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文化与英文化大相径庭,民族文化之间的迥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之间存在着互为映照的关系,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分析、解释语言之间差异的基础。对比分析汉、英语言中文化负荷较重词文化内涵的差异,可以解读汉英在宗教信仰、自然环境、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汉语 英语 文化词汇 中英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民族的文化对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刻、全面的影响。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交际工具,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角度讲,都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诸多方面体现文化。历史上,人类总是用语言来进行思维,然后创造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又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又产生新的文化。文化与语言是共生并存、相互依赖、互为关照的。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词汇这个层次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涉及面也最为广泛。
一 宗教信仰与文化词汇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与人类文化几乎同步产生和发展。宗教文化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和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而且积淀在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西文化大相径庭,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学为主要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佛教文化占了主导地位。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合流,英语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佛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东西方这两大宗教文化中,存在着许多观念上的对立和文化上的冲突。
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长期统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历史上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中的“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西方文化中不存在“龙王”、“阎王”、“玉帝”之类的概念。西方人多笃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God(上帝)创造的,人间的一切都是由万能的上帝安排的。上帝支配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尽管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智慧,也不可能摆脱了God,故有“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说。这种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西方人的思想,从而变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帝”崇拜或“帝王情结”。周代以前,人们把信奉的最高神一般单称“帝”,是人间君主的抽象和升华。到周代时,周人心目中的那位至尊神被称为“帝”或“上帝”。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天”具有无穷无尽的神奇的力量,因此周人把“天”与“帝”等同。秦朝时,秦人开始祭拜自己的先祖白帝少昊,后来又祭拜青帝、黄帝、赤帝。在汉语中,说某人身份高,来历非凡,称“帝王世家”;说某人将来会大有一番作为称他的面相为“帝相”;就连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也把“帝”奉为天庭的最高领袖,称“玉皇大帝”,“帝廷”。可见汉字“帝”在中国悠久文化中的神圣性。
二 自然环境与文化词汇
秦汉时期,由于气候比现在温暖,不仅中国南方,而且黄河以北地区也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与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苏东坡语)。因此,汉语里有很多同竹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立杆见影,节外生枝等。英语中的bamboo(竹)一词是从法语借来的。由于竹在英国本土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语言中的bamboo也就缺乏“竹”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东风”与“east wind”,“西风”与“west wind”而言,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对应词语,所指词语概念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意义截然不同。如“东风”自古诗人用它指“春风”,象征新生的力量。现代则以“东风”象征革命的力量。又因中国位于世界亚洲的东方,所以又用“东风”象征“中国”。自古以“西风”象征衰败、没落、腐朽的势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用“西风”代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或反动势力。把《红楼梦》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紧缩为“东风压倒西风”,比喻新生的革命力量必定要战胜衰落的反动势力。1957年毛泽东在《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说:“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由此,东风,西风更具备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喻义。
英国的地理环境与我国恰恰相反,西临大西洋,东面欧洲大陆。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凛冽寒风,和我国的西北风极为相似,因此,象征着“寒冷”,“萧索”,“令人不悦”。地理环境影响气候,而气候也影响喻体的选择。英国的诗人、作家历来贬斥东风而歌颂西风。英国作家Matthew Arnold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述East wind的:“A sort of spiritual east wind was at that time blowing; neither Butler nor Gray could flower.”可见,“东风”吹来,文坛一片萧索,就连巴特勒和格雷这样的诗人文士都不能有生花之笔。英国的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是极为温暖、使万物复苏的春风,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不列颠之岛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岛国人常说国外有climate(气候),在岛国只有weather(天气),以此来表明这里天气的变化莫测。多变的天气也为岛国人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英国西北山区潮湿多雨,东南平原相对干燥,因而农牧业有谚语An English summer, three hot days and a thunder storm.(英国夏季三天炎热,然后一次雷雨。)Under water,famine;under snow,bread.(水没庄稼,来年饥荒;雪覆农田,面包在望。)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
