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路径探析

来源 :中国卫生影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886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角度审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与态势,提出创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调动利益各方的参与热情,依靠多翼向心创建网状组织结构、多渠分流构建互动沟通平台、多层聚类优化资源放置框架、多维协同培育跨界供给团队、多元回归探索风险决策模型、多方聚焦创立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智慧社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路径
  1多翼向心:创建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状组织结构
  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初具规模,为保障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网点分布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供应数量绝对不足的状况依然突出,亟需快速富集大量资源,单纯依靠人力、财力投入势必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必须另辟蹊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强化资源整合利用,充分依托现有平台,实行国家-社区垂直管理。具体而言,信息服务依托电子政府系统,建立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国家中心和社区中心,前者统一归集服务信息、技术信息、政府信息等全国适用的共性信息,后者分散集结该社区特色优势的服务信息和技术信息并与国家中心链接,均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技术维护,实现信息无缝对接和共享;技术服务依托各地公立医院特别是综合实力拔尖的三级甲等医院,将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近纳入当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人员资源建设统一规划和实施,专职服务人员和兼职服务人员均从医院轮岗调用,对医护人员的社区卫生服务时数、登录网络中心回应居民需求的数量做出硬性规定;志愿服务人员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管理,设定资质标准,定期培训考核,确保质量素养。总之,尽量提升相关人员质素,最大限度缩减管理层级,将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服务组织网络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破社区服务在信息收集、信息传递、服务回应上的条块分割,实现不同社区居民的服务信息动态管理、全程留痕、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单一”转向“协同”,切实增强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采集效率。
  2多渠分流:构建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互动沟通平台
  信息不对等,沟通不顺畅,互动不积极,导致有限资源局部闲置、重复消耗、低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与社区居民健康卫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互动,多措并举,总体原则是“分类管理,能上不下”。具体而言,就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路径,细化各个环节的服务内容,并对服务的方式方法分门别类,根据服务种类确定是提供互联网线上服务还是线下服务,在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设立服务咨询、保健咨询、在线缴费、个人档案等条目,分别集纳相关信息,均能实现时段检索,缩短用户搜索时间,降低用户搜索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其中,服务咨询包括但不限于服务简介、适用对象、典型案例、前期准备、服务流程、服务预约、服务收费、注意事项等内容,保健咨询包括但不限于核心问题、现有表现、解决目标、解决建议、注意事项等内容,在线缴费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服务内容的预缴费、现缴费及其金额、进度、下一步指引等内容,个人档案包括但不限于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服务记录、检查结果等内容。总之,坚持能线上解决的问题始终坚持线上解决、适合线上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线上解决、能够一起解决的问题绝不分散解决,同时辅以电话、微信公众号、微课堂、公共邮件、专项调查等多种渠道,实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及其需求无缝对接,用足、用活现有的各类资源,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3多层聚类:优化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放置框架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思路,多是站在方便管理的立场,更多关注资源本身的特点和特质,甚至根据应急需要随意调整,很少从用户角度出发,兼顾社区居民使用卫生服务资源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因此,在确定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时,应兼顾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的双方特质,总体思路是,根据求安、求知、求奇、求参等心理需要,结合不同社区居民的认知规律和线上线下行为特点,合理设置语法、语义、语用,增加中医药社区服务的有用感和易用感,实现资源集约化、信息集中化、服务个性化、系统可嵌入。其中,资源集约化就是集中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安全、平台等各类软硬件资源,提高资源特别是珍稀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避免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闲置浪费率;信息集中化就是如前所述尽量集中所有信息资源,订立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避免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分散动态采集、即时集中管理、共建共享应用,既增加服务可及性,又保证服务公平性;服务个性化就是对居民使用信息和服务的海量数据进行分类挖掘、聚类分析,生成个性化的需求模式、需求习惯甚至信息查阅特征,并进行记忆保留和行为自动预判导引,为每个居民提供长期定制式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可嵌入就是根据行为习惯,将用户每步操作可能用到的信息、服务、工具等嵌入到即时信息,方便用户快捷使用。总之,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用户需求满足为目标、以用户需求特征为指针,不断优化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投放的位置、方式和时间。
  4多维协同:培育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跨界供给团队
  在资源数量和结构恒定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释放人力资源的潜在效能,常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效益的核心关键。面对资源数量、结构短期内难以彻底改观的局面,创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应该首先从供应方入手,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促成供给主体多样化、供给体系开放化、供给手段人性化、供给形式多维化。其中,供给主体多样化是指根据服务的种类和特质,参考国外经验,融合国内实践,分别由政府、社团、居民分别提供相应的服务,总体原则是政府“能放尽放、强化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开放化就是实行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明晰服务的具体内涵、评测标准、评测程序、奖罚措施等内容,通过公开招标等一切有利于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提供方,相应服务既可由国内机构和人员提供、也可由国外机构和人员提供,既可以政府委托实施、也可以社区申请实施;供给手段人性化就是紧扣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查漏补缺,通过共建、共享、共治、互补、互联、互助,实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无缝覆盖全部居民和服务全程;供给形式多维化就是依托现有平台和业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互聯网+”的思路,积极整合带动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健康旅游服务、健康文化服务、健康信息服务等新型健康服务业以及商业健康保险、药品和医疗设备、物流、移动终端和穿戴式植入式智能终端设备等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培育和打造体系完整、应用领先的智慧健康产业体系,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就服务”。   5多元回归:探索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风险决策模型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不可知不确定的因素大幅增加,某种程度上潜在风险无处不在。创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前瞻布局、谋定后动,从决策开始加强风险管控,防止本来有限的资源无故损耗浪费。智慧中医药社区服务无论是公益服务还是非公益服务,都会涉及供应方和需求方,因此学者们也将相应的风险决策模型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供方风险决策模型,其建立方式似前所述,全面收集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全员全程产生的海量信息数据,选择效率、效益、效果等各方关注的重点指标作为自变量,选择其他各级各类信息数据作为应变量,通过多类挖掘、分层聚类、关联规则等计算机技术手段和先进算法,寻找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相关强度及其特征规律,帮助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进行科学决策,有效管控风险,确保目标实现。另一类是需方风险决策模型,可以选择中风、糖尿病、单纯肥胖、先兆流产、胎内发育障碍等社区常见慢性疾病、社会重大危险疾病,通过全国甚至全球的多中心、大样本协作研究,建立社会影响深远、居民普遍关切、社会共性需要的风险控制模型,免费开放给社区居民使用,帮助和指导社区居民自主检测放弃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干预的潜在风险,并最终选择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类型,切实提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痊后防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减少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过度消耗,放大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益。
