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读书,不断充电,提升执教正能量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卷有益,强调了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总结出读书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然而,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作为社会中核心元素的人,意识形态里滋生出不少消极的东西。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在各个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中泛滥,教育系统也不再成为一方净土。读书离人们渐行渐远,成为一个让人纠结的现实。
  笔者案头摆放的《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为自己而工作》《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是学校配发的让老师们学习的材料。如饮一杯不习惯饮用的饮品一般,一开始被动地粗粗浏览,渐渐品尝出短暂苦涩之后的甘甜,便开始了手不释卷的潜心阅读。晨曦未展,早起后静心细读;夜幕初降,晚饭后潜心深究。一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徜徉在这三本书中,时而静静思考,时而激情澎湃;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一、扫扫思想的屋子
  为谁而工作?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面对且必须思考的问题。平心而论,无私奉献只是文件上的说辞,在回答“为谁而工作”这个命题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够从《为自己而工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材料链接。《为自己而工作》一书的副标题是“佳能工作方式”。作者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佳能人的工作方式。该书叙事平和,内容易懂,故事性、趣味性很强。书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工作是“为自己而工作”。作者认为“为自己”而工作,应该理解为“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书中写到:“......从一开始就想着‘为了公司’而劳动的人也并不存在......只有具有这种意识(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人才能开始‘好的工作’,这也便是佳能公司所揭示的‘自发精神’的原动力的方法。”
  现状透视。目前,不少的人只是把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的无奈之举,没有“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因此便不可能具有“自发精神的原动力”。思想混乱,作风松散,得过且过,人浮于事等等现象成为某些人、某些单位的常态。 因为没有“自发精神的原动力”,便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工作的激情,没有思考,没有创新。集体事业于是便如一潭死水,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没有成效;个人虽然也日日忙碌,最终受益不多。小言之,害了自己;大言之,害了集体。
  自我感悟。留意你的思想,思想可转为行为;留意你的行为,行为可转为习惯;留意你的习惯,习惯可转为性格;留意你的性格,性格可决定命运。可见,思想是行为的源头,正确的思想决定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决定未来的命运。
  近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广大教师面对着这一全新的系统工程带来的诸如课程构成的变化、高考题型的变化、课堂结构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等等诸多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思考、需要创新、需要积极性、需要激情。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彻底地认认真真地扫扫思想的屋子,解决树立“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切实具备佳能公司所揭示的“自发精神”,迅速激发从事工作的原动力,才能站稳讲台,谋求进步,以期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理理头脑的路子
  人是灵长类动物,有发达的大脑和丰富的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们不可能只要树立“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就能够始终如一地默默工作,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乃至诱惑,还须不断梳理思路,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材料链接。《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无疑是我们梳理思路的最好的范本。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品哲理、悟人生、与哲学大师零距离对话。我们不可从书名判断这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哲学类著作。这本50余万字的书中,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叙事耐人寻味、议论一针见血、抒情含蓄隽永,可读性、趣味性极强,读后受益匪浅。
  现状透视。现实中,很多人总是在“得”与“失”之间比较、权衡,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与自己的“得”、“失”相关。付出与收入是否匹配,加班是否加薪,评优选先自己不能站在圈外......世间名和利,烤焦众人心。
  自我感悟。作为教师,似乎有更多的“不平事”:没有外出机会,没有灰色收入,没有电话、交通补贴,没有升迁可能......细细品读《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很多非教师名人同样有很多的“不平事”。可是,他们仍然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支撑他们的人生理念太多太多。“修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看淡得失,知足常乐”、“贪得无厌是一种病态”、“有志者事竟成”、“沉住气才能成大器”,好多好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句。我们做不到,可是大师们做到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心中,贪念在作怪。贪念是肿瘤,但不是手术刀能够切除的肿瘤;贪念是垃圾,但不是扫把能够扫除的垃圾;贪念是邪念,但不是仅靠理论说教就能够根除的邪念。正如《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书中所说,要明白“生活不是单纯用来享受的”、“人生的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要知道“心中洒满阳光,世界才会透亮”,要做到“不抱怨地生活”、“以平常心泰然处世”。
  三、找找成功的法子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不是一般工人,面对的是年龄不同、性格各异,思想活跃、可塑性很强的一个个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书只是对教师工作的狭义理解,教师的职业要义在于育人;育人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而广阔。
