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内涵。
2.深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
3.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自身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很美很婉约的文章,而且是一篇含蓄韵味十足的文章。如何使教授文章的过程也“美”起来,尤为必要。所以只能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加深感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情感。
教学思路:感悟眼泪,觅取珍珠
教学过程:
师:2002年的大年初一,有一部电视剧在中央8频道闪亮登场,它就是《橘子红了》。电视作品唯美的风格,伤感的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电视剧《橘子红了》的电视片断……(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你知道它是根据谁的小说改编的吗?
生:琦君。
师:细心是一种好品德,看来同学们在看电视时都很细心。
作品唯美的风格,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琦君也是一个唯美的人。而生活中的琦君,淡泊、从容、安详,是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挚爱生命的人。
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1949年去了台湾,后因丈夫到美国任职,又移居美国。大学时曾从学于一代词学大家夏承焘门下,在词学方面造诣精深,她的作品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琦君一生漂泊辗转,如水面一叶漂萍,风中一片落叶,用笔与变易不居的时光抗衡,为流金岁月定格,她唤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琦君古稀之年,70岁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泪珠与珍珠》,来感悟眼泪,觅取珍珠。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来朗读文章。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章中写到了哪些人的眼泪,看看究竟是谁的眼泪在飞?(课件展示)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文章中有谁的眼泪在飞?
生:奥尔珂德、冰心、白居易、杜甫、琦君、观音、基督徒等等人的眼泪。
师:哪些人的眼泪只是作品中的眼泪?
生:奥尔珂德、冰心、白居易、杜甫。
师:我们姑且称之为“书中泪”。
师:观音和基督徒他们流的是什么样的眼泪?
生:慈悲泪和感恩泪。
师: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书中之泪。(课件展示)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奥尔珂德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冰心
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白居易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
师:作者当时是如何认识的?
生:不知愁的少女,喜欢的只是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师:人都会慢慢长大,也都要慢慢长大。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在忧患备尝之余,琦君对眼泪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同学们,阅读第五段,看看文章中写到了怎样的一种泪水?
生:思乡泪。
师:再读文章,看写的是在外的思乡还是归乡时的场面?
生:归乡时的场面。
师:这就叫做归乡泪吧。由大陆去台湾又美国的经历,注定了思乡、怀乡、归乡就成了其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尽管千里之外可以共婵娟,但月还是故乡的明。2001年和2003年琦君两次回国。2001年回国,在故乡建立了“琦君图书馆”。2003年,85岁高龄的老人又一次回到了祖国,来看看她热心的观众,那是在《橘子红了》热播之后。下面同学们齐读第五段,体会琦君的归乡之情。
生:齐声朗读。
师:那么,7、8两段文字写得又是什么泪?
生:慈母泪。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母爱是博大无私的,母爱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母亲与狼的故事》:母女两个经过一片树林,正巧,一只饥饿的母狼领着一只饥饿的狼崽来此觅食。看见母女两个,母狼径直扑向了女儿,将女儿踩在脚下。情急之中,母亲紧紧扼住狼崽的咽喉。时间在僵持中凝固了。最后,母狼放开了女儿,母亲也松开了紧紧扼住狼崽咽喉的双手,母狼领着狼崽绝望而去。动物当然不能与人等同,但在那时,母狼与母亲共同演绎了一曲母爱的赞歌。琦君享受的母爱却有点与众不同。在她与母亲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但感人肺腑的故事。这还得从琦君的生平说起。
琦君是不幸的,一岁丧父,四岁丧母。还在懵懂无知时,琦君走进了一个新家。养父是民国初年的一位将军,位居师长,曾率兵讨伐当年的张勋复辟。养父在家有一个妻子,在外接连又娶了二姨太,三姨太,乡下的家就很少回去。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那样一个社会,那样一个家庭,肯定少不了勾心斗角,也少不了有伤心之人。《橘子红了》就是琦君以养父家为原型创作的。
