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的鉴定及其发酵优化和产物性质研究

来源 :工业微生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ec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供的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经菌落、菌体形态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属,命名为BacillusSCUT09。初步优化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最佳碳、氮源分别为木薯淀粉、牛肉膏,最利于Bacillus SCUT09生长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积累的条件为:NaCl1%,pH6.5,28℃。经薄层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该菌株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能将水的表面张力降到27mN/m,临界胶束浓度为0.2dL。
其他文献
以从龙泉山地区酸性红壤中分离的黑曲霉L-1(Aspergillus niger sp.L1)为出发菌株,通过研究菌株L-1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条件,发现培养30h的菌丝体在以0.15mol/L氯化钾为渗透压稳定剂
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Plackett—Burman,PB),对影响根霉TP-02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8个因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影响该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主要因子为麸皮与稻草的比例、槐糖
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2080碱性蛋白酶的发酵液经超滤、硫酸铵沉淀、CM Sepharose Fast Flow和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得到了纯化的组分。SDS-PAGE电泳
毕赤酵母是优秀的外源蛋白的表达系统之一。本文对Mut^+ 型的不同PIP基因拷贝数的毕赤酵母进行了摇瓶试验。研究了生长特性以及对外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等。发现了低拷贝和高拷
利用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为絮凝剂去除抗生素发酵液中的菌体,结果表明:发酵液pH值、絮凝剂用量是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最佳絮凝条件为pH7.0,絮凝剂用量0.4g/L,温度30℃,此时菌
以A.niger TCCC41013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含自身信号肽的脯氨酸蛋白内肽酶基因pep,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上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全长1581bp,共编码526个氨基酸,包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