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卷有益,强调了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总结出读书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然而,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作为社会中核心元素的人,意识形态里滋生出不少消极的东西。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在各个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中泛滥,教育系统也不再成为一方净土。读书离人们渐行渐远,成为一个让人纠结的现实。
笔者案头摆放的《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为自己而工作》《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是学校配发的让老师们学习的材料。如饮一杯不习惯饮用的饮品一般,一开始被动地粗粗浏览,渐渐品尝出短暂苦涩之后的甘甜,便开始了手不释卷的潜心阅读。晨曦未展,早起后静心细读;夜幕初降,晚饭后潜心深究。一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徜徉在这三本书中,时而静静思考,时而激情澎湃;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一、扫扫思想的屋子
为谁而工作?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面对且必须思考的问题。平心而论,无私奉献只是文件上的说辞,在回答“为谁而工作”这个命题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够从《为自己而工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材料链接。《为自己而工作》一书的副标题是“佳能工作方式”。作者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佳能人的工作方式。该书叙事平和,内容易懂,故事性、趣味性很强。书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工作是“为自己而工作”。作者认为“为自己”而工作,应该理解为“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书中写到:“......从一开始就想着‘为了公司’而劳动的人也并不存在......只有具有这种意识(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人才能开始‘好的工作’,这也便是佳能公司所揭示的‘自发精神’的原动力的方法。”
现状透视。目前,不少的人只是把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的无奈之举,没有“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因此便不可能具有“自发精神的原动力”。思想混乱,作风松散,得过且过,人浮于事等等现象成为某些人、某些单位的常态。 因为没有“自发精神的原动力”,便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工作的激情,没有思考,没有创新。集体事业于是便如一潭死水,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没有成效;个人虽然也日日忙碌,最终受益不多。小言之,害了自己;大言之,害了集体。
自我感悟。留意你的思想,思想可转为行为;留意你的行为,行为可转为习惯;留意你的习惯,习惯可转为性格;留意你的性格,性格可决定命运。可见,思想是行为的源头,正确的思想决定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决定未来的命运。
近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广大教师面对着这一全新的系统工程带来的诸如课程构成的变化、高考题型的变化、课堂结构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等等诸多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思考、需要创新、需要积极性、需要激情。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彻底地认认真真地扫扫思想的屋子,解决树立“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切实具备佳能公司所揭示的“自发精神”,迅速激发从事工作的原动力,才能站稳讲台,谋求进步,以期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理理头脑的路子
人是灵长类动物,有发达的大脑和丰富的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们不可能只要树立“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就能够始终如一地默默工作,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乃至诱惑,还须不断梳理思路,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材料链接。《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无疑是我们梳理思路的最好的范本。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品哲理、悟人生、与哲学大师零距离对话。我们不可从书名判断这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哲学类著作。这本50余万字的书中,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叙事耐人寻味、议论一针见血、抒情含蓄隽永,可读性、趣味性极强,读后受益匪浅。
现状透视。现实中,很多人总是在“得”与“失”之间比较、权衡,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与自己的“得”、“失”相关。付出与收入是否匹配,加班是否加薪,评优选先自己不能站在圈外......世间名和利,烤焦众人心。
自我感悟。作为教师,似乎有更多的“不平事”:没有外出机会,没有灰色收入,没有电话、交通补贴,没有升迁可能......细细品读《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很多非教师名人同样有很多的“不平事”。可是,他们仍然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支撑他们的人生理念太多太多。“修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看淡得失,知足常乐”、“贪得无厌是一种病态”、“有志者事竟成”、“沉住气才能成大器”,好多好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句。我们做不到,可是大师们做到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心中,贪念在作怪。贪念是肿瘤,但不是手术刀能够切除的肿瘤;贪念是垃圾,但不是扫把能够扫除的垃圾;贪念是邪念,但不是仅靠理论说教就能够根除的邪念。正如《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书中所说,要明白“生活不是单纯用来享受的”、“人生的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要知道“心中洒满阳光,世界才会透亮”,要做到“不抱怨地生活”、“以平常心泰然处世”。
三、找找成功的法子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不是一般工人,面对的是年龄不同、性格各异,思想活跃、可塑性很强的一个个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书只是对教师工作的狭义理解,教师的职业要义在于育人;育人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而广阔。
材料链接。《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一书并没有撇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而单纯谈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事实上,习惯与学生的学习、成长息息相关,不可割裂。正如该书中所说:“好习惯成就好成绩”、“好习惯造就好品质”、“好习惯打造好人生”。此书围绕这三个方面讲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品质习惯、生活习惯培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书中的“经典案例”“案例分析”更是手把手教我们实际操作的绝好材料。细读此书,一定能够在理论层面和实操层面得到丰硕收获。
现状透视。尽管说,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是,教师队伍中,把习惯培养和教育教学割裂开来的大有人在。他们重教学轻教育,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良好习惯的培养,重知识的传授轻品质的养成。这和国家要求的培养人才的标准背道而驰。
自我感悟。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找对了好方法就找到了成功的金钥匙。好习惯的培养便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人手,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造就学生优良品质,打造学生美好人生。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切实践行的课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让他们首先做到遵守交规、珍爱健康、俭以养德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诸如,爱护公物、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相信自己、持之以恒、学会分享、保护环境等,在此基础之上,把生活习惯、优良品质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一并推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阅读、笔耕不辍、主动探索、举一反三、勇于质疑、专心致志、注重实践等等。生活、做人、学习三方面好习惯的培养不是相互割裂、单独进行的,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凭借爱心、恒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培养。
