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文学及其文化渊源探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
  文化渊源
  作者:侯文华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1123913
  定价:68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中国散文的发轫。先秦散文确立的文化精神给后世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奠定了我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基础,同时其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中包罗了奇特的想象、真切的情意和精妙的语言,能令人透过散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浓烈深沉的情感。学生通过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文化素养,同时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新一代。中国散文文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片段到文章的长久发展过程。很多学者对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和文化渊源展开研究,其中,侯文华的专著《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具有代表性。
  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作者在书中主要围绕诸子散文的发展以及诸子著作的文风特点,对其文化渊源与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书中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论语》及其体例、语体性质与春秋君子文化;还介绍了《老子》与箴诫传统,引申出问对体的文化渊源与咨议制度。第四章介绍了经解体与说书传统,指出诸子的“说书”活动本质上都是陈论其事的言语行为,通过自己犀利的言辞陈述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诸子论说的问题追溯文化渊源的传统,在方法、策略、思维逻辑、立论议说等方面都是受祭祀祷告类文体的影响,渐渐形成后来诸子的论说体。诸子论辩时要先表明观点,再详细阐述内涵,这就是论说体。而经解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文章中前经后讲,经文和解文都在篇章内;另一种是对《经言》进行逐句解释,经文和解文的内容可以单独成篇。第五章至第六章主要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文体风尚,有先秦的寓言、小说与俳谐风尚,说唱与先秦诸子文献,还通过《庄子》《荀子》的篇章作了举例说明。第七章主要论述了先秦“论”体演进及其成就,讲述其从初期形态到定型成熟的发展过程;第八章归纳了儒、墨、道、法四家言意观三维度与文体的关联;第九章讲述了诸子散文中韵语的呈现方式和话语功能。
  《先秦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中对先秦诸子的各类散文文学问题均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该书对特定时代的知识概念和文化渊源进行梳理,对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作了结构性的研究,是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讨的重要指导性用书。
其他文献
今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轫150周年,在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职业精神、职业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在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启蒙有着怎样意义和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博士。  杨进博士先后任中国教育部职业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主要靠语文课堂,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教的是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在今天也许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但观察现实的语文课堂,发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许多现象还是常常出人意表之外。不知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太突出,还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不确定,同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在选择教什么时,仍存在严重的歧异现象。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对文本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发现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准确、逻辑判断不当的病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沟通能力、连贯严密的逻辑判断习惯、合理深刻的思维品质。规范和净化语言,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本文仅以本应体现语言高度精准的高考题人手,讨论语言运用问题,且以201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素养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能力之一。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我国主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从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全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能力水平发起了国际比较研究,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其中2000年、2009年以及即将开展测试项目的2018年都是以阅读素养为重点测试学科。于2016年底发布的《P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
书名: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作者:陈书录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010129846  定价:52元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列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围绕“社会交往类”“新闻传播类”“知识读物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展开,符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我设计了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的演讲活动。通过阅读鉴赏范例、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修改演讲稿等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校语文教学活动将重心转移到了课堂对话、学生个性化培养及学生语文思维水平提升的层面上。冉正宝所著的《语文思维论》将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该书提出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较广并与多种关系并存,同时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相关对策,以此实现对语文教学思维的优化。笔者在开展河北中医学院2019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
书名:古代文学史简编  作者:杨子坚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305104756  定价:55元  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诗人、作家以及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丰富的体裁、题材、风格和流派,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