  6多方聚焦:创立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
  加强绩效考核,有助于检验目标实现程度、评测资源使用效益、发现工作存在问题、明晰今后努力方向,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机构、民众关注和重视。毋容置疑,绩效考核也是创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题中要义之一。众所周知,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目标在保障居民健康。因此,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应该通过评分权重、参与比例等途径,切实突出社区居民的中心地位和保障社区居民健康的核心任务。但是,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归根结底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毕竟牵涉到多界多方,相关绩效考核应该充分考虑这些方面,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做到上下结合、内外联动,广泛吸纳各界各方参与,合理兼顾各界各方的滿意度和美誉度。也就是说,除了按照前述方法和宗旨科学创立测评体系,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人员应该包括但不限于社区居民以及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供方机构代表、管理机构代表、志愿人群代表、平台维护代表,考核方式应该根据服务项目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发放问卷、线上问答等途径灵活采取即时点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只有这样,才能以考促评、以考促改、以考促建,实现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创新,为优化卫生服务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经得起历史检验、受到全球普遍公认的中国方案,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热切期盼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许能贵,刘步平,李敏,等.国际针灸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中医,2014,46(9):1-4.
  [2]方春平,陈思达,龙泳伶,等.培育中医药铁杆人才助推中医药全球腾飞[J].药学教育,2015,31(5):14-17.
  [3]刘步平.搭建中医中药强省建设全球人才网络[J].中医药导报,2006,13(4):11-13.
  [4]刘步平,古展群,廖伟群.发挥中医药院校特点和优势切实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49-51.
  [5]刘步平,黄素芳.发挥中医药大学优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9):5-6.
  [6]刘步平,黄素芳,廖伟群.发挥中医药文化优势积极拓展中医药在港澳台和海外的阵地[J].中医药导报,2006(5):14-16.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与方式的转变,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生率上升。与此同时,临床开始加强对该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重视。就胃肠道间质肿瘤而言,诊断方法较多,不同诊断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临床指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效果较好。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是新颖的诊断方法,敏感性较高。为了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本研究展开探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治疗中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综合评估该神经阻滞方式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神经阻滞方式,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种神经穿刺阻滞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成功率和镇痛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剖析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GCTTS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中GCTTS病变均为局限型,18例软组织肿块跨关节生长,9例包绕肌腱生长,其中7例浸潤邻近骨质;与正常骨骼肌相比,病灶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T1WI上,13例呈稍低信号,10例呈等、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结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患者病种数量的增加,在临床上使用各种类型的抗菌药物已慢慢成为常态。而在急诊内科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不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容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影响对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抗菌药物;急诊内科;耐药性  抗菌药物发展至今,种类日趋多样化,药物的使用在临床上也日趋频繁,已成为目前在临床使用中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尽管抗菌药物能有效地治疗多种由于感染而导致的疾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构建肾内科安全用药流程,并分析其对用药安全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在肾内科实施常规管理模式,为实施前;2018在肾内科实施用药流程改造,成立安全用药管理小组,对既往用药流程进行分析,寻找安全隐患和流程弊端,针对性地进行环节调整,实现流程再造,管理小组做好监控管理,确保安全用药流程的落实,为实施后。统计不同时期肾内科用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考核形式了解不同时期护士对安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泵在儿科病人输注甘露醇时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例输注20%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泵输注甘露醇,对照组采用传统重力输入法输注甘露醇,比较两组患儿输液剂量准确度、输注时间精确度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剂量准确度、输注时间精确度及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按医嘱要求备好20%甘露醇1瓶,输液泵1台,
期刊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地把SPOC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教师对比了学院2015级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的46名学生以及2016级采用在线课程学习方法的68名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经过在线课程学习的2016级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都较2015级未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分数高,从而得出结论:SPOC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对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儿科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确诊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分析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经过培养发现,有101例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呈阳性,阳性率为33.36%;通过检验发现有71株为革兰阴性杆菌,有30株为革兰阳性球菌。药敏试验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对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控制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实施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80例,均予正规的血液细胞检验,通过分析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观察不同检验流程对实际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1∶5000血液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在RBC、WBC、Hb、PLT的检验结果,均低于1∶10000血液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室温状态下,血液标本放置48小时后的RBC、WBC、H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调研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每组各5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抗生素西药药物治疗、内服中药联合外洗的方式治疗,比较分析临床治疗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副作用发生率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