读书离人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现实,更是一个让人警觉的事实。作为一位教师,让读书渐行渐远,无疑是在断送自己的执教生涯。站在新课程实验大背景之下,倘若我们仍然自我满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就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只有潜心读书,不断充电,提升执教正能量,才能抓住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 白银市艺术中学)
笔者案头摆放的《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为自己而工作》《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是学校配发的让老师们学习的材料。如饮一杯不习惯饮用的饮品一般,一开始被动地粗粗浏览,渐渐品尝出短暂苦涩之后的甘甜,便开始了手不释卷的潜心阅读。晨曦未展,早起后静心细读;夜幕初降,晚饭后潜心深究。一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徜徉在这三本书中,时而静静思考,时而激情澎湃;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一、扫扫思想的屋子
为谁而工作?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面对且必须思考的问题。平心而论,无私奉献只是文件上的说辞,在回答“为谁而工作”这个命题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够从《为自己而工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材料链接。《为自己而工作》一书的副标题是“佳能工作方式”。作者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佳能人的工作方式。该书叙事平和,内容易懂,故事性、趣味性很强。书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工作是“为自己而工作”。作者认为“为自己”而工作,应该理解为“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书中写到:“......从一开始就想着‘为了公司’而劳动的人也并不存在......只有具有这种意识(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人才能开始‘好的工作’,这也便是佳能公司所揭示的‘自发精神’的原动力的方法。”
现状透视。目前,不少的人只是把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的无奈之举,没有“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因此便不可能具有“自发精神的原动力”。思想混乱,作风松散,得过且过,人浮于事等等现象成为某些人、某些单位的常态。 因为没有“自发精神的原动力”,便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工作的激情,没有思考,没有创新。集体事业于是便如一潭死水,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没有成效;个人虽然也日日忙碌,最终受益不多。小言之,害了自己;大言之,害了集体。
自我感悟。留意你的思想,思想可转为行为;留意你的行为,行为可转为习惯;留意你的习惯,习惯可转为性格;留意你的性格,性格可决定命运。可见,思想是行为的源头,正确的思想决定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决定未来的命运。
近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广大教师面对着这一全新的系统工程带来的诸如课程构成的变化、高考题型的变化、课堂结构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等等诸多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思考、需要创新、需要积极性、需要激情。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彻底地认认真真地扫扫思想的屋子,解决树立“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切实具备佳能公司所揭示的“自发精神”,迅速激发从事工作的原动力,才能站稳讲台,谋求进步,以期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理理头脑的路子
人是灵长类动物,有发达的大脑和丰富的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们不可能只要树立“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的意识就能够始终如一地默默工作,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乃至诱惑,还须不断梳理思路,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材料链接。《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无疑是我们梳理思路的最好的范本。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品哲理、悟人生、与哲学大师零距离对话。我们不可从书名判断这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哲学类著作。这本50余万字的书中,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叙事耐人寻味、议论一针见血、抒情含蓄隽永,可读性、趣味性极强,读后受益匪浅。
现状透视。现实中,很多人总是在“得”与“失”之间比较、权衡,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与自己的“得”、“失”相关。付出与收入是否匹配,加班是否加薪,评优选先自己不能站在圈外......世间名和利,烤焦众人心。
自我感悟。作为教师,似乎有更多的“不平事”:没有外出机会,没有灰色收入,没有电话、交通补贴,没有升迁可能......细细品读《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很多非教师名人同样有很多的“不平事”。可是,他们仍然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支撑他们的人生理念太多太多。“修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看淡得失,知足常乐”、“贪得无厌是一种病态”、“有志者事竟成”、“沉住气才能成大器”,好多好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句。我们做不到,可是大师们做到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心中,贪念在作怪。贪念是肿瘤,但不是手术刀能够切除的肿瘤;贪念是垃圾,但不是扫把能够扫除的垃圾;贪念是邪念,但不是仅靠理论说教就能够根除的邪念。正如《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书中所说,要明白“生活不是单纯用来享受的”、“人生的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要知道“心中洒满阳光,世界才会透亮”,要做到“不抱怨地生活”、“以平常心泰然处世”。
三、找找成功的法子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不是一般工人,面对的是年龄不同、性格各异,思想活跃、可塑性很强的一个个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书只是对教师工作的狭义理解,教师的职业要义在于育人;育人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而广阔。
材料链接。《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一书并没有撇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而单纯谈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事实上,习惯与学生的学习、成长息息相关,不可割裂。正如该书中所说:“好习惯成就好成绩”、“好习惯造就好品质”、“好习惯打造好人生”。此书围绕这三个方面讲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品质习惯、生活习惯培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书中的“经典案例”“案例分析”更是手把手教我们实际操作的绝好材料。细读此书,一定能够在理论层面和实操层面得到丰硕收获。
现状透视。尽管说,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是,教师队伍中,把习惯培养和教育教学割裂开来的大有人在。他们重教学轻教育,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良好习惯的培养,重知识的传授轻品质的养成。这和国家要求的培养人才的标准背道而驰。
自我感悟。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找对了好方法就找到了成功的金钥匙。好习惯的培养便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人手,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造就学生优良品质,打造学生美好人生。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切实践行的课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让他们首先做到遵守交规、珍爱健康、俭以养德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诸如,爱护公物、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相信自己、持之以恒、学会分享、保护环境等,在此基础之上,把生活习惯、优良品质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一并推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阅读、笔耕不辍、主动探索、举一反三、勇于质疑、专心致志、注重实践等等。生活、做人、学习三方面好习惯的培养不是相互割裂、单独进行的,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凭借爱心、恒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培养。
读书离人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现实,更是一个让人警觉的事实。作为一位教师,让读书渐行渐远,无疑是在断送自己的执教生涯。站在新课程实验大背景之下,倘若我们仍然自我满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就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只有潜心读书,不断充电,提升执教正能量,才能抓住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 白银市艺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