三 传统观念与文化词汇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自然形成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产生了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汉民族往往崇尚传统(past-oriented),崇尚过去好的东西。在中国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制度等等,世代相传。所以当许多中国人遇到“传统”一词时,头脑中自然地会立即联想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光荣的革命传统,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优秀的传统剧目,等等。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他们的时间取向为未来(future-oriented),他们崇尚变化。美国文化推崇创始革新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美国人不受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沿袭先例的传统制约,没有遵奉惯例的习性。美国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喜欢追求新奇和冒险,他们形成了一种不愿受条条框框束缚而求变的性格。这种开拓的性格,在许多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其中也包括道德思想、风尚、习惯、思维方式等等。与许多中国人不同,很多美国人对tradition(传统)嗤之以鼻,认为tradition是“rusty”,“old”,“something to be thrown away”。与tradition 有关的派生词如:traditional, traditionalist也都带有消极的色彩。
汉语中无论是直系亲属还是旁系亲属,称谓都泾渭分明。汉民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要“男女有别”,“长幼有顺”,“内外有分”。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亲属词项和称谓的繁多,反映了源于封建主义浓重的亲族文化,也说明了亲属这一社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在中国,个人与家庭、亲属的关系,是“一辱俱辱,一荣俱荣”。
相比之下,英美的亲族远不及汉民族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英美国家的人们不对亲属负有任何责任和义务。汉英语言中亲属称谓词文化载荷量的不相等,就是佐证。英语中父母一代的长辈,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一个“uncle”统称全部男性,一个“aunt”统称全部女性;而汉语则泾渭分明,有:伯、仲、叔、姑、舅、姨。汉语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在英语中只由一词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汉语中有“兄、弟、姐、妹”,英语中只有brother和sister。
四 价值观念与文化词汇
价值观是各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并影响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我们倾向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我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我国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在中国的文化氛围里推崇的是集体的价值。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约束,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的功劳和荣誉归功于集体的功劳和荣誉,个人不能脱离集体而单独存在。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只顾自己,罔顾他人”。
与中国文化正好相反,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倾向个人利益为最高价值,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只有个人利益满足了,个性发展了,社会才得以发展。在英语中,individualism被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Individualism是个人价值至上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最显著特征,是与集体主义形成强烈对比的文化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它强调个人利益,崇尚个人意志,个人利益高于集体规范、集体利益。英语中有大量的以self和ego组成的词组。
为数众多的美国人都想成为self-made man或self-made woman(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他们心中的英雄是a self-made man。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实际上,美国前总统林肯之所以成为美国人崇拜的偶像,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即所谓的a self-made man。富兰克林是美国人中最受欢迎的科学家、哲学家,他被公认为美利坚民族和美国精神的化身。他刻苦勤奋、自力更生、求实进取,他把“自我奋斗、取得成功”在其著作中具体化: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美国英语中的upward mobility(向上流动倾向)正是众多的美国人梦寐以求的发迹机会。
英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在美国人看来,Privacy就是个人的“城堡”。美国人对私域的强烈要求,使美国宪法把它列为公民的不可侵犯的权利。美国宪法中的人权法案共十条,其中第四条讲到的就是保障“privacy”。
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重视社团价值,注重人的社会性,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体谅,团结友爱,个人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亲朋好友同事之间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正因如此,英美等西方人神圣不可侵犯的privacy,无法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理解,汉语中也没有一词能确切地反映出privacy的文化内涵。将privacy译为“隐私”,“秘密”,“私事”,“隐遁”,“内幕”,“不为人所见之事”等等,都未能把个体价值至上论者所强调的privacy的文化涵义表达出来,其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引起词义的文化内涵的不对等。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圣经〉——〈复活〉及其它》,《外语学刊》,1994年第3期。
[2]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戴卫平:《词汇与文化》,《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1期。
[4] 戴卫平:《英语词汇与“岛国”文化》,《外语与翻译》,2000年第1期。
