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部控制事实虽然很早就存在我们人类防止进程中,但作为一个单独的管理思想提出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的今天,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实施,是施工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等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 存在的问题 建议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的强化以及社会需要的增强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的系统,它不仅能够监督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效防范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而且能够保护企业的财产物资安全、完整,保护企业的利益,并融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之中的一种管理方法。
一、施工企业在实际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天缺陷
必须承认,在防止欺骗舞弊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方面,内部控制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少,但即使再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
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深度,显然受成本因素的限制,想维持一个使其欺诈舞弊不可能发生、十全十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所花的成本或许超过因舞弊所带来的损失,这显然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定实施的初衷。
2.最高管理层可能蓄意毁损内部控制制度
再完备的控制程序也很难防止负责监控的管理者滥用职权或者是出于欺诈的动机,或者是由于时间机会成本的不利因素的压力,往往有高层管理者故意避开或指示其下属避开某些预定的控制程序的可能性,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很多企业出现重大舞弊和报表严重失真的主要原因,就是最高管理层的越权和干预。
3.对于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业务活动总是做事后的补救
很多人都知道“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我们的很多企业却未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损失之后才寻求弥补的措施,可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4.内部审计制度需完善
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各种法律、法律和制度不断完善,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国内与国际快速接轨,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逐渐意识到完善组织内部审计职能并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已成为一种十分迫切的需要。
二、对于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适当的职责分离
把某些由同一职员担任容易出现舞弊,并且这种舞弊行为还不易被发现的“不相容职务”应由不同的人担任。在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有些活动的性质使记账与经营和保管职能自然而然的分开来,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职能的区分是很难区分的,从事现金收支、借入和偿还贷款收取应收账款等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能,对于掌管会计职能的人来说,并不是完全分隔得开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应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隔。在施工企业的业务活动中,要使每项经济业务做到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这样就能用一个人的工作去证实另一个人工作的准确性。安排人员时应做到人尽其用,几个人同时从事一项经济业务要利用各自的专长,而不应造成工作的重复。
2.加强内部各部门的牵制及控制
要求内部各部门必须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明确部门各主管及普通员工各自的权限、职责及相互制约的规章,保障各部门及人员在工作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程序,办理的各种手续等。目的在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及水平,确保各任务目标的实现和相关政策的实施。但这并不表示某一个部门要凌驾于另一个部门之上,要明确各部门责任,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督促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防止相互推卸责任。同时还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要因此出现矛盾。更要要求企业员工遵守员工行为守则,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学习,自觉遵守与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各项规定,勤勉尽责。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领导机制,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章程确定内部审计机构,不得至于财务机构和领导之下,或者财务机构合署办公。内部审计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授权开展审计监督,其工作氛围不应受到人为限制。内部审计从现在到长远、从近期目标到可持续发展,从局部动整体,从企业微观利益到兼顾社会宏观利益,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要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管理程序之中。
4.做好业务活动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好过事后的补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世界是瞬息万变的,针对忧患和危机,企业应果断地采用行动,积极联合各部门,制定措施,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前控制不仅仅是指企业业务活动中的风险控制、危机管理,还包括生产活动中的成本控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控制、产品销售活动中的渠道控制等等。事前控制可以力避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麻烦,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成功的事前控制并不是没个企业都能做到的,它要求企业得不断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并从中挑选有价值的部分,形成企业良好的判定,发现问题立刻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减少风险,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庆成.基础财务管理.2009.07.
[2]刘晓斌.非财务人员财务知识读本.2009.
[3]樊宝玉.会计学原理.2008.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 存在的问题 建议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的强化以及社会需要的增强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的系统,它不仅能够监督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效防范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而且能够保护企业的财产物资安全、完整,保护企业的利益,并融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之中的一种管理方法。
一、施工企业在实际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天缺陷
必须承认,在防止欺骗舞弊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方面,内部控制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少,但即使再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
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深度,显然受成本因素的限制,想维持一个使其欺诈舞弊不可能发生、十全十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所花的成本或许超过因舞弊所带来的损失,这显然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定实施的初衷。
2.最高管理层可能蓄意毁损内部控制制度
再完备的控制程序也很难防止负责监控的管理者滥用职权或者是出于欺诈的动机,或者是由于时间机会成本的不利因素的压力,往往有高层管理者故意避开或指示其下属避开某些预定的控制程序的可能性,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很多企业出现重大舞弊和报表严重失真的主要原因,就是最高管理层的越权和干预。
3.对于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业务活动总是做事后的补救
很多人都知道“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我们的很多企业却未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损失之后才寻求弥补的措施,可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4.内部审计制度需完善
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各种法律、法律和制度不断完善,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国内与国际快速接轨,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逐渐意识到完善组织内部审计职能并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已成为一种十分迫切的需要。
二、对于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适当的职责分离
把某些由同一职员担任容易出现舞弊,并且这种舞弊行为还不易被发现的“不相容职务”应由不同的人担任。在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有些活动的性质使记账与经营和保管职能自然而然的分开来,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职能的区分是很难区分的,从事现金收支、借入和偿还贷款收取应收账款等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能,对于掌管会计职能的人来说,并不是完全分隔得开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应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隔。在施工企业的业务活动中,要使每项经济业务做到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这样就能用一个人的工作去证实另一个人工作的准确性。安排人员时应做到人尽其用,几个人同时从事一项经济业务要利用各自的专长,而不应造成工作的重复。
2.加强内部各部门的牵制及控制
要求内部各部门必须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明确部门各主管及普通员工各自的权限、职责及相互制约的规章,保障各部门及人员在工作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程序,办理的各种手续等。目的在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及水平,确保各任务目标的实现和相关政策的实施。但这并不表示某一个部门要凌驾于另一个部门之上,要明确各部门责任,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督促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防止相互推卸责任。同时还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要因此出现矛盾。更要要求企业员工遵守员工行为守则,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学习,自觉遵守与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各项规定,勤勉尽责。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领导机制,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章程确定内部审计机构,不得至于财务机构和领导之下,或者财务机构合署办公。内部审计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授权开展审计监督,其工作氛围不应受到人为限制。内部审计从现在到长远、从近期目标到可持续发展,从局部动整体,从企业微观利益到兼顾社会宏观利益,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要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管理程序之中。
4.做好业务活动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好过事后的补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世界是瞬息万变的,针对忧患和危机,企业应果断地采用行动,积极联合各部门,制定措施,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前控制不仅仅是指企业业务活动中的风险控制、危机管理,还包括生产活动中的成本控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控制、产品销售活动中的渠道控制等等。事前控制可以力避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麻烦,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成功的事前控制并不是没个企业都能做到的,它要求企业得不断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并从中挑选有价值的部分,形成企业良好的判定,发现问题立刻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减少风险,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庆成.基础财务管理.2009.07.
[2]刘晓斌.非财务人员财务知识读本.2009.
[3]樊宝玉.会计学原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