧?哪一组能在规定时间内,更好地合作完成竖笛吹奏《春游》,将有奖品奖励哦?合奏形式不限,这可需要你们集体的智慧啦!
生:哇,还有奖品啊!赶快,赶快练……
话音刚落,同学们兴奋极了,学习气氛高涨,叽叽喳喳的开始分配合作的任务。以此为契机,鼓励同学们学会集体性相互合作学习,同时也可以激发其音乐创造的能力。各小组都围坐在一起认真练习,连平时爱调皮的几个同学也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一时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比赛异常热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演,高潮不断,掌声不断。
2分析与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1-3] 教学中各种“和弦外音”随时都可能闯入课堂,超出教师的教学预设,所以教师要灵活应对,善于捕捉其中的教学契机。以下是本案例给我带来的几点思考:
2.1巧妙鼓励,因势利导
本案例中,李同学的“意外”举动引发了我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其将自己的特长大胆地表现的同时,也委婉地对其进行了教育。李同学的表现严格上说是太过随意,没有纪律感,可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他最自然最真实的表现,与其用严厉的语言批评,不如用其优点鼓励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改进其不足之处。这样既能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也能增强其个人学习音乐的信心。
2.2转变角色,融洽关系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音乐教师也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自身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是学生的“心灵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死板的知识传递”变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才能创造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们增强了集体合作的意识,也就提高了相互学习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在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教学过程显得尤为轻松愉快[4]。
2.3灵活应对,生成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往往遵循“程序化”,而我们的教学课堂时刻充满着变数,音乐课堂更是如此。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的需要,灵活的进行教学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成为“生成式教学”[3]。就本案例,采用了“小组合作比赛”的生成式教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信心,营造了愉快轻松地学习环境。“和弦外音”的闯入,将“集体竖笛合奏”预设教学方案转变成“小组合作比赛”的生成式教学方案。结果显示后者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学生通过参与比赛得到了锻炼,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和弦外音”, 因势利导,灵活应对,捕捉蕴含其中的教学“闪光点”,将其更好的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意外”的精彩将如约而至。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韩德森,官思渡.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 曾琦,陈向明.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