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分析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bas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rnous thrombosis,DVT),即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和辅助检查明确下肢主干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与原手术预期相反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有17例术后并发症状性DVT,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患者男,46岁,因"发现HBsAg阳性40余年,诊断肝硬化6年,言语不清、定向力障碍10余天"人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黄染,腹部膨隆,肠鸣音4次/分.入院后检查,血总胆红素237 umol/L,肌酐73 mmoL/L,INR1.78,MELD评分20.7分.诊断:(1)慢性乙型肝炎;(2)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腹水,脾功能亢进,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手术历
期刊
患者男,52岁,因反复发作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月余入院.外院腹部CT及MRI示"急性胰腺炎合并假性囊肿,不除外胰头区囊性肿瘤,左肾癌"。
期刊
患者男,58岁,因"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病变10 d"于2007年6月4日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AFP:880.08μg/L.上腹部CT示肝S5、6、7段见一肿物影,大小约9 cm×12.7 cm,门静脉右支可见充盈缺损,脾体积超过7级,提示肝右叶巨大型肝细胞癌并门静脉右支癌栓形成,脾大。
期刊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和复发,其直接死亡原因有:腹腔种植、远处转移和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肝脏转移为主,术后复发的最常见原因是腹膜转移和淋巴系统转移,在胃癌约占死亡患者的40%~50%。
期刊
患者,男,26岁,因车祸致腹痛2d入院.患者因车祸致右上腹闷痛,会阴部肿痛,于当地医院非手术治疗两天后诊断为耻骨骨折、膀胱破裂、阴囊血肿,拟手术治疗转入我院.泌尿科手术探查发现膀胱破裂、后尿道断裂、阴囊破溃,右侧腹膜后大量坏死组织及胆汁样染色,术中请我科会诊,行右侧腹膜后清创,见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交界处破裂,肠管沿纵轴裂开,长度约3 cm,局部肠管水肿明显,消化液外漏至腹膜后,造成腹膜后从右侧肾周
期刊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国内外临床均有应用。近年来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也屡见报道。为确保胆总管下端开口处的通畅,一期缝合时于术前或术中需放置鼻胆管引流或胆肠引流管,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行胆囊管、胆总管联合切开,一期黏膜层、肌层双层缝合35例,均不置鼻胆管引流或胆肠引流,收到良好效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 syndrome,ACS)发病早期病情急剧变化,极易发生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死亡率可达33.3%-70%~([1-3]).2000年4月-2009年2月我们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CS 19例,现就其分型及治疗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总结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2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以下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1)有主动脉硬化性穿透性溃疡;(2)血压不易控制;(3)持续胸背部不适.符合上述任何一项的患者入选为腔内治疗组(13例),其余患者归入药物治疗组(16例).腔内治疗组采用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药物治疗
白细胞过度激活及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是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以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10浓度变化以及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肺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BMSCs在急性出
期刊
患者女,57岁.反复右上腹部疼痛30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有"胆石症"病史.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剑突下轻压痛.血清CEA0.8 μg/L,CA19-9 54 U/ml,AFP 1.0μg/L,HBsAg阴性,HBsAb阳性,抗HCV阴性,梅毒特异性抗体(TPHA)>1:160阳性.B超:左肝内胆管结石,左肝外叶上段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直径约17 mm,内见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