  材料链接。《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一书并没有撇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而单纯谈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事实上,习惯与学生的学习、成长息息相关,不可割裂。正如该书中所说:“好习惯成就好成绩”、“好习惯造就好品质”、“好习惯打造好人生”。此书围绕这三个方面讲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品质习惯、生活习惯培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书中的“经典案例”“案例分析”更是手把手教我们实际操作的绝好材料。细读此书,一定能够在理论层面和实操层面得到丰硕收获。
  现状透视。尽管说,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是,教师队伍中,把习惯培养和教育教学割裂开来的大有人在。他们重教学轻教育,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良好习惯的培养,重知识的传授轻品质的养成。这和国家要求的培养人才的标准背道而驰。
  自我感悟。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找对了好方法就找到了成功的金钥匙。好习惯的培养便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人手,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造就学生优良品质,打造学生美好人生。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切实践行的课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让他们首先做到遵守交规、珍爱健康、俭以养德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诸如,爱护公物、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相信自己、持之以恒、学会分享、保护环境等,在此基础之上,把生活习惯、优良品质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一并推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阅读、笔耕不辍、主动探索、举一反三、勇于质疑、专心致志、注重实践等等。生活、做人、学习三方面好习惯的培养不是相互割裂、单独进行的,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凭借爱心、恒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培养。
  读书离人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现实,更是一个让人警觉的事实。作为一位教师,让读书渐行渐远,无疑是在断送自己的执教生涯。站在新课程实验大背景之下,倘若我们仍然自我满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就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只有潜心读书,不断充电,提升执教正能量,才能抓住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 白银市艺术中学)
其他文献
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以下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一些体会。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有的老师的课堂上,很热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问题却很肤浅,学生回答问题时是一问一答。表面上是轰轰烈烈,好象符合了课改的精神,给人感觉是学生自主了,可实际上什么内容都没有,毫无价值的提问,学
期刊
一定的历史事件不只是由一定的历史人物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发生的,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地理空间的概念,就会影响到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同时,离开地图死记一些历史知识点,也容易出现乱套的现象,基于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人认为在初中
期刊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计算能力不行。不是数据处理错误,就是运算特别复杂,然后得不了正确结果。怎样才能扭转这个局面呢?中考《考试大纲》里对数学科“运算能力”能力有明确要求:“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其中特别提到“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是反馈调控,教学交流的首要方法。本文试从总结的两个注意点来阐述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陶行知先生说过:“
期刊
有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小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写作上是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作为写作启蒙的教师必须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培养学生写“心里话”  我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就应该进行作文训练,
期刊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其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范围并不大,可它却能包容下知识的海洋。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同时,也要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低年级学生识字兴趣和识字教学浅谈自己的看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我多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  一、形象记忆识字法  在教学象形字时,画出与之相对应的简笔画,把较为抽象的汉字形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丰富自己的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结合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学校不重视,教师不落实,家长不过问,学生无兴趣”的现状,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经验。  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学校要在有限的资金中拿一部分出来购买学生喜欢的图书,鼓励家长买给学生买书,鼓励孩子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要保证新课程的成功实施,要保证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前提。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育,就必须整合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出更多的与英语教学紧密相联,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资源。  一、开发课内资源 创造精彩课堂  延伸教材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在合理充分利用教材
期刊
一、什么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个外来词,在英语中写作“Reportage”,在俄语里写作“OyePk”(缩写),在日语里写作“调∧ ’夕文学”(意思是经过调查研究的文学)。在中国,这个名词普遍认为是随同马克思列宁的作品从日本传来。①首见于1930年2月10日《拓荒者》第1卷第2期日本作家川口浩《德国的新兴文学》(冯先益译)一文,次见于同年3月1日《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日本作家中野重治《德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