琦君又是幸运的。养父对她宠爱有加,5岁送她入私塾读书、写字,14岁送她进入当时最好的教会中学就读,又供她完成了大学学业。
更重要的是,琦君遇到了一位有着菩萨心肠的养母——养父的乡下妻子,琦君所谓的大妈。养母是那个家庭中承载最大委屈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最有资格抱怨,也最应该生气,但她却以无尽的爱、耐心与慈悲心包容了周围的一切。在她看来,琦君就是上天给她的最大回赠,她经常对琦君说:“有爱,人生苦的也就成了甜的。”就是这样一位非亲生母亲的大妈,一路抚养着琦君长大,为琦君铺陈了淳厚善良的本色,为琦君奠定了人生态度的基础。成年之后,透过一只笔,琦君将母亲的人格与情怀传播开来。在她的文章《珍珠与眼泪》中,她这样追述她的母亲:想起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微笑美丽得有如清晨带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布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颠沛流离,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愀无一言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母亲永怀一颗慈悲心,感恩地活着。琦君也是如此,永怀一颗慈悲心,感恩地活着。由此看来,文末的观音泪、感恩泪,就不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一种虚幻的追求。二是琦君母亲的写照,琦君的追求。下面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老年的琦君夫妇在新泽西家中,两位老人生活得恬淡、从容、淡泊、温馨。(课件展示)
师:颗颗眼泪,晶莹圆润,如满地散落的珍珠,将全文串起来的那根红线是什么?
生: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课件展示)
师:这句话其实也是全文的主旨句,琦君70年人生得来的真诚的感悟。读过这篇文章你的感悟是什么?
生(甲):经历坎坷与磨难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生(乙):泪水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理解了泪水,便更能领悟人生真谛。
生(丙):化抽象为形象,是比喻的特色。“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冰心却反其意而用之,这使我想起了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化形象为抽象也未尝不可,只要我们有真切的感受就好。
生(丁):身为人类,就是我们的幸运。坎坷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要正视苦难。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精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的体会,你的感悟,就是你得到的珍珠。那么琦君又是如何认识珍珠的呢?(课件展示)
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该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师:七十年的人生,琦君觅得了一颗夜明珠:人应该有一颗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慧的心。那么,珍珠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原来是一粒沙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蛎体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粒障碍物,就蠕动着柔软的身体,极力要把它挤出壳去。同时由于不停的蠕动,就分泌出一种透明的液体,却把障碍物包围起来,蠕动愈辛苦,分泌液体就愈多,障碍物被包围的就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结起来,就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课件展示)
师:珍珠是牡蛎痛苦的结晶,牡蛎历经磨难才有了那份永久的晶莹与坚硬。(课件展示)
关于珍珠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课件展示):美人鱼看不见心爱的人,每天在大海的礁石上临风而泣,泪滴落在海里,被母蚌轻轻接住,于是变成了珍珠。不过,美人鱼的眼泪如果真的能变成珍珠,那么,她就不仅是最漂亮的一个,而且是最富有的一个,三国时刘备的眼泪换来了蜀国的江山,美人鱼的眼泪就什么都能换得!
不论是珍珠的实际形成,还是美丽的神话传说,珍珠的起源往往与痛苦和泪水息息相关。
眼泪是人类最真实感情的流露,悲哀痛苦时我们会流泪;孤独无奈时我们会流泪;当高兴的心情无法用笑来表达时,我们也会流泪。一颗眼泪,竟同时代表了人的大喜与大悲。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领奖台上,老将王义夫竟无语凝噎,20年的奥运生涯更平添了我们几多感慨。(课件展示:画片及王义夫的奥运生涯)
王义夫简介:
1984年,24岁,获奥运射击铜牌
1988年,失意而归
1992年,奥运冠军
1996年,获银牌(晕倒在赛场上)
2000年,奥运亚军
2004年,奥运冠军
王义夫坦言:2008年,不对北京说“不”。
真实的眼泪,坎坷的经历,从王义夫这儿,你“读”出了什么?