[5] 戴卫平:《英语词语与不列颠文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杨卫东,男,1972—,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关键词:汉语 英语 文化词汇 中英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民族的文化对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刻、全面的影响。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交际工具,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角度讲,都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诸多方面体现文化。历史上,人类总是用语言来进行思维,然后创造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又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又产生新的文化。文化与语言是共生并存、相互依赖、互为关照的。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词汇这个层次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涉及面也最为广泛。
一 宗教信仰与文化词汇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与人类文化几乎同步产生和发展。宗教文化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和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而且积淀在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西文化大相径庭,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学为主要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佛教文化占了主导地位。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合流,英语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佛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东西方这两大宗教文化中,存在着许多观念上的对立和文化上的冲突。
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长期统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历史上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中的“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西方文化中不存在“龙王”、“阎王”、“玉帝”之类的概念。西方人多笃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God(上帝)创造的,人间的一切都是由万能的上帝安排的。上帝支配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尽管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智慧,也不可能摆脱了God,故有“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说。这种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西方人的思想,从而变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帝”崇拜或“帝王情结”。周代以前,人们把信奉的最高神一般单称“帝”,是人间君主的抽象和升华。到周代时,周人心目中的那位至尊神被称为“帝”或“上帝”。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天”具有无穷无尽的神奇的力量,因此周人把“天”与“帝”等同。秦朝时,秦人开始祭拜自己的先祖白帝少昊,后来又祭拜青帝、黄帝、赤帝。在汉语中,说某人身份高,来历非凡,称“帝王世家”;说某人将来会大有一番作为称他的面相为“帝相”;就连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也把“帝”奉为天庭的最高领袖,称“玉皇大帝”,“帝廷”。可见汉字“帝”在中国悠久文化中的神圣性。
二 自然环境与文化词汇
秦汉时期,由于气候比现在温暖,不仅中国南方,而且黄河以北地区也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与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苏东坡语)。因此,汉语里有很多同竹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立杆见影,节外生枝等。英语中的bamboo(竹)一词是从法语借来的。由于竹在英国本土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语言中的bamboo也就缺乏“竹”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东风”与“east wind”,“西风”与“west wind”而言,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对应词语,所指词语概念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意义截然不同。如“东风”自古诗人用它指“春风”,象征新生的力量。现代则以“东风”象征革命的力量。又因中国位于世界亚洲的东方,所以又用“东风”象征“中国”。自古以“西风”象征衰败、没落、腐朽的势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用“西风”代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或反动势力。把《红楼梦》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紧缩为“东风压倒西风”,比喻新生的革命力量必定要战胜衰落的反动势力。1957年毛泽东在《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说:“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由此,东风,西风更具备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喻义。
英国的地理环境与我国恰恰相反,西临大西洋,东面欧洲大陆。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凛冽寒风,和我国的西北风极为相似,因此,象征着“寒冷”,“萧索”,“令人不悦”。地理环境影响气候,而气候也影响喻体的选择。英国的诗人、作家历来贬斥东风而歌颂西风。英国作家Matthew Arnold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述East wind的:“A sort of spiritual east wind was at that time blowing; neither Butler nor Gray could flower.”可见,“东风”吹来,文坛一片萧索,就连巴特勒和格雷这样的诗人文士都不能有生花之笔。英国的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是极为温暖、使万物复苏的春风,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不列颠之岛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岛国人常说国外有climate(气候),在岛国只有weather(天气),以此来表明这里天气的变化莫测。多变的天气也为岛国人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英国西北山区潮湿多雨,东南平原相对干燥,因而农牧业有谚语An English summer, three hot days and a thunder storm.(英国夏季三天炎热,然后一次雷雨。)Under water,famine;under snow,bread.(水没庄稼,来年饥荒;雪覆农田,面包在望。)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
