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需要的有效教学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k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缺乏时产生的主观意向。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在需要, 他们便会兴趣高涨, 充满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数学学习是比较困难和枯燥的,他们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必须的任务乃至是一种负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前提之一是学生是否产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需要, 他们便会学习兴趣高涨, 充满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产生这种内在需要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除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之外, 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实现“再创造”,已成为共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喜爱一门课程除了课程知识本身之外, 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 他可能会因为喜爱某位老师而爱上这门课程, 也可能因为某一次成功的体验而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等等。在诸多因素之中,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让大多数学生喜爱这门课程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 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 思维是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 心理是安全的、自由的, 而这一切正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
  数学教师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为他们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他们感受到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面对这一要求, 教师应注重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 适度使数学生活化, 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去, 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下面是两位教师在教学“简单的统计” 一课时创设情境的做法:
  方案一:
  (出示主题图: 某班同学喜爱哪项课外活动的情况统计表)
  师: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 很好, 那么要想准确知道喜爱每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我们要怎样?
  生集体: 统计
  师: 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
  方案二:
  师: 今天有很多的老师来听课, 学校食堂打算为每位老师准备一份快餐。荤菜有肉圆、排骨、爆鱼、鸡腿等,要想让每位老师吃的满意又不造成浪费, 这可难倒了我们食堂的师傅, 同学们你们能为食堂师傅想想办法吗?
  不难看出, 第二种方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统计学习的需要, 因为第二种方案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且是真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种方案虽然也激起了学生一定的学习需要, 但与学生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 需要的程度自然减少很多。因此, 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合理、有效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三、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拓展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达成度, 常常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指向性很强的问题, 而且习惯将问题分层提出, 为学生实现具体的目标搭设一个个台阶。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其目标指向明确, 预设问题环环相扣, 因而教学效率高, 目标达成度好。但也带来无可回避的负面影响, 搭设的一个个台阶无形中给予学生强烈的暗示, 窄化了他们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削弱了思维的挑战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敢于将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难度的问题抛给学生, 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一改过去逐步引导得出圆的特征的做法。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名称之后, 提出问题:“在圆当中还蕴藏着很多的秘密, 你们有信心一起来发现它们吗?” 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分小组操作、探究、讨论。此时的学习与探究已不再是教师布置的任务, 变成了一种我要发现的强烈的内在学习需求。学生在亲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后, 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改变单调练习方式,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我们现在探讨更多的是新知教学方式的变革, 而传统的单调的练习方式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往往是轰轰烈烈的, 而进入具体的练习时又回到了传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中来了, 强烈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甚至新知学习之后就淡化而至消失了。这就不能将一种迫切的学习需求从课上延伸至课外, 数学应用的意识也就不能很好的培养。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不妨尝试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面积计算之后, 可设计一道为新华书店设计40 本书的包装方案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提出了一定挑战, 而且是生活中真实可及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还能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综上所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并将这种需要适度保持而向课外延伸, 让数学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学生乐于探索、乐于发现的、主动参与的过程。
其他文献
鲁迅以其厚重的思想、冷峻的语言为中国文学塑造了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 他似乎能穿透人物的灵魂, 呈献给读者一个具有深刻艺术象征性的人物形象。本文拟以小说 《孔乙己》为例,简要分析。 孔乙己是这个没落社会里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一个没有什么势力的穷书生,因为是书生有了些清高气节, 也 不屑于给富贵人家当狗腿子。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 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感到颓唐不安, 意识到自
由方厚枢先生编著的《中国出版史话新编》一书于2010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0多万字,共收49篇关于出版史的史料和资料,其中包括《古代出版史探索》《当代出版工作纪
"民俗学"作为学科名称的提出,始于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但是,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学科名称中脱颖而出,则是取决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的巨大影响,中山大学因此成为中
【摘 要】无论是在大型的排球比赛中,还是在中学的排球比赛中,二传手都是排球由防守转向进攻的关键。所以培养好二传手对于排球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更多的中学女子排球二传手,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二传手人才,本文就中学女子二传手的选材和训练进行探讨。  【关键词】女子 中学 排球 二传手  世界女子排球正向着更快、更高、战术多样化发展,这就对二传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传手是排球比赛由防守转为进攻的纽带,
应用题的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有四点:一是认真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二是化抽象为直观,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作用;三是
【摘 要】面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开展,教师应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互动的有效性。本文从实施互动教学的背景出发,探讨了互动教学的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互动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互动教学 方法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也是师生互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巧借导入语、加快活动节奏、整合教学环节、变换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等方面去创设愉悦情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效率    情境是人的情绪、思想心理活动状态及所形成的氛围的