生(甲):阳光总在风雨后。王义夫的泪水是复杂的,有高兴,有激动,有心酸。
生(乙):人应该有一颗不屈的追求之心。
生(丙):我记得,与王义夫一块参加1984年奥运会的许海峰早已成为总教练,而王义夫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运动员而已。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想,王义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师:人活着就需要一种精神动力,王义夫感动人的就是他的那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生: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义夫是越活越精神。
师: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80岁才开始写小说。只要我们想做点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生:痛苦与挫折能够造就人,如果我们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振作,我们就只能是生活的弱者。
师:王义夫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精神,他的经历。你的体会,你的感悟,就是你在王义夫身上觅取的珍珠。
琦君的一生,充满坎坷与磨难,王义夫的奥运生涯,更是泪水伴着艰辛。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平步青云,像琦君那样有一颗慈悲心,感恩心;像王义夫那样有一颗坚忍心,追求心。善待苦难,善待人生。因为阅历是一种财富,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更因为没有泪珠就没有珍珠。
课堂点评(王丽霞老师):
语文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也不仅在于思想的升华,而且在于唯美的熏陶。在一种唯美的氛围中,在一种情感的体悟中,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升华了思想。宋彩凤老师的这节课,不仅是一节思想课,也是一节美育课。美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的美
课堂导入,中间过渡,全文总结。语言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
二、课件制作的美
课件画面清新,淡雅,脱俗。如:截取的电视剧画面《橘子红了》的片尾曲片断——美。因为电视剧《橘子红了》本身就是一部唯美的艺术作品。而且动感十足,动画效果也很好。如:有一个画面是“谁的眼泪在飞”,“飞”字省去,画面中一只小鸟一直在飞。
三、课文朗诵的美
学生至情至性的朗诵,将自己完全融入了文章中,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为文中人物的喜而喜,为文中人物的悲而悲。抑扬顿挫,哀婉凄美。
四、音乐配置的美
背景音乐选的是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与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舒缓、凄美高尚的风格相吻合。
1.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内涵。
2.深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
3.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自身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很美很婉约的文章,而且是一篇含蓄韵味十足的文章。如何使教授文章的过程也“美”起来,尤为必要。所以只能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加深感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情感。
教学思路:感悟眼泪,觅取珍珠
教学过程:
师:2002年的大年初一,有一部电视剧在中央8频道闪亮登场,它就是《橘子红了》。电视作品唯美的风格,伤感的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电视剧《橘子红了》的电视片断……(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你知道它是根据谁的小说改编的吗?
生:琦君。
师:细心是一种好品德,看来同学们在看电视时都很细心。
作品唯美的风格,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琦君也是一个唯美的人。而生活中的琦君,淡泊、从容、安详,是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挚爱生命的人。
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1949年去了台湾,后因丈夫到美国任职,又移居美国。大学时曾从学于一代词学大家夏承焘门下,在词学方面造诣精深,她的作品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琦君一生漂泊辗转,如水面一叶漂萍,风中一片落叶,用笔与变易不居的时光抗衡,为流金岁月定格,她唤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琦君古稀之年,70岁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泪珠与珍珠》,来感悟眼泪,觅取珍珠。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来朗读文章。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章中写到了哪些人的眼泪,看看究竟是谁的眼泪在飞?(课件展示)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文章中有谁的眼泪在飞?
生:奥尔珂德、冰心、白居易、杜甫、琦君、观音、基督徒等等人的眼泪。
师:哪些人的眼泪只是作品中的眼泪?
生:奥尔珂德、冰心、白居易、杜甫。
师:我们姑且称之为“书中泪”。
师:观音和基督徒他们流的是什么样的眼泪?
生:慈悲泪和感恩泪。
师: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书中之泪。(课件展示)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奥尔珂德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冰心
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白居易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
师:作者当时是如何认识的?
生:不知愁的少女,喜欢的只是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师:人都会慢慢长大,也都要慢慢长大。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在忧患备尝之余,琦君对眼泪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同学们,阅读第五段,看看文章中写到了怎样的一种泪水?