三 传统观念与文化词汇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自然形成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产生了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汉民族往往崇尚传统(past-oriented),崇尚过去好的东西。在中国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制度等等,世代相传。所以当许多中国人遇到“传统”一词时,头脑中自然地会立即联想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光荣的革命传统,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优秀的传统剧目,等等。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他们的时间取向为未来(future-oriented),他们崇尚变化。美国文化推崇创始革新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美国人不受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沿袭先例的传统制约,没有遵奉惯例的习性。美国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喜欢追求新奇和冒险,他们形成了一种不愿受条条框框束缚而求变的性格。这种开拓的性格,在许多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其中也包括道德思想、风尚、习惯、思维方式等等。与许多中国人不同,很多美国人对tradition(传统)嗤之以鼻,认为tradition是“rusty”,“old”,“something to be thrown away”。与tradition 有关的派生词如:traditional, traditionalist也都带有消极的色彩。
汉语中无论是直系亲属还是旁系亲属,称谓都泾渭分明。汉民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要“男女有别”,“长幼有顺”,“内外有分”。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亲属词项和称谓的繁多,反映了源于封建主义浓重的亲族文化,也说明了亲属这一社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在中国,个人与家庭、亲属的关系,是“一辱俱辱,一荣俱荣”。
相比之下,英美的亲族远不及汉民族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英美国家的人们不对亲属负有任何责任和义务。汉英语言中亲属称谓词文化载荷量的不相等,就是佐证。英语中父母一代的长辈,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一个“uncle”统称全部男性,一个“aunt”统称全部女性;而汉语则泾渭分明,有:伯、仲、叔、姑、舅、姨。汉语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在英语中只由一词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汉语中有“兄、弟、姐、妹”,英语中只有brother和sister。
四 价值观念与文化词汇
价值观是各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并影响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我们倾向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我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我国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在中国的文化氛围里推崇的是集体的价值。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约束,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的功劳和荣誉归功于集体的功劳和荣誉,个人不能脱离集体而单独存在。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只顾自己,罔顾他人”。
与中国文化正好相反,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倾向个人利益为最高价值,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只有个人利益满足了,个性发展了,社会才得以发展。在英语中,individualism被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Individualism是个人价值至上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最显著特征,是与集体主义形成强烈对比的文化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它强调个人利益,崇尚个人意志,个人利益高于集体规范、集体利益。英语中有大量的以self和ego组成的词组。
为数众多的美国人都想成为self-made man或self-made woman(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他们心中的英雄是a self-made man。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实际上,美国前总统林肯之所以成为美国人崇拜的偶像,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即所谓的a self-made man。富兰克林是美国人中最受欢迎的科学家、哲学家,他被公认为美利坚民族和美国精神的化身。他刻苦勤奋、自力更生、求实进取,他把“自我奋斗、取得成功”在其著作中具体化: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美国英语中的upward mobility(向上流动倾向)正是众多的美国人梦寐以求的发迹机会。
英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在美国人看来,Privacy就是个人的“城堡”。美国人对私域的强烈要求,使美国宪法把它列为公民的不可侵犯的权利。美国宪法中的人权法案共十条,其中第四条讲到的就是保障“privacy”。
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重视社团价值,注重人的社会性,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体谅,团结友爱,个人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亲朋好友同事之间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正因如此,英美等西方人神圣不可侵犯的privacy,无法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理解,汉语中也没有一词能确切地反映出privacy的文化内涵。将privacy译为“隐私”,“秘密”,“私事”,“隐遁”,“内幕”,“不为人所见之事”等等,都未能把个体价值至上论者所强调的privacy的文化涵义表达出来,其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引起词义的文化内涵的不对等。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圣经〉——〈复活〉及其它》,《外语学刊》,1994年第3期。
[2]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戴卫平:《词汇与文化》,《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1期。
[4] 戴卫平:《英语词汇与“岛国”文化》,《外语与翻译》,2000年第1期。
[5] 戴卫平:《英语词语与不列颠文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杨卫东,男,1972—,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