生:思乡泪。
师:再读文章,看写的是在外的思乡还是归乡时的场面?
生:归乡时的场面。
师:这就叫做归乡泪吧。由大陆去台湾又美国的经历,注定了思乡、怀乡、归乡就成了其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尽管千里之外可以共婵娟,但月还是故乡的明。2001年和2003年琦君两次回国。2001年回国,在故乡建立了“琦君图书馆”。2003年,85岁高龄的老人又一次回到了祖国,来看看她热心的观众,那是在《橘子红了》热播之后。下面同学们齐读第五段,体会琦君的归乡之情。
生:齐声朗读。
师:那么,7、8两段文字写得又是什么泪?
生:慈母泪。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母爱是博大无私的,母爱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母亲与狼的故事》:母女两个经过一片树林,正巧,一只饥饿的母狼领着一只饥饿的狼崽来此觅食。看见母女两个,母狼径直扑向了女儿,将女儿踩在脚下。情急之中,母亲紧紧扼住狼崽的咽喉。时间在僵持中凝固了。最后,母狼放开了女儿,母亲也松开了紧紧扼住狼崽咽喉的双手,母狼领着狼崽绝望而去。动物当然不能与人等同,但在那时,母狼与母亲共同演绎了一曲母爱的赞歌。琦君享受的母爱却有点与众不同。在她与母亲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但感人肺腑的故事。这还得从琦君的生平说起。
琦君是不幸的,一岁丧父,四岁丧母。还在懵懂无知时,琦君走进了一个新家。养父是民国初年的一位将军,位居师长,曾率兵讨伐当年的张勋复辟。养父在家有一个妻子,在外接连又娶了二姨太,三姨太,乡下的家就很少回去。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那样一个社会,那样一个家庭,肯定少不了勾心斗角,也少不了有伤心之人。《橘子红了》就是琦君以养父家为原型创作的。
琦君又是幸运的。养父对她宠爱有加,5岁送她入私塾读书、写字,14岁送她进入当时最好的教会中学就读,又供她完成了大学学业。
更重要的是,琦君遇到了一位有着菩萨心肠的养母——养父的乡下妻子,琦君所谓的大妈。养母是那个家庭中承载最大委屈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最有资格抱怨,也最应该生气,但她却以无尽的爱、耐心与慈悲心包容了周围的一切。在她看来,琦君就是上天给她的最大回赠,她经常对琦君说:“有爱,人生苦的也就成了甜的。”就是这样一位非亲生母亲的大妈,一路抚养着琦君长大,为琦君铺陈了淳厚善良的本色,为琦君奠定了人生态度的基础。成年之后,透过一只笔,琦君将母亲的人格与情怀传播开来。在她的文章《珍珠与眼泪》中,她这样追述她的母亲:想起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微笑美丽得有如清晨带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布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颠沛流离,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愀无一言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母亲永怀一颗慈悲心,感恩地活着。琦君也是如此,永怀一颗慈悲心,感恩地活着。由此看来,文末的观音泪、感恩泪,就不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一种虚幻的追求。二是琦君母亲的写照,琦君的追求。下面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老年的琦君夫妇在新泽西家中,两位老人生活得恬淡、从容、淡泊、温馨。(课件展示)
师:颗颗眼泪,晶莹圆润,如满地散落的珍珠,将全文串起来的那根红线是什么?
生: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课件展示)
师:这句话其实也是全文的主旨句,琦君70年人生得来的真诚的感悟。读过这篇文章你的感悟是什么?
生(甲):经历坎坷与磨难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生(乙):泪水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理解了泪水,便更能领悟人生真谛。
生(丙):化抽象为形象,是比喻的特色。“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冰心却反其意而用之,这使我想起了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化形象为抽象也未尝不可,只要我们有真切的感受就好。
生(丁):身为人类,就是我们的幸运。坎坷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要正视苦难。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精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的体会,你的感悟,就是你得到的珍珠。那么琦君又是如何认识珍珠的呢?(课件展示)
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该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师:七十年的人生,琦君觅得了一颗夜明珠:人应该有一颗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慧的心。那么,珍珠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原来是一粒沙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蛎体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粒障碍物,就蠕动着柔软的身体,极力要把它挤出壳去。同时由于不停的蠕动,就分泌出一种透明的液体,却把障碍物包围起来,蠕动愈辛苦,分泌液体就愈多,障碍物被包围的就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结起来,就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课件展示)
师:珍珠是牡蛎痛苦的结晶,牡蛎历经磨难才有了那份永久的晶莹与坚硬。(课件展示)
关于珍珠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课件展示):美人鱼看不见心爱的人,每天在大海的礁石上临风而泣,泪滴落在海里,被母蚌轻轻接住,于是变成了珍珠。不过,美人鱼的眼泪如果真的能变成珍珠,那么,她就不仅是最漂亮的一个,而且是最富有的一个,三国时刘备的眼泪换来了蜀国的江山,美人鱼的眼泪就什么都能换得!
不论是珍珠的实际形成,还是美丽的神话传说,珍珠的起源往往与痛苦和泪水息息相关。
眼泪是人类最真实感情的流露,悲哀痛苦时我们会流泪;孤独无奈时我们会流泪;当高兴的心情无法用笑来表达时,我们也会流泪。一颗眼泪,竟同时代表了人的大喜与大悲。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领奖台上,老将王义夫竟无语凝噎,20年的奥运生涯更平添了我们几多感慨。(课件展示:画片及王义夫的奥运生涯)
王义夫简介:
1984年,24岁,获奥运射击铜牌
1988年,失意而归
1992年,奥运冠军
1996年,获银牌(晕倒在赛场上)
2000年,奥运亚军
2004年,奥运冠军
王义夫坦言:2008年,不对北京说“不”。
真实的眼泪,坎坷的经历,从王义夫这儿,你“读”出了什么?
生(甲):阳光总在风雨后。王义夫的泪水是复杂的,有高兴,有激动,有心酸。
生(乙):人应该有一颗不屈的追求之心。
生(丙):我记得,与王义夫一块参加1984年奥运会的许海峰早已成为总教练,而王义夫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运动员而已。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想,王义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师:人活着就需要一种精神动力,王义夫感动人的就是他的那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生: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义夫是越活越精神。
师: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80岁才开始写小说。只要我们想做点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生:痛苦与挫折能够造就人,如果我们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振作,我们就只能是生活的弱者。
师:王义夫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精神,他的经历。你的体会,你的感悟,就是你在王义夫身上觅取的珍珠。
琦君的一生,充满坎坷与磨难,王义夫的奥运生涯,更是泪水伴着艰辛。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平步青云,像琦君那样有一颗慈悲心,感恩心;像王义夫那样有一颗坚忍心,追求心。善待苦难,善待人生。因为阅历是一种财富,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更因为没有泪珠就没有珍珠。
课堂点评(王丽霞老师):
语文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也不仅在于思想的升华,而且在于唯美的熏陶。在一种唯美的氛围中,在一种情感的体悟中,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升华了思想。宋彩凤老师的这节课,不仅是一节思想课,也是一节美育课。美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的美
课堂导入,中间过渡,全文总结。语言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
二、课件制作的美
课件画面清新,淡雅,脱俗。如:截取的电视剧画面《橘子红了》的片尾曲片断——美。因为电视剧《橘子红了》本身就是一部唯美的艺术作品。而且动感十足,动画效果也很好。如:有一个画面是“谁的眼泪在飞”,“飞”字省去,画面中一只小鸟一直在飞。
三、课文朗诵的美
学生至情至性的朗诵,将自己完全融入了文章中,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为文中人物的喜而喜,为文中人物的悲而悲。抑扬顿挫,哀婉凄美。
四、音乐配置的美
背景音乐选的是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与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舒缓、凄美高尚的风格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